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在美国神经内科训练的三年:磨练与归属
司徒
1993 年年初,我正式入职亚利桑那。
训练基地干净得像四星级酒店。那时医生几乎清一色白人,我算那批里较早的海外医生。
第一天见训练主管 Dr. L:
“我们这儿的医生都要 nice。谁不 nice,你告诉我。我们不允许不 nice。”
随后认识了 Dr. A(耶鲁 MD/PhD,行为神经学)。
他盯了我一眼:“要打领带,不然像实验室技师。”
说实话我不爱戴领带,只要 Dr. A 不在我就干脆不戴了。
还有 Dr. L.A.——他自称法国人,其实是墨西哥裔,后来入了美国籍。
英文说得很快、带混合口音,特别爱跟我聊天;
查房常常从东扯到西,一聊到晚上八九点。
有时我会说:“Dr. L.A.,我得去看病人了。”
他笑:“慢慢来,不要急。”
我还曾跟 Dr. L 小抱怨过,心里担心他会给我差评。
结果看到他写的评语非常好——那一刻我知道自己误会他了。
有一次查房,一个发烧、意识混乱的病人,大家都没头绪。
我在实验室用一台老式显微镜看了**一滴脑脊液(CSF)**的涂片,一眼就看到巨细胞(Giant Cell),我脱口而出:“Giant Cell。”
Dr. A 当场站起来:“你从哪儿学来的?”
我说:“以前学过血液病。”
他点头:“那就对了——考虑血管炎(vasculitis)。”
从那以后他对我格外照顾。扎实的基础,会在关键时刻点亮诊断之路。
小插曲:1994 年入籍
那年我请了一天假,早上查房前说:“今天我得去移民局——加入美国国籍。”
Dr. R 微笑着、带一点 English accent:“这是好事,代表你可以留下在美国了。”
Dr. L 打趣:“那你什么时候把中文口音去掉啊?”
Dr. A 很认真地说:“一般人要是十五岁以后才来美国,几乎不可能完全去掉原来的口音。”
大家都笑了。口音也许还在,但归属感已经落地。
那三年我也结识了不少同伴:
• M 医生(女,D.O.):当年 D.O. 常被偏见对待,但她特别耐心,很多操作都手把手教我。
• F 医生(男):快 50 岁才转读医学院、改走神经内科,毅力惊人。我前几年查到他八十多岁还在行医。
• J 医生(男,中西部):放弃强度更大的项目,选择阳光更好的亚利桑那。太太刚生孩子,他请了陪产假,那是我第一次见这种制度。
• T 医生(女):从精神科转来,她说天天听家人互相折腾,头都痛,于是转到神经内科。
后来大家各奔东西。
我常常想起他们,偶尔也会上网查查他们的去向。
也许是他们的命运,加上我的命运,一起造就了今天的我。
还有那位未具名的年轻神经住院医生——我一直记得他。
我这位当医生的使命感,是有道理的。
的确,自从 1995 年底进入独立行医后,三十多年来,我就从没想过放弃。
(下篇完)
下篇|在美国神经内科训练的三年:磨练与归属 司徒
Kwseeto (2025-10-23 13:09:11) 评论 (2)
下篇|在美国神经内科训练的三年:磨练与归属
司徒
1993 年年初,我正式入职亚利桑那。
训练基地干净得像四星级酒店。那时医生几乎清一色白人,我算那批里较早的海外医生。
第一天见训练主管 Dr. L:
“我们这儿的医生都要 nice。谁不 nice,你告诉我。我们不允许不 nice。”
随后认识了 Dr. A(耶鲁 MD/PhD,行为神经学)。
他盯了我一眼:“要打领带,不然像实验室技师。”
说实话我不爱戴领带,只要 Dr. A 不在我就干脆不戴了。
还有 Dr. L.A.——他自称法国人,其实是墨西哥裔,后来入了美国籍。
英文说得很快、带混合口音,特别爱跟我聊天;
查房常常从东扯到西,一聊到晚上八九点。
有时我会说:“Dr. L.A.,我得去看病人了。”
他笑:“慢慢来,不要急。”
我还曾跟 Dr. L 小抱怨过,心里担心他会给我差评。
结果看到他写的评语非常好——那一刻我知道自己误会他了。
有一次查房,一个发烧、意识混乱的病人,大家都没头绪。
我在实验室用一台老式显微镜看了**一滴脑脊液(CSF)**的涂片,一眼就看到巨细胞(Giant Cell),我脱口而出:“Giant Cell。”
Dr. A 当场站起来:“你从哪儿学来的?”
