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Amazon仓库打包的日子 (3) --- AI来袭,机器人抢饭碗?

大寒 (2025-10-17 16:16:22) 评论 (5)
如果从上帝视角俯瞰整个仓库,你会看到大大小小的卡车,在长方体大楼两侧进进出出 --- 一个单任务的黑盒子。没错,仓库的所有活动,其实都围绕着一个终极目的:把商品配送到客户手中。但如何能做到准确,高效,库存优化,这背后无疑有一大拨儿科技与狠活儿。
 
老实说,刚开始进入仓库工作时,我对Amazon的自动化程度,借用一句宋丹丹小品里的话:说不上特别失望,那也是相当失望。一楼只看到几个长条自动车,沿着固定线路来回运送空盒子,响着叮当叮当的音乐,呆萌里冒着傻气。培训老师说:离它们远点儿!以免被撞,但人家提前两尺就停下了,还特有礼貌,切换成新音乐提醒你(听起来有点像在骂人)。而且,两边的装卸还都需要人工干预,what?这也太初级了点吧,还喊什么口号要"make history",我看”make fun“还差不多。
 
后来,有了机会去其他楼层,才看到了传送带旁不停搬运的机械臂,从仓库深处顶着整个货架的“千斤顶”机器人,排着队驮走包裹的小分发机器人,哎不错哟,开始有点意思了,但也远远没达到令人惊艳的程度。
 
其实,现代科技,肉眼能看到的,往往都只是冰山一角,狠活儿都藏在海量数据和算法里。每一次扫码,按钮,都会触发背后数次通信交互,以及服务器端的巨量计算。和服务器端的本职工作比,仓库这份兼职简单的要命 ---- 单件货物装箱。工位是个1x1.8米见方的大桌子,上方和桌下都是各个型号的纸箱子,桌上有条形码机,胶带机,礼品卡打印机,危险品sticker。核心是斜上方架着的那个小屏幕,商品信息,操作指示都显示在那里,告诉你用几号纸箱子,要不要贴上危险品标识等。旁边就是上下两层传送带,上层大概和肩膀一样高,从工位缺口处扒下一个装着货物的黄色盒子(tote),从里面一件件的拿出来扫描,打包后贴条形码,放到下层的传送带运走。有一些小trick用来提高速度并防止犯错,培训老师都会先示范,再让你实践,大部分人一天就能完全掌握;但要真正熟练还是需要大量练习,慢慢形成肌肉记忆,甚至不用老盯着屏幕。
 
当时赶上圣诞节购物季,正是网购礼物的高峰,巧克力,玩具,护肤品,小电器,应有尽有;如果遇到一样商品很多次,足以证明它很畅销很受欢迎,赶上你恰好有需求,就选它准没错儿,瞧,这份工作何尝不是一种另类的“逛街” 呢?说起商品种类,可以说相当繁多,或人用的,或宠物用的;人分男女老少,宠物分猫猫狗狗;狗的用品还好,狗骨头零食,狗粮狗尿垫,都不算重;猫猫就不一样了,猫罐头猫砂,都是死沉死沉的,必须要吐槽一下。Amazon的员工app名字叫A to Z,意思是商品名字从A到Z,无所不包,覆盖全品类,口气真的不小。
 
那时候,打包时还是有一定自由度的,比如有的商品本身就外包装结实完好,系统也指示你直接贴标即可,用不着装箱子;但是遇到儿童玩具,比如乐高礼盒,如果孩子圣诞早上收到一个盒子弄脏的礼物,估计会有一点点失望吧,所以我还是给它装箱了。还有不少包装稍有破损的,也都拦住留下了。很一个简单的判断,如果这个商品是寄给自己的,我会开开心心的签收吗?如果不会,那就加个箱子吧 --- 这也是我工作中仅有的权力了;客户至上,这点素养咱还是有的,一走神儿彷佛看到了小孩子收到完好礼物时的笑脸,也给自己的工作添了一点点虚无飘渺的使命感,聊以自我安慰。
 
我的第一位主管是个年轻的女经理,印度裔,身材矮小,也就20多岁,但接人待物相当成熟,听说是从另外一个城市调过来的,因为疫情期间坚守岗位被火速提升。我当时初来乍到,工作热情尚未褪去,对自己的打包速度还挺在乎,一直在练习提高的办法;一不小心,竟然连续5周都是top performance。经理每周都会来一次我的工位,口头表达感谢(应该是管理上的要求),赞赏之后,还说了我后来才理解的一句话:Thank you, I can see, you really like this job。当时仓库开业不久,一切都在磨合中,对打包速度要求并不严格,也许当时她很难理解,我哪里来的内在动力吧。
 
虽然是top,但和早来几个月的老手比,还差了不少。一位华人老兄,达到了每小时110+个,而我才90个左右,相差甚远;好在我的速度比较稳定,这老兄开始有点用力过猛,把自己架的太高,所以一旦速度稍有下降都被怀疑在偷懒,说起来还真冤枉。其实,要一整天保持高速度,是很难做到的,高强度的重复动作,对身体的确有伤害,我明显能感受到区别。
 
