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末夏初的中欧行之四 --布拉格: 古堡森森话沧桑 列侬墙前道变迁

娜佳85 (2025-09-18 19:53:15) 评论 (2)

今天我们要去的主要景点是伏尔塔瓦河对岸的城堡区(Prague Castle)。昨天我们已经站在查理桥上看过了前戏,远眺了依山而建布拉格城堡的雄姿,今天憧憬满满,因为它是这座城市最古老和最重要的历史核心之一,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城堡区。城堡始建于9世纪,是历代波西米亚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捷克总统的居所, 也是现在总统办公的地方。这是我们要参观的主要景点: 圣维特大教堂(St Vitus Cathedral),老皇宫 (Old Royal Palace) ,圣乔治教堂 (St. George’s Basilica),黄金巷 (Golden Lane) 和城堡花园群(Royal Garden)。

这是城堡图(网络截图)



我们是在现场买的票,不排队,450捷克法郎,大概合~18美金。



因为是周日,圣维特大教堂要12点才开门,我们到早了,在背阴的教堂侧面的嗖嗖寒风中排了一个钟头的队。说老实话,对这个教堂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在阴森冰冷的教堂高墙下那冻得半僵的一个小时了。

这是教堂侧面,是不是有阴森森之感?好像中世纪的教会黑暗统治仍阴魂不散,在冷冽的空气中窒息你。





其实教堂正面还是很宏伟气派的,是哥特式建筑的精彩范例,也是布拉格城堡的灵魂建筑。



圣维特教堂最早是由波西米亚公爵瓦茨拉夫一世建的一座罗马式圆顶教堂,后来随着时代变迁,才逐渐改建成现在的哥特式样子。圣维特是公元3世纪末期生活在罗马帝国的一位殉道基督教徒,据说年仅12岁时便为信仰受难,被天主教和东正教封为圣人。当年瓦茨拉夫一世从德国带回了圣维特的遗物(圣维特的手臂),建此圣堂纪念他,即今天圣维特大教堂的前身。而之所以选中圣维特的遗骨,有一说是瓦茨拉夫故意选用名字像斯拉夫人的圣人,为了让当地老百姓更多地皈依基督教,后来他真的如愿以偿。(可我怎么觉得圣维特这个名字一点也不斯拉夫呢?应该是叫啥夫的才对呀,像他自己的名字。)

那瓦茨拉夫一世又是何许人也呢?他是公元10世纪时的波西米亚公爵,死后被尊称为“国王瓦茨拉夫”并被封圣,成为捷克国家守护圣徒。他在政治斗争中被自己的弟弟博莱斯拉夫一世谋杀,因他生前致力于基督教推动波西米亚的传播,因此被视为基督信仰的殉道者。瓦茨拉夫的陵墓就在圣维特大教堂内,他的圣骨则保存在瓦茨拉夫礼拜堂。每年的9月28日为捷克的圣瓦茨拉夫日,是国家法定节日。英国的圣诞歌曲“Good King Wenceslas"(好国王瓦茨拉夫)就是以他为主角。

再来科普一下为什么捷克在古代被称为波西米亚(Bohemia)-- 原来这个名字源于公元前就在此居住的凯尔特人(Boii)的音译。后来,波西米亚地区被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统治,最终成为捷克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这个名字也被就沿用下来,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捷克斯洛伐克独立,才改国名为“捷克”,因为捷克人属于西斯拉夫人种族,他们认为“波西米亚”带有日耳曼统治下被奴役的殖民标记,所以这个名字被弃用。

很可惜,这次参观,大教堂内部在装修,灰天灰地,而且整个大堂都用绳子圈起来,游客只被允许排队转个圈,走马观花,不知所云。不过里面的玫瑰窗还是蛮漂亮的,在灰尘中仍耀眼绚丽,记载了创世纪里神创造天地,亚当和夏娃,以及诺亚方舟的情景。





圣维特教堂内部,高坛上的是三位圣者,其中之一应该就是就是圣瓦茨拉夫一世



锯齿形拱顶是这个教堂的特色。



教堂内部几乎每个角落都布满了玫瑰窗, 壁画,雕塑和装饰。





这幅壁画记述的是施洗约翰在约旦河给耶稣施洗的经典场面,当时天开了,有鸽子从天上降下,神的话传来:“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爱的。”



