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强调的是“专业”与“技能”。一个学生从高考填志愿的那一刻起,就几乎被锁定在一个固定的学科框架之中。若他考入数学系,那么未来四年的学习几乎都围绕着数学展开。除了外语、政治、语文等少量基础课程,很少有机会涉猎其他领域,也很难转系或换专业。中国的大学过去模仿的是苏联模式,旨在培养某一领域的专才。这种教育方式的优点是目标明确、效率高。比如,五年医学院本科毕业后可以直接当医生(据说现在要求高了些),法学院四年毕业后可以当律师。但中国教育也让学生在表达、沟通、社交、领导力等方面的发展受到限制。
相比之下,美国大学的教育并不急于让学生在入学时就确定专业方向,而是注重通识教育(liberal arts)。像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这样的常春藤大学,含金量最高的都是他们的本科生教育,也是录取最难的。学生在头两年广泛选修不同学科的课程,从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数学、外语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多达上千门课程中,选取自己喜欢和学校要求必修的课程。学生们探索自己的兴趣,尝试不同的领域,而不是立刻去掌握一门吃饭的手艺,也没有”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之说。美国精英大学相信,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把学生训练成某一行业的技工,而在于帮助他们成为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力与独立判断力的人。这也是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不管是常春藤、大U、小文理学院,其本科生教育核心都是通识课程。
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学生从课堂中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考与表达的能力。在中国课堂,老师一言堂,学生拿笔记认真记录。在美国,学生通过讨论、写作、辩论与合作,学习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倾听他人、如何在分歧中寻找共识。课外的社交活动、社团生活、志愿服务与实习机会,都是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因如此,许多美国大学毕业生并不一定在毕业时就拥有某项具体技能,但他们往往具备更强的适应力与领导力,特别是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在不同的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
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就是这种教育精神的象征。虽然他在大学辍学,但他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回忆起自己曾旁听的一门书法课,正是那门艺术课让他第一次体会到字体之美。多年后,当他创办苹果公司时,这种对字体美感的敏锐理解直接影响了苹果电脑的字体设计,也成就了日后苹果产品独特的优雅、美感与人性化。乔布斯的经历说明,大学教育的价值往往不在于掌握某个技能,而在于那种偶然激发的灵感与启示。它可能在多年后成为改变人生的契机。确实,乔布斯在书法课上所获取的灵感,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更是改变了世界!
事实上,美国的大学阶段所提供的“通识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重在培养学生的广度与思维方式,为未来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至于真正的专业技能训练,往往在大学之后的“职业学院”(professional schools)中完成。像哈佛和耶鲁这样的大学,除了本科部外,都设有十几个职业学院。比如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教育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神学院等等。学生若想成为医生、律师、工程师、管理者或学者,通常要在这些学院中继续深造,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换言之,美国的本科教育更像是一种“通向专业”的准备阶段,让学生在广泛的学习与探索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然后再进入专业领域深耕。我去年在Jacksonville看眼科医生,那位医生居然是耶鲁历史专业毕业的,让我很惊讶。是的,历史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考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等,从而确定自己的未来职业。这也是通识教育的意义,它只是打下基础,职业方向由大学后的职业学院确定。其实,在美国名牌大学里,比如哈佛、耶鲁,过去多少年来,本科生最后选择的专业是历史,最高时可达毕业生的30%以上。接下来则是英语等专业。但这不妨碍他们日后成为律师、医生、企业家等。
过去回国会有朋友咨询孩子出国留学选择专业的问题,他们大都希望孩子选择商学院,我只能耐心解释,美国的常春藤名校本科基本都没有商学院,只有宾州大学和康奈尔大学除外。很多学校的商学院,比如伯克利、佛吉尼亚大学,商学院都是大三再申请确定的。我每次让家长猜美国大学本科最热门的专业是什么,家长的回答通常是:法律、商课、医学。我只能打断他们,这些都是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在名校中,多年来独占鳌头的专业是历史。这番话直接把很多人吓晕了,感觉不可思议!
不过,通识教育在今天愈来愈受到挑战,尤其是受到就业市场的挑战。大多数美国学生大学毕业后需要工作,而不是读研究生。如果拿着历史专业的文凭申请工作,优势就差了很多。所以精英名校毕业生的专业选择近几年出现了巨变,选择历史、英语的学生少了,虽然还是前十。经济学、生物学、计算机、统计等专业上去了。当然,选择这些有就业优势的专业,学生仍然必须完成必修的通识教育的课程,这大概占毕业生全部课程的三分之一。很多学生为了就业甚至选择双学位。
美国精英大学这种分层的教育体系体现出一种深刻的信念:人的成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段探索的旅程。大学四年让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需要通过课外活动、交换留学、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结识朋友,而不是仅仅啃书本。而职业学院阶段则教他们如何把对社会和世界的理解转化为实际能力与专业训练,从而走向社会,建立职业生涯。也正因为如此,美国大学的教育目标从来不是让学生一毕业就立刻能用,而是让他们具备终身学习和持续成长的能力。
因此,若问“在美国上大学究竟能学到什么”,答案或许应该是:他们学到的不仅是单一技能和某门专业知识,而是如何成为一个完整、、全面、能独立思考的综合性人才。
2025.10.22 于美国
上美国大学究竟能学到什么?