相比身体劳累,工作中漫长的无聊才是相当难熬的,特别是对于我们单品打包线,几乎一点都不用动脑子。可以带手机,但耳机是严格禁止的,很多人想了各种方法用耳机,比如戴帽子,至少能听听音乐,但是总有认真的经理会发现给出警告。后来又在出口安检处严格检查,基本杜绝了带耳机的可能性。
 
一个基于“信任”的系统,内部流程应该是最为优化的,内耗最少。但是偏偏是少数人的“恶念”,就会让事情变得复杂。虽然我没有听说过什么具体的案例,但是突然趋严的安检,特别关注手机和电子产品,说明发生过偷窃行为;更严格的打卡时间,更短的如厕控制,说明有滥用现象;这种改变,对循规守纪的员工,可以说是一种不公平的连带惩罚,甚至是一种羞辱。
 
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恶?
 
阳明先生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在流水线上,恰好看到心仪的新手机,新耳机,或是小小的手机壳,一念之差据为己有,相信是有的。其实流水线上追踪系统十分强大,要查出来并不难,Amazon只是想从出口处杜绝这种“恶念”罢了。加量又加代价的安检,延迟了出仓速度,减少了休息时间,给下班时间排队回家的长长人流,平添了一份无奈。
 
仓库的工作,功能上分为Inbound和Outbound两大部门,轮班时间相差30分钟,以错开吃饭和休息时间;时间上分为白班和夜班,夜班时薪多1.5加元。部门无所谓,几乎没有人喜欢上夜班,即便是时薪高一点。仓库员工分白卡(季节工)和蓝卡(正式工),刚进来时,如果不是特别幸运,一般都是季节工,短则3个月,长则半年,符合条件的转为蓝卡;白卡转蓝卡,几乎都要被动的接受夜班的“洗礼”,直接转为白班蓝卡的很少 --- 上几个月的夜班,几乎是转蓝卡默认的先决条件。
 
加国冬季漫长,时常风雪交加,黑夜,最大程度的,放大了生活的冰冷无情的一面。
 
由于我是灵活轮班,可以自己选择,有时也会选夜班前3.5小时,10pm下班回家(以前是11pm特别晚);一天夜里,下班走出大楼时,风雪扑面,这在加国司空见惯,没觉得怎样;半路上经过一公里左右的野外路段,没有路灯,狂风卷起田野的积雪,横向狂舞,淹没了路肩,填平了路旁深沟,几乎辨别不出车道,仅凭记忆和零散的路标,小心翼翼的开过了那段路。回到家里,仍心有余悸,难以想象风雪夜陷进雪沟里,会是怎样的焦急。我没有上过一整个夜班,无法真正体会一整夜劳作的艰辛与坚持。不少华人伙伴,为了转蓝卡有更好的保险和时薪,还是接受了夜班,戏称自己的生活回归了“北京时间”,又和国内亲友同频共振了。
 
有位华人老哥,白班入职,平时吃饭很是开朗健谈。他刚移民加国不久,一边养家,一边还要考虑长期发展,不想耽误白天在college课程,就转了夜班蓝卡;两个多月后,转回白班时又见到了他,简直瘦成了另外一个人,憔悴了许多,本来就挺瘦的他,自己轻描淡写的说:太忙了,掉了20多斤。一笑之余,不禁有些心酸肃然。
 
苦难,当然是不值得歌颂的。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而且,有时候还是其主动选择。我后来有听说,有不少人或者兼顾学业,或者兼顾家庭,又或者仅仅为了1.5元时薪,选择了夜班。还好,他们大多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
 
初入仓库时,我曾天真的用技术的目光,审视着周遭的一切,鄙夷其自动化程度之低,总觉得大部分岗位都应该是机器人干才对。还猜想,或许Amazon为了生意,和市政府有什么创造岗位的协议?
 
而今身入局中,看多了各色人生各种,心里多有感慨。AI,机器人,自动化,还是来的慢一些吧,取代人类之前,留给他们多一些有温度的生活时间吧。
 
然而,这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而已。近几年,AI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如果再加持到机器人上,取代这种重复性体力工作,简直是易如反掌。看到新闻说,Amazon已经在一些仓库试点机器人,视频里看着干活还真是有模有样的,不过可能由于成本问题,尚未大规模推广,而已。
 
《人类简史》里说,人类驯化了小麦,开启了农业时代,淘汰了弯弓搭箭的狩猎时代;仅仅几百年前开启的工业革命,又迅速取代了农业社会,把人类绑上了工业发展的快车;而AI时代的浪潮,将更加迅猛,带来更加翻天覆地的变革。或是,反过来,小麦圈养了人类,迫使他们弯下腰劳作,失去了迁徙的动力和自由;工业社会,全球化,让人类失去了东篱采菊的闲暇,牛马人生再无停歇;而AI的兴起,又会怎样呢?
 
机器的轰鸣,突然将思绪拉回到了现实,看了看手中的胶带,忍不住想笑。
 
位卑如斯,仍忧天下事,又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