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流水账4–京城一瞥

笨鱼看世界 (2025-07-27 04:41:37) 评论 (4)

到达北京老妹家了,两周奔波的小船,终于进了可以停靠的港湾。吃一碗热腾腾的面条,真正家的味道。

老妹两口均已退休,和女儿一家住一个小区,有一双已经上小学的外孙女,在她家的窗户望出去,可以看见女儿家,这种一碗汤的距离实在令人羡慕,也许是理想的三代同堂的模式了吧。和他们在一起,可以近距离看看国内同代人的日常生活。上午去附近的公园,中午在外面简单吃个饭,回家睡一觉;若有需要,接一下附近上学的孩子,一周1-2次送孩子上课外班。我在的期间,晚饭基本在外面吃,不知平时在家做饭的频率有多高,我也因此失去看看社区农贸市场的机会。

和以往相比,原本小区门口的菜店不复存在,路边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时不时可以看到来往的送快递的小车和送餐的摩托,快递小哥急促的奔跑在楼门间,在电梯间看到保洁阿姨抱着大捆的空包装盒,可见网购是多么火热。小区里有个垃圾管理站,干湿垃圾分类,纸板箱,玻璃瓶,易拉罐分得清清楚楚……显然比美国做得好太多。

到北京的第二天上午他们带我去了圆明园,记得三十多年前第一次去,园内还有庄稼地,基本没有什么建筑。现在园子很大,由于下雨(此行除了上海降落时暴雨,各地天气基本晴好,这是唯一的一次小雨)我们也没有兴致再去看那个大水法,这次参观圆明园博物馆,还不错,有几个归还兽首的复制品……

由于提前回家,吃了在京唯一的自家烹制的饭菜。据说现在年轻人即使在家也会点个外卖,哪怕冰箱里有打包回来的食物,也懒得热一下,有点让我无语……

次日和老妹坐地铁去看了同龄的远房表姐,因为同为知青,共同经历,话题多多。表姐夫由于腰伤腿痛,他们两口子已很少下楼,好在女儿一周来两次,且网购送货上门,倒也不影响生活。午饭就是在全聚德定的烤鸭,热腾腾地送上楼,让我体会到国人的方便。地铁从西到东,几乎横跨北京,尽管时间长一点,完全没有堵车的焦虑,加上武汉小袁主任给我下载的北京乘车卡,地铁站一刷手机,进出方便,爽!

晚饭都是在外面吃的,外甥女一家也加入。两个小学生活泼可爱,8年不见和姨姥姥一点都不生分。孩子们在一个小学,老大开朗自信,老二稍显内向,饭桌上你一句我一句,也还交流着学校的活动,甚至当天中午的食谱(在学校吃午饭)……

仿佛看到我们小时候,有兄弟姐妹真好!孩子们在餐厅的举止,熟门熟路地到吧台取水果或蘸料,老练地叫一份外卖饮料,可以看得出在饭店吃饭是常态,看着她们对荤腥的大快朵颐,感慨如今的孩子都是肉食动物,再也不会像老辈人那样营养不良。

当晚入住清华东路的农大会议中心,先生坐高铁从襄阳进京仅4小时20分钟,火车9.44到站,不到十点半已经到达房间,实在可谓中国速度,看来坐高铁是比飞机快捷。

选择住在这里一是离老妹家近,走路不到十分钟,二是地铁15号线的清华东路西口站就在楼下,交通便利。当然也不得不接受国企的管理模式,早饭7-9点,开饭时间短,食物也比较单调,咖啡不许带出餐厅……

在北京居然忙里偷闲地看了一场电影。在美国错过了哪吒,很是想看看这创造票房奇迹的中国神话。这部电影在国内也基本下架,仅有的影院偶尔会有放映,查到附近的商业中心周六上午九点有一场,吃完早饭,直奔那里。费了一点力气才找到直达影院的电梯,买票时被告知120元一张,我记得网上只要57元,好说歹说,售票员给我们老年票半价(本来就是老年人嘛)。现在国内也是三百来人的小剧场,稀稀拉拉坐了不足四十人。电影声光效果一流,故事也完全不同与小时候看的《哪吒闹海》,老实说还是很佩服饺子的创造力。

电影结束正是午餐时分,在顶楼的食肆厅里吃一个煲仔饭,看着邻座的带着孩子的几个妈妈在交谈,孩子们则在一边嬉戏,她们告诉我,孩子们刚结束手工课,一起吃个便饭聊聊天……

普通人的周末。二楼的大超市玲琅满目的生鲜食品,顾客不少……

步行回旅馆,红绿灯路口拥挤的人群车辆……

这个以前边远偏远被农田包围的地方,早已成为繁华的居民聚集的区域,人气之旺令我难以置信。

这次还见了几个同龄的亲戚和老朋友,曾是知青,77年高考上大学,有国外留学经历,在自己的领域做得有声有色,现已退休,多少还发挥余热作一点工作……

听他们讲过去几年的生活,讲动态清零时的封锁,讲毫无准备的开放,医疗资源的崩溃……

让我再次感受到普通人在大事件面前的无奈。

少年时代在北京度过的先生置身这熙熙攘攘的路口,总要念叨当年的荒僻,每周坐带鼻子的

远郊公交行驶在德清公路,路边哪有什么高楼和车流啊……

有意思的是他想游览的景点居然同于从未来过北京的游客,1长城,2国家博物馆。

说走就走,我们当然不会去八达岭居庸关,最后我定夺去从未去过的新开发的水长城。位于怀柔境内,怀白河上筑坝,形成的水库(灏明湖),把一段明长城淹没,湖水将三段长城自然断开,形成长城戏水、水没城垣的奇特景观,也是个4A景点。相比其他长城景区,游人不多,鲜有旅游团。环湖步道修得非常好,似乎完全失去了爬山的野趣。租了个游艇去看水下长城,只能在规定水域行驶,十几分钟就走完。最后走一段长城体验不错,面对野长城的断壁残垣,俯瞰一汪清水,尽管正午,倒也有一丝清凉……

