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张图,读懂全球财富的真实格局

洞庭東山人 (2025-10-17 02:10:31) 评论 (1)
从一张图,读懂全球财富的真实格局

                ——看透财富、权力与制度的深层逻辑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一张简洁的全球资产分布图,往往胜过千言万语。高盛发布的这张“全球可投资资产”图(总规模约 261 万亿美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前世界资本格局的真实面貌,也折射出数十年来制度与历史共同塑造的经济秩序。



一、股债主导的资本秩序:稳定的框架,缓慢的变动

从资产类别来看,全球可投资资产的构成依然延续了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基本格局:

  • 股票:49%
  • 债券:37%
  • 黄金:6%
  • 私人市场:5%
  • 房地产:2%
  • 加密资产:1%
传统的股票与债券市场合计占比高达 86%,牢牢主导全球资本配置。哪怕过去十年加密资产、私募市场、另类投资声势浩大,它们在总量中的占比依旧微不足道。这种稳定格局,并非偶然,而是现代金融体系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逐步演化的结果:美元本位依然是核心,资本市场则是美元扩张的载体。

二、美国的压倒性主导:美元霸权的资本投影

图表最醒目的信息,是美国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压倒性”份额:

股票市值占全球 64%,几乎等于欧洲、日本与亚洲其他地区的总和。

债券占全球 43%,遥遥领先于欧洲(29%)和亚洲(21%)。

这不是短期现象,而是战后制度安排的长期结果。二战后,美国以马歇尔计划和美元体系重塑全球金融秩序;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国率先建立了深度、流动性极高的资本市场,使美元从黄金锚定转向“资本市场锚定”。如今,美元资产成为全球投资组合的锚点,这正是资本版图“蓝色底色”的来源。

三、债券市场的政治本质:主权信用是底盘

在总资产的 37%债券部分,主权债占 51%,是全球金融体系的根基。

这说明,无论金融工程多么复杂、市场如何全球化,国家信用仍然是金融世界的地基。尤其是在全球化放缓、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的背景下,主权债的作用反而进一步凸显。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国债被视作“全球无风险资产”,在全球金融动荡时始终扮演避险港湾的角色。

四、科技与金融:收益引擎的历史接力

全球股市的行业权重揭示了另一条深层线索:

科技占 28%,金融占 17%,两者合计接近全球股市的 45%。

在冷战时期,全球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工业和能源,如今科技与金融成为资本市场的双引擎。这背后不仅是技术创新本身,更是制度和市场结构的推动:美国拥有最成熟的风险投资体系、最宽松的资本市场以及全球最深的科研生态。这种结构性优势使得全球资本周期与美国科技周期深度耦合,也让美国在全球资本市场的“科技-金融”组合中牢牢占据制高点。

五、地理集中与“沉默的大山”

从地理分布上看,全球资本极度集中于美国,欧洲分散且乏力,亚洲虽潜力巨大,但市值占比仍然有限。全球投资者事实上是在共同押注美国的制度稳定、科技领先与美元霸权。这种集中意味着:一旦美国市场出现系统性波动,其传导效应将全球共振,这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已得到淋漓尽致的验证。

更有意思的是图表中的“房地产”仅占 2%,但这是金融化后的可投资部分。根据瑞信《全球财富报告》,全球房地产总价值高达 330–360 万亿美元,占全球财富的 45–55%。

这座“沉默的大山”提醒我们:资本市场并不等于财富全貌。人类的大部分财富仍沉淀在非金融资产之中,无法被轻易金融化或全球流通。

结语:理解图表背后的制度

这张资产分布图之所以震撼,不在于数字本身,而在于它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制度脉络:

美国是心脏,科技是动脉;

债券是底盘,股票是增长引擎;

房地产是沉默的大山,财富的真正重心并不完全在交易所里。

美元的“蓝色底色”并非短期的市场现象,而是制度演化、地缘政治和技术领先共同塑造的结果。理解这一点,才算真正看懂了这张图,也看清了当下全球资本秩序的深层逻辑。

徐令予 于南加州(2025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