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力惊人,锲而不舍的九年追凶

麦姐 (2025-08-14 06:47:57) 评论 (18)

沿着铁轨,遇见欧洲 (22)

慕尼黑(下)毅力惊人,锲而不舍的九年追凶

《遇见欧洲 20- 慕尼黑(上)视觉冲击,跨越八个世纪的魅力》

《遇见欧洲 21- 慕尼黑(中)内心震撼,飘落空中的白玫瑰》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是二战后德国首次举办的奥运盛会,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当时的西德政府将这次奥运视为重塑国家形象的契机,希望借“欢乐奥运”的主题与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纳粹阴影彻底切割。组委会刻意营造祥和氛围:奥运村仅以低矮铁丝网围栏防护,安保人员不配备武器;甚至拒绝了以色列代表团提出的加强安保请求。然而,这份开放与宽松最终酿成悲剧 -- 恐怖分子趁虚而入,制造了震惊世界的“慕尼黑惨案”。

1972年9月5日凌晨,巴勒斯坦激进组织“黑色九月”的八名成员伪装成运动员,携带武器翻越奥运村围栏,闯入以色列代表团宿舍,当场杀害两名运动员,并挟持九名人质,要求释放被以色列与西德分别关押的236名巴勒斯坦囚犯。长达21小时的谈判与僵持后,解救行动以惨烈收场:全部人质遇害,一名西德警官殉职,五名恐怖分子被击毙。

惨案发生后,在时任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Golda Meir)的批准下,摩萨德迅速成立代号为“上帝之怒行动”(Operation Wrath of God)的秘密小组,跨越九年(1972年10月至1981年8月),在全球追杀参与策划袭击的11名“黑色九月”成员,最终清除其中10人,仅有一人死里逃生。

2005年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根据这一历史事件执导了电影《慕尼黑》(Munich),主演是澳大利亚演员艾瑞克·巴納(Eric Bana),还有当时略显青涩的007丹尼尔·克雷格(Daniel  Craig)。



(网图)

影片沉稳克制地呈现摩萨德特工跨国追杀的过程,不仅描绘了紧张的行动场面,更直面拷问:“复仇是否等于正义?”影片更多地展现了复仇行动所带来的精神创伤与道德困境,反思“以暴制暴”的代价与边界。

半个多世纪过去,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宿怨依旧在延续。加沙地带战火未息,两年前,哈马斯袭击以色列并劫持大批人质,至今仍有人质未获释;而以色列的军事打击也仍在继续。正如BBC所言:“只要深层的政治、战略与宗教分歧尚未弥合,和平的梦想便无从实现。”

为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而建的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Olympiapark München)至今仍是慕尼黑的重要景观,里面的主体育场以独特的“渔网帐篷顶棚”闻名 :透明玻璃与钢索交织,灵感源自阿尔卑斯山脊曲线与蜘蛛网结构,造型轻盈流畅,与周围湖泊和绿地浑然一体。整座公园包含33个体育场馆,里面还矗立着城市最高的奥林匹克塔(291米)。

因时间有限,我们没进入奥林匹克公园。博友水星兄2015年写了图文并茂的慕尼黑游记 ,而云台兄也正好在2016年慕尼黑枪击案(9人遇害,德伊双国籍枪手自杀)发生的前一天到达慕尼黑,枪击案就发生在奥林匹亚购物中心,离奥林匹克公园不远,好在云台兄和家人当时行程顺利,一切平安。学渣俺正好借两位名博博文中的照片一用,谢谢水星兄和云台兄。



(奥林匹克公园与奥林匹克塔,摄影:文学城博主水星98



(奥林匹克公园与奥林匹克塔,摄影:文学城博主yuntai)

奥林匹克公园附近是一座德国现代工业设计的标志性建筑 -- 显眼高耸的宝马总部大厦,1973年建成,由于外形酷似汽车发动机的四缸结构,大厦也被称为"四缸大厦"。旁边是一座巨大碗形外观的建筑 --宝马博物馆,里面展示了宝马公司近百年的发展历程。



我们去的那天,宝马博物馆临时关闭,网上也没通告,门口来了好几拨和我们一样失望的游客。所以只去了旁边的宝马世界(BMW Welt),外形像一个巨大的白色旋涡,里面展出了宝马的最新车型及拉风摩托。