迎面几个年轻姑娘,装束吓人一跳,身着银白色的防紫外线的薄连帽外套,带着同色的口罩,加上墨镜,全身没有一点裸露的皮肤,不知会不会接触不到紫外线而维生素D缺乏?哈哈,国人以白为美,生怕晒黑。

回程妹夫绕路把我们留在天通苑,这个京城五环西北角最大的居民区,据说有50万人。我们和先生发小邱汇合去一个养老院看望他父亲101岁的人瑞老伯。老两口住一个单元,有一个保姆陪护。记得二十六年前,他们曾到英国坐火车自由行,还来过我们家,正是从他们嘴里知道了多佛的白色悬崖和著名的英国皇家植物园……

现在也有点糊涂,光确认我们是谁,就问了数次,岁月不饶人啊,然而能活过百岁的,又有几人?

据说天通苑是年轻打工人聚集的居民区,邱带我们去附近一个购物中心,周日傍晚还是人满为患,转了3圈才找到停车位。楼下的大卖场百货便宜得令人咂舌,一双塑料凉鞋居然不到十元,可惜我有心无力,行李不允许我再买东西了。晚饭的云南汽锅鸡,还真是一绝,鲜嫩爽口,上菜快且价格公道,我一直在琢磨这家店的经营理念。坐地铁不到半小时就回到酒店,方便!

周一早上一早老公就被接走,我和老妹去颐和园走走,刚从停车场出来,就被迎面出园的几队人群惊呆,那时还不到十点,这些旅游团已结束颐和园的游览,试想他们是几点开始的。进了园子,完全被挤得密不透风的长廊吓到,导游举着各色小旗带领着队伍,用无线电话讲着清宫的演绎,游客们操着各地的方言大声吆喝着,时时举起相机留影……

就连就连谐趣园这种小众园子,也是人头济济,完全没有了当年的味道。中午在中关村大融城吃午饭,两层楼的Food Hall,上百家的食肆,也是人满为患,我们想吃个上海拌面,居然在门口等了2-30分钟。京城人太多了。

周二我提议去洗个温泉,一众人去了九华山庄,天气已经相当热,泡在高于体温的温泉中,并不舒服,加上有点池里泡着中药,呈现黄褐色,看着生畏。午饭后,大家都躺在火炕上午睡,挺绝,冬天一定非常舒服……

晚饭和以前的合作伙伴朋友在望京的潮州菜馆碰面。菜馆位于地铁站内,我却在马路上苦找,问了好几个人才找到。

M是还战斗在一线的精英人士,这顿饭实在值得,又见到的她的女儿,当年在柏林遇见的小姑娘。饭后又转到老公的饭局,和他的同事打个招呼……

为了先生第二的愿望,老妹替我们买了国家博物馆的特展票,得以进入博物馆参观。不到九点到达入口,被成千上万排队的人群惊呆,好在工作人员告知长者可以走绿色通道,经过几道安检,才得以进入博物馆。大厅走廊那里都是人,展台前里外几层,人人还举着手机照相……

先生站着说去过许多国家博物馆,从来没有见过这番景象。不由感慨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3个小时过去了,也只看了中国通史的三分之一。下一个节目是和老朋友在东华门碰头,参观故宫的一个特展。正午的烈日当空,天安门广场依旧人头攒动,要知道所有的人都是通过预约验名正身,才得以行走在这神圣的地方啊!难以置信全国人民对这里的向往……在东华门和老朋友汇合,尚教授的弟子们在宫内行走,我们借光走后门进入宫中。去参观一个皇家藏品书画中动物的展览。惊喜地发现我身上穿的一件汗衫(刚在西安买的),上面印的一幅蝴蝶图,竟然也在展览。也许天气太热有点中暑,居然吐了(还好吐在院子里),可巧一直带在着的神药藿香正气胶囊不在身边。由于没有及时吃药,在吃晚饭的时候又一次忍不住吐了。尴尬至极,我让先生去附近买药,还是尚教授有办法,他请餐厅经理用手机订购了同仁堂的藿香正气水,25分钟药就送到,马上灌下两瓶,立竿见影,顿时感觉好多了。

接下来的两天放慢节奏,少吃,陪老公附近走走,到老妹家收集网购的物品……

上学时分,路过小学校门,突然发现门口居然站着两个保安,一手持一根长棍,另一手提着盾牌,诧异之际想到是自相矛盾这个成语。连忙问同行的老妹,得知由于去年幼儿园发生恶意杀害幼童事件,如今捉棍提盾的保安已是小学幼儿园的标配。不知该说什么……



在京的最后一天早上,先生也吐了,也许是多日马不停蹄的劳顿,也许是吃得太多,也许是暑热,总之,身体发出警告,是回家的时候了。

机场的休息厅很安静舒适,酒品饮料,热食小吃应有尽有。可惜两个人都处于禁食状态,没有一点食欲,实在可惜了……飞机腾空而起,向京城投下最后一瞥,说一声再见吧……

后记:流水账终于完成,就像之前所说,这是写给自己的,以免日后忘记的记录。回想这三周的经历实在有太多值得回味的人和事……

今天是大暑,全球变暖,天气酷热,战事频频……

突然毛爷爷的诗句涌上心头“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