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的话语体系

AprilMei (2025-09-19 07:42:28) 评论 (0)

       每天的翻译工作大都平淡无味,但偶尔也会来一个奇葩客户,枯燥中带来一点乐趣。

       今天有个国内的客人打电话给美国一家大旅馆,说是账户被锁了,要求解锁。客服要了对方的账号以后,问你最近的一个旅馆预订是哪一天,哪一个?客人找了半天,说了两个名字,都是七月份在成都预定的。首先我得道歉,把喜来登翻成了Hilton,造成了客服差点挂电话,以为是诈骗。随后幸亏客人知道喜来登是万豪旗下的酒店,我才和英文酒店名字对上号。但客人怎么也找不到预定email,无法提供客服要的confirmation number,并强调他是用积分订的酒店,所以没有正式的confirmation number。这个我不信,但也没说什么。我只管翻译,不管咨询,更不反驳客人。

       接下来就是奇葩的部分。客人开始讲故事,他说之所以账户被锁,是因为他违反规定用钱买了积分,因为他不知道这是错的(我其实不明白错在哪里,航司的里程积分就可以买啊,贵倒是真的)。然后他开始了典型的国人认错模式:我知道我错了,我不该交易积分,我以后不会再犯了。你让她把我的账户解锁可以吗?马上就到国庆节了,我已经订了10月份的两个旅馆,但我进不去很不方便。

       这已经是我大刀阔斧砍下来的几句话,他的原话就像车轮子转圈一样没完没了。最后我不得不打断他:你别说了,就不怕她挂电话吗?这里不是中国,你就是跪下来也没用,能帮你办的自然会帮,否则再虔诚的认罪也于事无补。后面果然,客服说有专门的部门负责评估和解锁你的账户,我啥也做不了。你也一样,只有等他们的回复,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记录一下你今天又打电话催了。

       我也是在中国长大并受教育,我们习惯了人治社会。总以为凡事都是可以通融的,只要我们的态度足够虔诚,把自己放到足够低,就能赢得对方的好感和同情,从而得到我们想要的。但美国这边的大机构,如银行和政府部门,他们只是按程序办事。现在都用电脑,他们就看着屏幕走程序,走一步再看下一个屏幕,显示什么他们就做什么。

       比如银行,他们先验证客户身份,屏幕上让他们要什么证件,他们就找客户要。屏幕上让他们送验证码到客户手机上,他们就照做,并且只能做一次,所以客户如果没说清楚验证码,就失去了一次机会。我经常要提醒客户,核对验证码,就怕他们因一个小错而被拒绝。有些客户不知道,要求工作人员再换一种方式验证身份,并抱怨对方一点不人性。我每次都要普及知识,他们看屏幕办事,没有自主权决定换其它方式验证你的身份。这也是将来可以被AI取代的部分。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要求什么就提出什么,简洁扼要,没必要讲很多细节,人家不关心,对你也没任何好处。碰到提问,就直接回答,不要绕圈子,没问原因就不要解释,等等。

       最近两年看多了国内的电视认罪,感觉今天的场景特别像,以前文革期间的自我批评也是这种模式,有点恍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