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Girl1

BeijingGirl1 名博

退休了, 养父母也远难于养娃

BeijingGirl1 (2025-10-02 08:02:30) 评论 (15)
今年在文城看到不少赡养老人的文章。 赡养父母对远在万里之外的孩子很困难。子欲养而亲不在是很多游子心里的痛。 虽然可以在物质上给老人以帮助,但老人大多并不想要钱,他们需要实实在在的“身边的孩子”。

文城里的游子们, 想各种办法,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和可能,孝敬自己的父母。 有的在父母老年时暂停工作、或请长假回国内和父母生活, 陪伴他们走好人生的最后一段路。 我记得的有海风姐;一讲的太太;最近网友徐徐道来是提前退休了,回中国去陪伴90岁的老母亲。 更多的人是时常飞回去看望父母。 还有的把父母接过来。



不少人把国内的父母送到养老院。 前些天看到网友布鲁司的博文。 他详细写到了送老人到养老院的心路历程。 文中说, “有人会认为这样的子女不孝,其实不然,但凡真正服侍过老人,都知道那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身体上不断消耗,精神上也会逐渐透支,长期积累下来会让人身心疲惫。”。

他提到了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 就是精神上的逐渐透支。 这是因为不论是否意识到,老人的未来是灰暗的终结。而这给予子女心理上的折磨甚至胜于体力上的压力。

我在美国念研究生院的时候,开始修课时系里给出每学期满额18-19 个学分的学费,而专业课用不了那么多,曾经选修过心理学的课。记得老师有一次讲到人生的支撑时,问给你们一串葡萄, 你从好葡萄粒开始吃起, 还是从不太好的吃起。我当时脱口而出,从不太好的吃起。 因为我生活中就是这样的。 也有同学说,从最好的吃起。

老师说,先从坏葡萄吃起的人是乐观主义者,反之可能是悲观主义者。他接着说,先吃一串葡萄中不太好的葡萄的人,知道之后每一颗葡萄都会比现在这颗好,未来是有希望的。 而悲观的人,知道每下一颗葡萄都会比现在的差,未来是最坏的那颗葡萄。 我当时想, 这就是国人所说的“生活有盼头”吧。生活在于希望!

老师用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比拟人对生活的态度。 吃葡萄下意识中也反映一定的人生观。当然,老师只是用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希望对人活着多么重要。 我们照顾老人时,尽管不愿意想,心里是知道他们只会越来越衰老,越来越多病痛的。

抚养孩子的过程也艰辛,需要付出。 但我们知道孩子会一天天长大,越来越可爱,越来越懂事省心。 未来的希望是明媚动人的; 这和赡养老人的心情完全不一样。 养孩子是乐观的未来,是生活的希望; 而赡养的父母注定会一天天老去, 终会有离别的一天。 心理上的感觉决然不同,消耗是十分巨大和沉重的。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会面临选择。 对于远在异国的游子而言,“赡养父母”这四个字,分量格外沉重。距离让一切都变得艰难。 年轻的时候要工作,要养孩子,即使以后退休,想要回去陪伴老人,心理也要做好准备,要够强大。 因为父母已经不是年富力强,年老的他们只会越来越衰弱下去。而我们往往是无能为力。

我去年回家就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 虽然平时也通视频,但疫情四年后再真正生活在一起,就发现一起散步他们走得慢了,爬楼梯怵头了。以前每次回国,老妈都张罗着带我逛街、去公园、走亲戚,全家一起出去吃饭,现在他们的兴趣不那么浓烈了。 更喜欢在家里享受温馨平静的生活,并且更“粘”着我了。 我和爸妈,在生活中的角色似乎开始转变了。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赡养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陪伴。常回家看看,陪他们聊聊天,才是孝心最质朴的表达。然而,当万里海洋横亘在中间,这些看似寻常的举动,却成为奢望。父母和子女在大洋的两边,思念与愧疚日夜交织。

愿我们都能在奔波与孝道之间找到平衡,让父母在晚年,少一点孤单,多一些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