这幅画则描绘了耶稣复活的场景。画中耶稣从坟墓中升起,周围有士兵和天使,有的惊吓,俯伏敬拜,展现了圣经中这一最大的神迹。



这幅位于下方的长幅画则描绘的是最后审判和耶稣得胜的场景。耶稣被置于中心,周围是众圣徒和天使,象征着耶稣的神圣权威。



这张展板介绍的是捷克建筑师卡米尔.希尔伯特(Kamil Hilbert)(1869-1933)与他主持修建圣维特大教堂的贡献。右下角的插图是他设计的瓦茨拉夫圣骨箱顶部装饰图,用于装饰圣瓦茨拉夫礼拜堂内部那口棺木顶部的宝石雕饰。可惜,因为在修缮,礼拜堂也关闭了。



这位身着文艺复兴时期盔甲的贵族男子,手握头盔,如骑士一般站得笔挺,正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Rudolf II),波西米亚国王,哈布斯堡家族成员(1552-1612),他的胸前有十字标记,是象征”金羊毛骑士团“的标志,常见于哈布斯堡王室成员,左下角则是哈布斯堡王室盾徽。他在位期间,将宫廷从维也纳签到布拉格,使其成为中欧科学、艺术和魔法研究的中心,当时开普勒、布鲁诺等人都曾在他宫庭工作,艺术、炼金术和天文学蓬勃发展。



从圣维特教堂出来,我们去了旁边的老皇宫(Old Royal Palace),它外观平平,建于12世纪,却是布拉格城堡中最古老和最具历史意义的建筑之一,它曾是波西米亚国王的 主要宫殿,也是“第二次布拉格抛窗事件”(1618 年)的发生地。

网络截图



进门就是弗拉迪斯拉夫大厅(Vladislav Hall),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哥特式宫廷大厅,古时用作国王登基典礼,骑士比武、节庆舞会、甚至是马术表演的场地。现在的总统就职典礼也在此举行。可惜四围都用绳子拦住,不得入内参观。

网络截图



老皇宫最有名的就是二楼的议会厅(Diet Hall)和国王会议室了。通过一条宽大的骑马楼梯,上到二楼(骑士可以骑马上楼进入大厅),就是议会厅了,旧时,波西米亚贵族议会(The Bohemian Estates)就在此举行会议。



这就是第二次抛窗事件的发生地点。当时(1618年)波西米亚王国由信奉天主教的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但波西米亚贵族大多是新教徒,属于胡思派后裔或路德宗。哈布斯堡王朝违背了1598年颁发的“宗教宽容令”,关闭新教教堂,并拒绝与新教贵族沟通。于是,新教贵族突袭了会议室,与两位哈布斯堡代表对峙,并当场将他们和一名书记员从窗口扔下。窗户距离地面约有20米,三人却奇迹般存活,据说是因为掉落在粪堆或垃圾堆上,也有人说是圣母玛丽亚保佑。这一事件的后果是波西米亚贵族宣布废黜哈布斯堡统治,引发天主教与新教国家的全面战争(三十年战争)。



在这之前,还有第一次抛窗事件,那是发生在 1419年7月30日的布拉格。胡思信徒们在一次示威中冲入新市政厅,将7名代表和市长扔出窗外,由此引发了持续15年的胡思战争。(胡思纪念碑,我们在“布拉格: 老城广场流水帐  网红书塔奇幻景”一文中介绍过)

接下来我们按照票子上的指示,参观下一个景点:圣乔治教堂(St. George's Basilica)(III), 粉白的墙面,外观瞩目 ,由波西米亚大公弗拉迪斯拉夫一世创建于920年,973年增建了本笃会的圣乔治修女院。是本笃会的传教中心。女主还为皇帝加冕,可见地位之重。如今这里经常作为展览和音乐会场地开放给公众。



教堂内部采用厚重的石墙,小窗和圆拱,古朴沉稳。教堂内安放了多位波西米亚王室成员的石棺。最著名的就是圣卢德米拉(St Ludmila)石棺,她是波西米亚最早的基督徒之一,也是波西米亚的守护圣人,圣瓦茨拉夫一世的祖母。她在921年被谋杀,后来被其孙瓦茨拉夫追封为圣人。