远远的雾 (2025-10-22 18:06:40) 评论 (6)在中国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强调的是“专业”与“技能”。一个学生从高考填志愿的那一刻起,就几乎被锁定在一个固定的学科框架之中。若他考入数学系,那么未来四年的学习几乎都围绕着数学展开。除了外语、政治、语文等少量基础课程,很少有机会涉猎其他领域,也很难转系或换专业。中国的大学过去模仿的是苏联模式,旨在培养某一领域的专才。这种教育方式的优点是目标明确、效率高。比如,五年医学院本科毕业后可以直接当医生(据说现在要求高了些),法学院四年毕业后可以当律师。但中国教育也让学生在表达、沟通、社交、领导力等方面的发展受到限制。
相比之下,美国大学的教育并不急于让学生在入学时就确定专业方向,而是注重通识教育(liberal arts)。像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这样的常春藤大学,含金量最高的都是他们的本科生教育,也是录取最难的。学生在头两年广泛选修不同学科的课程,从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数学、外语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多达上千门课程中,选取自己喜欢和学校要求必修的课程。学生们探索自己的兴趣,尝试不同的领域,而不是立刻去掌握一门吃饭的手艺,也没有”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之说。美国精英大学相信,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把学生训练成某一行业的技工,而在于帮助他们成为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力与独立判断力的人。这也是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不管是常春藤、大U、小文理学院,其本科生教育核心都是通识课程。
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学生从课堂中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考与表达的能力。在中国课堂,老师一言堂,学生拿笔记认真记录。在美国,学生通过讨论、写作、辩论与合作,学习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倾听他人、如何在分歧中寻找共识。课外的社交活动、社团生活、志愿服务与实习机会,都是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因如此,许多美国大学毕业生并不一定在毕业时就拥有某项具体技能,但他们往往具备更强的适应力与领导力,特别是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在不同的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
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就是这种教育精神的象征。虽然他在大学辍学,但他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回忆起自己曾旁听的一门书法课,正是那门艺术课让他第一次体会到字体之美。多年后,当他创办苹果公司时,这种对字体美感的敏锐理解直接影响了苹果电脑的字体设计,也成就了日后苹果产品独特的优雅、美感与人性化。乔布斯的经历说明,大学教育的价值往往不在于掌握某个技能,而在于那种偶然激发的灵感与启示。它可能在多年后成为改变人生的契机。确实,乔布斯在书法课上所获取的灵感,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更是改变了世界!
事实上,美国的大学阶段所提供的“通识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重在培养学生的广度与思维方式,为未来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至于真正的专业技能训练,往往在大学之后的“职业学院”(professional schools)中完成。像哈佛和耶鲁这样的大学,除了本科部外,都设有十几个职业学院。比如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教育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神学院等等。学生若想成为医生、律师、工程师、管理者或学者,通常要在这些学院中继续深造,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换言之,美国的本科教育更像是一种“通向专业”的准备阶段,让学生在广泛的学习与探索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然后再进入专业领域深耕。我去年在Jacksonville看眼科医生,那位医生居然是耶鲁历史专业毕业的,让我很惊讶。是的,历史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考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等,从而确定自己的未来职业。这也是通识教育的意义,它只是打下基础,职业方向由大学后的职业学院确定。其实,在美国名牌大学里,比如哈佛、耶鲁,过去多少年来,本科生最后选择的专业是历史,最高时可达毕业生的30%以上。接下来则是英语等专业。但这不妨碍他们日后成为律师、医生、企业家等。
过去回国会有朋友咨询孩子出国留学选择专业的问题,他们大都希望孩子选择商学院,我只能耐心解释,美国的常春藤名校本科基本都没有商学院,只有宾州大学和康奈尔大学除外。很多学校的商学院,比如伯克利、佛吉尼亚大学,商学院都是大三再申请确定的。我每次让家长猜美国大学本科最热门的专业是什么,家长的回答通常是:法律、商课、医学。我只能打断他们,这些都是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在名校中,多年来独占鳌头的专业是历史。这番话直接把很多人吓晕了,感觉不可思议!
不过,通识教育在今天愈来愈受到挑战,尤其是受到就业市场的挑战。大多数美国学生大学毕业后需要工作,而不是读研究生。如果拿着历史专业的文凭申请工作,优势就差了很多。所以精英名校毕业生的专业选择近几年出现了巨变,选择历史、英语的学生少了,虽然还是前十。经济学、生物学、计算机、统计等专业上去了。当然,选择这些有就业优势的专业,学生仍然必须完成必修的通识教育的课程,这大概占毕业生全部课程的三分之一。很多学生为了就业甚至选择双学位。
美国精英大学这种分层的教育体系体现出一种深刻的信念:人的成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段探索的旅程。大学四年让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需要通过课外活动、交换留学、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结识朋友,而不是仅仅啃书本。而职业学院阶段则教他们如何把对社会和世界的理解转化为实际能力与专业训练,从而走向社会,建立职业生涯。也正因为如此,美国大学的教育目标从来不是让学生一毕业就立刻能用,而是让他们具备终身学习和持续成长的能力。
因此,若问“在美国上大学究竟能学到什么”,答案或许应该是:他们学到的不仅是单一技能和某门专业知识,而是如何成为一个完整、、全面、能独立思考的综合性人才。
2025.10.22 于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