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南京照相馆》:不尊重历史就是对后人撒谎

sandstone2 (2025-08-16 05:43:30) 评论 (7)

对于中国人来说,南京大屠杀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为了让后代记住这段历史,必须尊重这段历史,不容对其进行篡改和演义。

最近热映的《南京照相馆》这部片子,我并没有去看。因为在这之前放映的几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片子,里面都有过多虚构的成分,看后让人深深失望。

果然,这部片子放映后,引起关于历史问题的许多争议。

作为一名长达八年的南京大屠杀研究者,历史文学作家慈翔大行在网易发表文章,指出这部电影有诸多情节违背了史实。

慈翔大行说,像《南京!南京!》等同类题材电影一样,这部电影开篇,也通过守城国军士兵之口,渲染国民党高级将领提前逃跑,部队失去指挥,只有残余士兵抵抗。

慈翔大行在文章中写道,南京保卫战始于1937年12月8日,南京近城廓防线雨花台、光华门、紫金山等处,爆发了激烈战斗,守军虽极其顽强,也重挫了日军锐气,但短短三四天,守军就伤亡了三分之一,朱赤等三位旅长先后阵亡。而南京守城将士撤出南京,并不是高级指挥官临阵脱逃,而是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奉最高军事领袖蒋介石的命令---撤往大后方,以图日后反攻。

当然,有许多将士被日军包围,遭到日军屠杀,也有不少人藏在难民区里。没能逃出南京的高级将领包括第72军军长兼第88师师长孙元良、教导总队参谋长邱清泉、教导总队第二旅参谋主任廖耀湘等人。

我查阅了《南京抗日英烈地情资料实录》等资料,在这场实力悬殊的战役中,许多中国高级将领身先士卒,血染沙场。南京宪兵司令部副司令兼参谋长萧山令、国民革命军第66军159师代师长罗策群、第88师264旅旅长高致嵩、第九集团军第88师262旅旅长朱赤、第87师259旅旅长易安华、第57军112师副师长司徒非、第83军第156师参谋长姚中英等十几名高级将领皆战死,没有一个人的尸骸运出南京。

对南京保卫战的指挥问题,我并非军事专家,不能妄议,但若罔顾史实,在历史剧中无视抗日将领的勇敢和献身精神,则是对历史的扭曲,也是对后人的撒谎,让越来越多的人不知道历史真相。

慈翔大行在文中指出,在冒死送出底片这一涉及影片主题的关键情节上,《南京照相馆》存在偷梁换柱、抹杀真正英雄的虚假编造问题。

这部电影中,吉祥照相馆老板金承宗和徒弟阿昌,冒着生命危险,把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拍下的日军屠杀中国军民、奸淫妇女等罪行的部分底片,缝在衣角送了出去,经西方报纸刊发,外界才得悉日军在南京犯下的罪恶,纷纷抗议日军暴行,声援中国。由于罪证被曝光,伊藤秀夫受到上司的严厉训斥,被逼剖腹谢罪。

电影中的阿昌是有人物原型的。阿昌原型叫罗瑾,时年15岁,1938年初,他到南京估衣廊附近的华东照相馆当学徒。一次,他给一名日军军官冲洗胶卷,发现有许多日军屠杀暴行的照片,就偷偷加印了30多张,后来挑选了16张,贴在一个小本子上。

1940年,罗瑾从照相馆辞职,到伪当局办的交通电讯集训队学习,地点在毗卢寺内,他把相册藏到集训队宿舍的床板下。又因伪当局宪兵突然到寺内进行大清查,罗瑾匆忙把相册藏到厕所墙洞里。

几天后,罗瑾在集训队的同学吴旋,偶然发现墙洞里的相册,看到那些骇人的照片,偷偷藏在一座佛像的底座下。罗瑾以为相册是被发现了,自己会被抓走问罪,立即逃离南京。

吴旋一直秘密珍藏着相册。抗战胜利后,南京政府张贴布告,向市民征集日军罪证,吴旋就相册交了上去。在对侵华日军战犯进行审判时,这本相册成了给南京大屠杀案主犯、原日军第六师团长谷寿夫定罪的重要证据。

也就是说,在日本投降之前,华东照相馆的学徒并没有把日军的罪证送出去,更谈不上刊登在西方报纸上。

我看了新京报记者对罗瑾和吴璇相关事迹的采访报道,与慈翔大行的说法大体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这部电影对真实人物的故事,明显进行了虚构和拔高处理。

罗瑾和吴璇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了南京大屠杀的重要证据,他们的精神是可嘉的,不仅值得宣传报道,也值得以影视剧的形式来展现。我想,编剧和导演如果在忠于事实的基础上,来表现罗瑾和吴璇的故事,透过他们的故事表现那一段沉重的岁月,表现中国人不屈的抗争精神,拍出来的电影也许更感人。可惜,过度的涂脂抹粉只能遮盖人物本真的形象,而真实的力量才最打动人。