右边那座大的有顶盖的石棺就是她。



这是她的石雕。



走出阴暗沉闷的教堂,来到洒满阳光的黄金巷(Golden Lane),心情不由也放松许多。黄金巷里人头攒动,简陋低矮,酷似贫民区棚户房的建筑与身着现代服装的游客放在一起,感觉有点滑稽。“滑稽”,正是我用来形容黄金巷的词。黄金巷,可是和黄金一点关系也没有。它原来是城堡守卫者、仆人、金匠等人居住的地方,小巷的名称也来源于第15号小屋曾经居住的金匠。这条巷子如今是一条商业街,是纪念品,手工艺品等小商铺的聚集地,也是城堡游览商业化的一个展示吧。



这是卡夫卡1916-1917年居住的22号小屋,现在卖书和纪念品。

关于卡夫卡,我们在前几天的游记“布拉格: 查理桥头祈福祉 伏河美景叹为止”中介绍过。





很多房间可以入内参观,看见16世纪时人们是这样生活的,感觉就一个词“憋屈”。上两张照片你们感受一下。







城堡的皇家花园是免费参观的。我们两个没有方向感的女人,瞎摸瞎撞,走了许多冤枉路,才找到。原来就在圣维特教堂的反面。拍照挺好的。



我们从正门马蒂亚斯门(Matthias Gate)出了城堡。其标志性象征就是门上的巴洛克式装饰和两侧的巨人雕像(代表战斗场景,力量和保护),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在1614年下令建造。这里每天中午12点有卫兵换岗仪式,我们那时还在圣维特教堂门口排队呢。



这是我们的下山路线 (网络截图)



经过星巴克



一路上从高处俯瞰布拉格参差的红瓦屋顶,蓝天映衬下,错落有致。





半山腰的地方,是个小广场,我们坐下来小憩。广场中心矗立的雕塑是圣母玛利亚柱,也称为瘟疫柱,建于17世纪,以纪念黑死病后的幸存者。



走走逛逛,途中经过安静的使馆区,就来到靠近河边的列侬墙(Lennon Wall)。这面墙虽然名字源自披头士成员约翰.列侬(John Lennon),但它的意义远不止音乐,它是一面承载了言论自由、反抗压迫与青年理想主义的象征之墙。这堵墙起始于1980年12月8日列侬被枪杀后不久,捷克的年轻人在这面普通的墙上涂上了他的头像、歌词和和平标志,以及自由口号。这在当时共产党统治下的捷克斯洛伐克,本身就带着强烈的政治抗议味道。后来,当局一次次涂掉涂鸦,人们又一次次重新画上去,墙上的图像和文字不断更新,不断消失,又不断重生,无论你来自哪里,只要有自由的想法和冲动,就可以写上去,画上去 --从列侬肖像,和平鸽到反战标语与涂鸦诗句,这里有压不住的人民声音。它就像一张鲜活的面孔,每天都在变,值得你驻足片刻,静静看一看这面会说话的墙,它也一定会引起你心中的共鸣。









我们的晚饭是在一家叫“Memory”的日餐馆吃的,他们也有越南Pho面,不过和美国的Pho面味道完全不一样。但是sushi很好吃。



吃完饭,沿着夕阳中的伏尔塔瓦河慢慢走回去,完美的一天。



说实话,今天的古堡游,感观平平,但下午一路下山远眺布拉格,列侬墙,晚餐,和闺蜜边走边逛的经历,现在回想起来,特别甜蜜。就像以前读大学时,每周五下课,我喜欢和我的好朋友一路走回家,从虹口的上外经四川路,河南路,一路走回南市,一路有说不完的闲话,吃不完的零食,看不完的景,现在回想起来,读书的事全忘了,只有这些片段深留脑海。爱走路的我,可能就是那时练就的本事吧!所以在我看,旅行的乐趣看景打卡固然重要,但一路的所遇最精彩,这也是我不愿跟旅行团的一个理由吧!好了,扯远了,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