杨振宁如何痛失第二次诺贝尔奖

ecocn (2025-10-26 06:39:27) 评论 (0)
物理学(力与场)可以大致地分为牛顿力学,量子力学,电动力学,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场论。力包括引力,弱相互作用力,电磁作用力和强相互作用力四种;相应的场包括引力场,弱相互作用力场,电磁场和强相互作用力场四种。量子力学实际上是微观的电子运动力学,而其它基本粒子的运动包含在量子场论里面。

毫无疑问,牛顿,麦克斯韦尔,爱因斯坦分别是牛顿力学,电动力学,广义相对论领域里最有影响的人物。量子力学是由波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创立的,主要贡献者包括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等人,波尔无疑是量子力学里最有影响的人物。杨振宁就是量子场论里最有影响的人物,杨振宁与米尔斯建立的杨-米尔斯量子场方程是量子场论的核心内容,关于杨-米尔斯量子场方程的重要性,

可参见Standard Model - Wikipedia里的原话:

The quantum chromodynamics (QCD) sector define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quarks and gluons, which is a Yang–Mills gauge theory with SU(3) symmetry, 

The electroweak sector is a Yang–Mills gauge theory with the symmetry group U(1) × SU(2)L,

也可参见Yang-Mills theory - Wikipedia里的原话:

The Yang–Mills theory•••is at the core of the unification of the electromagnetic force and weak forces (i.e. U(1) × SU(2)) as well as quantum chromodynamics, the theory of the strong force (based on SU(3)). Thus it forms the basis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tandard Model of particle physics.

可以把上述总结为下图:



由图可见,牛顿,波尔,麦克斯韦尔,爱因斯坦和杨振宁都是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费曼因量子电动力学与施温格,Tomonaga分享了诺贝尔奖。与标准模型中的电弱相互作用理论的量子电动力学部分相比,费曼的量子电动力学是个初级的理论。电弱相互作用理论不是在费曼量子电动力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个有趣的时间线:

1948年左右,费曼发表了量子电动力学;

1954年,        杨振宁与米尔斯发表了杨-米尔斯量子场论;

1956年,        李政道与杨振宁发表了宇称不守恒;

1957年,        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宇称不守恒获得了诺贝尔奖;

1962年,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

1965年,        费曼因量子电动力学获得了诺贝尔奖;

1970年左右, -米尔斯量子场论开始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可以认为,“1970年以后在量子场论里处于核心地位的杨-米尔斯量子场论被学术界的冷落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破坏了杨振宁的名声应该是杨振宁错失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要原因,同时,客观上也可能给费曼因量子电动力学获得诺贝尔奖创造了条件。如果杨振宁在1965前因杨-米尔斯量子场论再次获得诺贝尔奖,费曼就应该不太可能因量子电动力学而获得诺贝尔奖了。费曼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的成就,无论是量子电动力学还是费曼图都是非常复杂深澳的,一般人是很难看懂的,但他的费曼物理学讲义的知名度非常高,培养了很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