慈翔大行说这部电影在主要情节上,有偷梁换柱之嫌,主要是指美国宣教士约翰.马吉用摄像机冒死偷拍了4盘胶片,记录了大量日军暴行现场画面,而另一位宣教士乔治.费奇把这些胶片缝在自己的驼毛大衣的夹层,借着去上海采供药品的机会,把胶片带出南京冲印拷贝。正是这两位宣教士拍摄和送出来的影像资料,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让英美等国看清了日本军国主义真面目。

显然,电影里的阿昌把底片缝到衣服里,是借用了乔治.费奇把胶片缝到大衣里这一关键的细节。让人纳闷的是,电影编导为什么要把真实人物的故事放到一个虚构的人物身上?为什么不通过艺术手法表现真实人物的故事?

电影中还有一个细节,当日本士兵闯入金陵女子大学抓中国人的时候,一位外国女医生挺身而出,伸开双臂拼尽全力护住身后的中国人,自己却被日军一个耳光狠狠打倒在地。

这个女医生的人物原型是美国宣教士、金陵女子大学文理学院院长魏特琳,她为了保护躲进大学校园里的中国人,多次遭到的日本军人的殴打。本来是一名女教师,电影中为什么要给转换成女医生的角色呢?忠于本来的身份不是更好吗?

有不少人欣赏《南京照相馆》,认为这部电影的虚构成分合情合理。

有一名自媒体作者在文中写道:“笔者认为电影是艺术,《南京照相馆》非自然科学论文,虚构出中国英雄等成分,在依据历史大背景前提下,加强思想教育是国本。所以电影主题意在教育,这不能和洗脑混为一谈,从电影创作目的来看,是合情合理的。”

在我看来,尊重历史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而历史演义则会让人受到欺骗。

苏联国内战争时期,有一名红军将领夏伯阳在战斗中阵亡。后来,苏联就拍了一部电影《夏伯阳》,表现夏伯阳的忠诚和勇敢。夏伯阳的故事不仅在苏联,也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流传,让一代代人深受教育。如今,在中国不少学校的图书馆里,应该都能找到关于夏伯阳的故事书。

在自己的著作《红色的海市蜃楼》中,俄罗斯作家米列尔借前苏共中央政治学院讲师列别捷夫的讲述,揭开了这部电影的真相。

1980年,一位颤巍巍的老人来到苏共中央政治学院求见领导,警卫把他带到列别捷夫的办公室,老人说,他就是当年的夏伯阳,已经90多岁了,受良心驱使,他来到莫斯科,想在有生之年把真相告诉公众。

原来夏伯阳所在的那个师被白军彻底击溃以后,作为一个对全师覆没负有重大责任的军官,他跳入河中游向对岸逃命,白军的机枪不停地朝水面上挣扎的红军战士扫射,致使他们全部阵亡,惟独他身负重伤逃脱,后来被村民救起,数月后伤愈。为了逃避红军军事法庭的审判,他化名参加了骑兵军。战后,他在西伯利亚的一个小村子里一直生活到现在。

列别捷夫说,他们领导随后会见了夏伯阳,对他说:“回家去吧,忘掉你个人的历史,这部电影是苏维埃电影的传奇!它是苏联青年必不可少的爱国主义教材,我们对此不会做出任何改变。”

不是说关于史实的电影不可以艺术化处理,而是说艺术化处理要忠于史实,不能超过应有的尺度,罔顾历史的想象和虚构就是欺骗世人的谎言。

关于南京大屠杀,《拉贝日记》应该是拍得不错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导演加仑伯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谈到真实和虚构的关系。他说---

《拉贝日记》不是纪录片,而故事片最重要的一点是把情感传达给观众。如果非要以百分比说的话,《拉贝日记》有80%是完全真实,20%是创作虚构。但我保证,影片中几乎每一个细节都是反复考证,比如“百人斩”那场戏里出现的报纸,就是当年那份日本报纸的原件。在历史问题上,我们是不会马虎的。

反观《南京照相馆》,其中真实和虚构的比例又各自占多少呢?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经过反复考证了吗?

有些关于历史人物的电影尽可以演义,比如《唐伯虎点秋香》、《铁嘴钢牙纪晓岚》之类,有些关于历史人物的电影要忠于史实,比如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

电影如书籍一样,也是传递历史的重要手段。重要的历史题材,是不能虚构和演义的,不尊重历史就是对后代撒谎。谎言总是要付出代价的,不要让我们的后人再落入坑中。

本文写作参考《南京照相馆:关键情节违背了史实》、《电影艺术:南京照相馆虚构合情合理》、《被电影篡改的历史》。

作者: 通向远方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