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和公司博弈专利产权十年经历:3. 奋而抗之(下)

伽子罗衿 (2025-09-23 10:04:19) 评论 (0)
在美和公司博弈专利产权的职场十年经历: 3. 奋而抗之(下)

伽子罗衿

为追寻公平,也怀揣着说不上能获赔百万美元的好梦,伽子开始到外部世界活动。首先求助州政府公平委员会。公平委员会一般主要服务蓝领阶层。见提上的材料,接待员称不处理专利事务。伽子解释专利非焦点,焦点是这日资在美公司将他的发明冠以日本人之名,唯一原因即伽子非日本人,这是搞歧视。歧视的逻辑交代得清清楚楚,对方仍坚持称不懂专利。伽子的首次外部求助就这样碰了壁。

这次碰壁未必是坏事,伽子便可名正言顺直叩律师事务所之门。此前遇见的开口便问:是否已在公司内部投诉?是否已告至公平委员会?

这时伽子获得《口袋里的美国》一书,讲述千禧年西雅图一老中因解除合同资方搞种族歧视胜诉,获赔320万美元的故事。书中揭示美国判例法体系下审理新型案例的复杂性与漫长性。胜算不明的案件极难获律师接手,除非自掏腰包。书中案件主人公那位老中因一朋友的缘分幸得一律师不计后果接手方得开展。胜诉后律师可获赔偿金三分之一;败诉则不只是徒劳。

伽子设法联系上书中主人公,电话中向他请教。勉励想不到还是老乡的伽子,主人公邮赠他亲笔签名的那本书一本。两位老乡巧在童年时代都曾做过同样一件事,小小的屁孩因觉老师不公便去找学校当大官的告大状,闹过大动静。现在都成人了、都共同生活在这片新土地上为实现美国梦奋斗。尽管如此,双方看法达成一致,该闹还是要闹!

经朋友介绍,伽子结识上当地不久前以庭外和解方式打赢年龄歧视案的同辈老中杨先生,获得公司道歉及经济赔偿与精神痛苦补偿。他遇上的是出工作成果后公司对他待遇上处理得有年龄歧视之嫌。杨兄为研究美国判例法体系,在打官司中耗费大量时间查找案例。为共同的抗争目标,杨兄视伽子如小弟,知无不言,并告诫最重要的是:出手就一定要一剑封喉。

伽子向公司写申诉信便是依照扬兄的这一告诫操笔的。一剑下去,还真的封喉封得公司发不出声了。

伽子同样以歧视立案,依一剑封喉准则整理打官司材料;然事情并不顺。即便杨的律师收到推荐,接到伽子电话时仍以不熟悉专利为由推脱。伽子自认歧视逻辑清晰,但律师们首问总是:“OK,那你有没有亲耳听他们说因为你不是日本人,所以才……天哪,哪有这么傻的主管?

事实上,伽子或许确有这样的相关材料。当年电子部邮件讨论线圈送至中国部制造时,有人起头:中国人能干啥?他们知道怎么绕线圈吗?……”言词滚动于屏幕上。有人意识到伽子在群中,暗示止言,污浊之语方停。伽子觉得有人过分,当即下载电子邮件至USB存储。然五年过去,怎么找也找不到该邮件存档。这是否意味着百万美元损失的证据遗失?伽子甚至专赴IT部门套话:公司邮件系统是否保存五六年以上记录?

最后没想到,歧视逻辑清清楚楚竟也遭遇挑战。伽子后来才知本州歧视案有三年申诉时限,它几乎刨去此案根基。虽他发现证据后立即行动,但自Z在日本申请专利之日算起,待揪出已过三年。唯最初寄给人事部的询问信在三年内,且仅属询问性质。这里的情况是,不找到怎知龄几何?找到时,已四岁多。过三岁就不能抓?在美国判例法体系中,若此前无人抓过伽子抓着的这种,能否视作三岁以下处理需新判例。最坏情况,或连审判之机都没有即放了生。

须过此关,方有下一关歧视逻辑清清楚楚的辩伪。无形中,须连闯两关。

伽子一边工作,一边业余时间干着这项业余。如求职投简历般漫天撒网,盼能如出书老乡那般幸运。虽他坚信两关之门并没有关上,至多第一道关门缝稍窄——毕竟三年内问过公司,是公司装聋作哑;然终未如愿碰上能答应接受案子的律师。

但伽子遇到多位同情伽子遭遇的律师,推荐一家业务广泛的专利律师事务所,建议换个方向试试。他便决定转从工作场所侵权和剽窃他人发明的角度下手,先忍痛放弃歧视这块肥肉。

(全文:1.始于孟浪,2.续而徨之,3.奋而抗之,4.恍而过之,5.复而往之,6.破产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