我说:“以前学过血液病。”
他点头:“那就对了——考虑血管炎(vasculitis)。”
从那以后他对我格外照顾。扎实的基础,会在关键时刻点亮诊断之路。
小插曲:1994 年入籍
那年我请了一天假,早上查房前说:“今天我得去移民局——加入美国国籍。”
Dr. R 微笑着、带一点 English accent:“这是好事,代表你可以留下在美国了。”
Dr. L 打趣:“那你什么时候把中文口音去掉啊?”
Dr. A 很认真地说:“一般人要是十五岁以后才来美国,几乎不可能完全去掉原来的口音。”
大家都笑了。口音也许还在,但归属感已经落地。
那三年我也结识了不少同伴:
• M 医生(女,D.O.):当年 D.O. 常被偏见对待,但她特别耐心,很多操作都手把手教我。
• F 医生(男):快 50 岁才转读医学院、改走神经内科,毅力惊人。我前几年查到他八十多岁还在行医。
• J 医生(男,中西部):放弃强度更大的项目,选择阳光更好的亚利桑那。太太刚生孩子,他请了陪产假,那是我第一次见这种制度。
• T 医生(女):从精神科转来,她说天天听家人互相折腾,头都痛,于是转到神经内科。
后来大家各奔东西。
我常常想起他们,偶尔也会上网查查他们的去向。
也许是他们的命运,加上我的命运,一起造就了今天的我。
还有那位未具名的年轻神经住院医生——我一直记得他。
我这位当医生的使命感,是有道理的。
的确,自从 1995 年底进入独立行医后,三十多年来,我就从没想过放弃。
(下篇完)
司徒
1993 年年初,我正式入职亚利桑那。
训练基地干净得像四星级酒店。那时医生几乎清一色白人,我算那批里较早的海外医生。
第一天见训练主管 Dr. L:
“我们这儿的医生都要 nice。谁不 nice,你告诉我。我们不允许不 nice。”
随后认识了 Dr. A(耶鲁 MD/PhD,行为神经学)。
他盯了我一眼:“要打领带,不然像实验室技师。”
说实话我不爱戴领带,只要 Dr. A 不在我就干脆不戴了。
还有 Dr. L.A.——他自称法国人,其实是墨西哥裔,后来入了美国籍。
英文说得很快、带混合口音,特别爱跟我聊天;
查房常常从东扯到西,一聊到晚上八九点。
有时我会说:“Dr. L.A.,我得去看病人了。”
他笑:“慢慢来,不要急。”
我还曾跟 Dr. L 小抱怨过,心里担心他会给我差评。
结果看到他写的评语非常好——那一刻我知道自己误会他了。
有一次查房,一个发烧、意识混乱的病人,大家都没头绪。
我在实验室用一台老式显微镜看了**一滴脑脊液(CSF)**的涂片,一眼就看到巨细胞(Giant Cell),我脱口而出:“Giant Cell。”
Dr. A 当场站起来:“你从哪儿学来的?”
我说:“以前学过血液病。”
他点头:“那就对了——考虑血管炎(vasculitis)。”
从那以后他对我格外照顾。扎实的基础,会在关键时刻点亮诊断之路。
小插曲:1994 年入籍
那年我请了一天假,早上查房前说:“今天我得去移民局——加入美国国籍。”
Dr. R 微笑着、带一点 English accent:“这是好事,代表你可以留下在美国了。”
Dr. L 打趣:“那你什么时候把中文口音去掉啊?”
Dr. A 很认真地说:“一般人要是十五岁以后才来美国,几乎不可能完全去掉原来的口音。”
大家都笑了。口音也许还在,但归属感已经落地。
那三年我也结识了不少同伴:
• M 医生(女,D.O.):当年 D.O. 常被偏见对待,但她特别耐心,很多操作都手把手教我。
• F 医生(男):快 50 岁才转读医学院、改走神经内科,毅力惊人。我前几年查到他八十多岁还在行医。
• J 医生(男,中西部):放弃强度更大的项目,选择阳光更好的亚利桑那。太太刚生孩子,他请了陪产假,那是我第一次见这种制度。
• T 医生(女):从精神科转来,她说天天听家人互相折腾,头都痛,于是转到神经内科。
后来大家各奔东西。
我常常想起他们,偶尔也会上网查查他们的去向。
也许是他们的命运,加上我的命运,一起造就了今天的我。
还有那位未具名的年轻神经住院医生——我一直记得他。
我这位当医生的使命感,是有道理的。
的确,自从 1995 年底进入独立行医后,三十多年来,我就从没想过放弃。
(下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