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之死一23 后记

LIF04185981965 (2025-09-18 14:52:05) 评论 (0)

后记

亲爱的读者:

谢谢你,陪我走过校长、王严、孙行、文彬彬——以及那些被历史抹去、却从未真正沉默的灵魂。这并非一场轻松的阅读。你或许以为,这是一块为烈士竖立的墓碑,是政治文献,是极端痛苦的寓言,是暴行的过度展演,是对往昔的怀旧吟唱,是对理想的哀歌,抑或只是血淋淋的恐怖图景。

谢谢你,没有转身离开。

因为唯有凝视深渊的人,才能让光,重新照进历史的裂缝。

作为一位初次执笔的写作者,我曾日夜栖身于他们的痛苦、恐惧、爱与疯狂之中,仿佛被他们的记忆附体,无法挣脱。每一次落笔,都像撕开一道未曾愈合的旧伤;每一页翻过,都听见风中未散尽的哭声。

我没有选择美化,也没有选择遗忘。

我只是试图——用文字,把一个被抹去的人,重新站回大地之上。

我写下这些,并不是为了指责任何一个人。

我无意开启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辩论,

我不分析动机,不争论路线,不为谁开脱,也不为谁加冕。

我只记录:一个相信党、相信学生、相信革命的女人,如何在八月的烈日下,被她亲手教出的孩子们,活活打死。

人类不只为衣食奔波。

我们渴望爱,渴望真理,渴望自由——

这些最柔软、最珍贵的欲望,往往最先被牺牲。

那时的人们,用激情代替思考,用权力替代良知,用依附取代尊严,

最终,亲手把自己推向了深渊。

那场运动里,没有绝对的“旁观者”。

事实上,这部小说中还藏着第五个角色——作为集体的红卫兵。

红卫兵是孩子,教师是祭品,而沉默的群众,是共谋。

那份狂热,那份盲从,那种借群体之名释放暴力的冲动——

它不在远方,它就在我们每个人心里。

如果缺少自省,缺少对权力的警惕,缺少对沉默的警觉,

我们,随时可能成为下一个施暴者,或下一个被推上台的人。

校长的死,不是个案。

她曾有理想,有爱,有尊严。

她在一夜之间被摧毁,不是因为她罪该万死,

而是因为,在极端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黑帮”。

半个世纪过去,操场上的塑像已被推倒,花树重开,新楼林立。但真正的坟,不在土里,而在人心。

请叩问自己:

- 你有没有,在某个深夜,转发过一条未经核实的谣言?

- 你有没有,在网络围攻中,敲下过一句让他人流泪的评论?

- 为了取悦上司或迎合群体,你是否转发过一篇污蔑他人的文章?

- 你有没有,在群体压力下,选择过沉默?

- 当目睹不公,你是否选择了“事不关己”,悄然转身?

- 是否在歧视面前,既当过受害者,也无意间,成了加害者?

——哪怕你本身,就是被污名化的移民、LGBTQ+、残障人士……

这些微小的选择,看似无害,却是暴力蔓延的土壤。当沉默成为共识,当转发代替思考,当群体狂热压倒理性——我们,就不再是旁观者。我们,就是历史的一部分。

只有当我们承认:我们既是牺牲者,也是加害者——我们才真正理解了“红八月”。真正的救赎,不在纪念碑上,而在每一个拒绝成为加害者,也拒绝成为沉默旁观者的——普通人的心里。

从当年的大字报到今日的网络狂潮,暴力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了面孔。屏幕后的每一次转发,每一句未经核实的辱骂,是否也在重演那场操场上的审判?

当我们沉溺于群体的狂热,点赞代替思考,沉默代替良知,我们是否也成了当年的红卫兵,抑或那沉默的共谋者?

半个世纪前的操场上,大字报用墨汁和仇恨涂抹人性;如今,键盘敲下的每一个字眼,屏幕上滚动的每一条评论,是否也成了新的‘大字报’,在虚拟的广场上,将无辜者的尊严碾成碎片?

在网络的狂潮中,我们是否也曾选择沉默,任由谣言如野火蔓延?当点赞和转发代替了思考,我们是否也成了那片操场上,静静注视的群众?

从操场的墨汁到网络的谩骂,形式变了,暴力却未曾远去。每一个未经证实便脱口而出的‘荡妇’或‘叛徒’,是否仍在用另一种方式,将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被审判的符号?

当年的红卫兵用口号掩盖良知,匿于人群的狂热;今天的我们,藏在屏幕后的匿名ID里,是否也曾用一句未经核实的转发,将他人推向无形的批斗台?

网络暴力的狂风席卷时,我们是否愿意停下手指,叩问内心:我是否正成为另一个红卫兵,用键盘代替木棍,用流量代替口号?真正的救赎,始于拒绝成为暴力的帮凶,始于每一次选择说‘不’的勇气。

这本书,不是为了重提仇恨,

是为了提醒:反思,是唯一的救赎。

唯有在反思中,我们才不至于成为下一个红卫兵,

或下一个校长。

面对不受约束的权力、无节制的毁灭欲、被刻意遮蔽的真相,

以及由此滋生的恶性循环——

我们唯有以真理为基石,以理性为准则,以自由为呼吸,以爱为归宿,

才能筑起一道温暖而坚固的堤坝。

当社会如此运转:

暴力便失去土壤,

狂热便无处扎根,

谎言终将在光明中崩解,

沉默,终将化为觉醒的回响。

如果我们忘了爱、真理与自由的价值,

历史,就会一次次重演。

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彻底埋葬“红八月”的幽灵,

让“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悲剧,

永不再来。

因为真正的救赎,

不在纪念碑上,

而在每一个

拒绝成为加害者,

也拒绝成为沉默旁观者的——

普通人的心里。

唯有在记忆中,我们才能守住人性;

愿我们记得:

树,不会飞天。

但只要根还在,

春天,总会回来。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