德国在科技领域的成就众所周知,慕尼黑不仅是宝马汽车的总部所在地,还是西门子公司的重要基地。博友canhe荷姐姐在我的《慕尼黑游记(上)》留评问我怎么没提到西门子总部?艾玛,学渣俺知道西门子是德国的大牌,但不知道总部就在慕尼黑。后来上网一查才了解到,西门子在慕尼黑和柏林都设有总部,我们在德国也就去了这两个城市,看来无意间追寻了西门子的足迹。谢谢荷姐姐提醒,荷姐姐在博文《与德国西门子擦肩而过》中是这样描写西门子的:“德国西门子公司是医疗仪器设备行业久负盛名的龙头老大,它产品质量之高,工艺制作之精良当时都是世界之最,有口皆碑的;当然了,它的价格也高得不可攀,让人望而生畏。我们学校87年从日本买了一台东芝的头部CT就已经是孤注一掷的壮举了,西门子的价格那时在日本东芝之上的。” 看来西门子的品质和价格早年就已高高在上。

而在慕尼黑,有一个地方正好能让人一次性领略包括西门子和宝马在内的德国科技精华 -- 那就是德意志博物馆(Deutsches Museum)。



乍看馆名,可能会误以为这是一座传统的历史博物馆,其实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科技与工程博物馆,展览内容跨越了几乎所有科学与工程领域 --从天文学、航天、物理、化学、生物学,到机械工程、电力、造船、矿业、交通、通讯、乐器和医疗技术,涵盖了人类科学探索的方方面面。许多展厅设有互动装置,允许观众亲手体验,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是科技爱好者和亲子家庭的理想去处。

来到这里,仿佛走进了一部生动的科技“百科全书“,能直观地感受到德国在各个领域的卓越贡献,以及像西门子和宝马这样企业背后那种严谨精湛的工匠精神,无论是尖端医疗设备,还是驰骋全球的豪华汽车,都体现了德国对品质和技术的执着追求。

里面太大了,我们只能有选择性地参观其中几个展厅。





告别了高精尖,俗人们的肚子就开始“唱歌”了。来了德国,队友们自然心心念要尝尝巴伐利亚的招牌美食:脆皮猪肘。我们的首选是位于玛丽亚广场附近的HB皇家啤酒馆(Hofbräuhaus),这是德国最大最有名的啤酒馆 。但没想到周四下午不到5点,这家能容纳五千人的啤酒馆竟然找不到空位。



啤酒馆上下三层,彩绘穹顶,复古华丽, 1589年建成,1828年对公众开放,据说茜茜公主是这里的首批顾客之一,莫扎特、列宁等都曾在此饮酒谈天;这里还是希特勒和纳粹党的发迹地,1920年2月24日,德国工人党在这里举行会议,改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即纳粹党),希特勒发表了纳粹党的政治纲领演讲 -- 二十五点纲领,一年后,希特勒在此被推选为纳粹党党魁。



(皇家啤酒馆, by 希特勒)

从1939年至今,该啤酒馆归巴伐利亚州政府运营,是妥妥的国企。

我们在里面转了一大圈,欢声笑语,推杯换盏,空气中弥漫着烤猪肘、白香肠与麦芽酒的混合香味,身着传统服饰的服务生急匆匆穿梭其间,最后我们仨还是被鼎沸的人声吓跑了。

于是转身去了附近另一家评分较高的本地餐厅- Augustiner Klosterwirt,里面也是宾客盈门,好在外面排队的人不多,很快轮到我们,服务员说有一桌预订了晚上7点,如果我们能在6:45之前吃完,就可以让我们先用那张桌。一看表,才5:15分,我们对服务员说如果上菜快,肯定可以吃完。服务员说没问题,20分钟肯定上菜。

餐厅里几乎桌挨桌、人挨人,好在脆皮猪肘不负众望,外皮香脆,肉质鲜嫩,再配上醇香的当地生啤,两位喜肉队友都吃得心满意足。



慕尼黑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多样的建筑风格和浓郁的巴伐利亚风情,深深吸引着每一位造访者。它曾拥有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辉煌荣光,也经历过纳粹极权的至暗时刻;既是第三帝国意识形态的发源地,也孕育出“白玫瑰”抵抗运动的良知之声。

今天的慕尼黑,不仅拥有博物馆、王宫等文化瑰宝,也是德国的科技与体育重镇。走进这座城市,你可以欣赏横跨数世纪的建筑杰作,品尝地道的猪肘香肠与麦芽啤酒,亲身感受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之美。最重要的是,这座城市提醒我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永远不要忘记历史的惨痛,更加珍惜和平与自由。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