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篇八卦文章,而是一份对美国高等教育录取制度的病理报告。一位才华横溢的少年,在一场充满不透明、不理性和不公平的游戏中,败下阵来。不是他不配,是这个系统失了智。
一、事实摆在这里:Stanley Zhong的申请结果
Stanley Zhong(中文昵称“小钟”)来自美国加州Palo Alto,家庭背景中产,父亲是前谷歌工程师。他的硬实力可谓优秀得不合时宜:
- GPA:4.42(weighted)
- SAT:1590(接近满分)
- 全美编程竞赛奖项获得者
- 自主创立AI初创公司
学校名称 |
专业 |
录取结果 |
---|---|---|
MIT(麻省理工) |
CS |
被拒 |
Caltech(加州理工) |
CS |
被拒 |
Stanford(斯坦福) |
CS |
被拒 |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SCS(卡内基梅隆计算机学院) |
CS |
被拒 |
UC Berkele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CS |
被拒 |
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CS |
被拒 |
UC San Diego(UCSD) |
CS |
被拒 |
UC Davis(UCD) |
CS |
被拒 |
UC Santa Barbara(UCSB) |
CS |
被拒 |
Cal Poly San Luis Obispo |
CS |
被拒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UIUC) |
CS |
被拒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UMich) |
CS |
被拒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
CS |
被拒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
CS |
被拒 |
Georgia Tech |
CS |
被拒 |
Cornell University |
CS |
被拒 |
-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UT Austin)| CS
-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UMD)| CS
二、不是“意外”,而是结构性荒谬
表面上,小钟“十六连拒”的结果令人震惊;但只要稍微了解近年美国大学招生规则内幕,尤其是CS专业的现状,这个结局其实并不令人意外。他申请的学校几乎全部是CS强校,一路从MIT、斯坦福、CMU SCS 排到伯克利、UIUC、乔治亚理工——集中火力冲击Top 15的策略,本就是高手如云、胜率惨淡的死亡赛道。
在人人皆AI、个个写代码的2024年,CS早已成为亚裔男生的修罗场,高GPA、高分数、高奖项者比比皆是,堪称教育界的卷王地狱。
但比起“竞争激烈”这句老生常谈,更值得我们深究的,是这些大学、特别是加州大学系统,在录取制度上的讽刺与反智——它们已经不再努力寻找最优秀的学生,而是在制度上主动放弃判断力与责任感,转而崇拜“模糊、神秘与随机”。
三、加州大学系统:公开运营的招生黑箱
1. 不要SAT:主动切断量化标准,拒绝理性衡量
Stanley的SAT成绩高达1590,已经逼近完美。可UC系统对此不但不加分,甚至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予考虑。不是“可选”(optional),不是“弱参考”,而是“绝不接受”(will not be considered under any circumstances)。
这等于医生不许看X光,说“过于客观”;奥运不看秒表,说“太冷冰”;工程师面试禁止写代码,说“怕考倒人”。
SAT从来不是完美工具,但它至少是公开的、统一的、量化的。对于像小钟这种出身普通、无权无势、靠实力拼搏的学生而言,SAT原本是他们最公平的一张门票。而加州大学的做法,就是直接把这张门票撕掉了——名为“促进公平”,实则制造不公。
2. 不要推荐信:切断第一手证词,鼓励自说自话
UC系统对推荐信的态度同样斩钉截铁:统一不接收。不管你在NASA实习的主管多么欣赏你,不管你在高中实验室做出怎样的成果,或你是如何在逆境中展现出品格和毅力——这些由亲身观察你的人写下的证词,一概被UC拒之门外。他们唯一愿意听的,是你自己写的“个人陈述”——一份高度模板化。至于这些内容的真假?他们不查,也不问。这哪里是“整体评估”?分明是制度性的自我选择性失明。
3. 不公布评分机制:以“公平”为名,逃避一切问责
UC引以为傲的“整体审查(holistic review)”,表面上讲究“全面评估”,实际却是一个无法审计的模糊评分系统:
- 文书怎么打分?谁来评分?
- 哪些课外活动算加分?哪些完全忽略?
- 地区、性别、族裔怎么“平衡”?有没有内部配额?
- “多元化”标准如何量化?是否等于逆向歧视?
4. 抽签招生:彻底放弃理性,转向命运学派
CS申请人数激增,招生办扛不住,于是UCSD、Cal Poly等干脆宣布:热门专业采取抽签机制。
你没听错,是“随机摇号”。不管你GPA多高,SAT是否满分,是否写过AI算法、是否拿过国家竞赛奖——统统归零,和隔壁文艺复兴爱好者一起掷骰子。中签者进,不中签者滚。
这不是教育,这是彩票;不是筛选,是投骰子。Stanley这样的学生——AI企业创始人,编程竞赛奖项得主——就这样被命运从队伍中剔除。讽刺的是,招生办并没有抽到比他更好的人,只是抽到了“更合适的概率产物”。这不叫“教育公平”,这叫精英教育的投降书。
四、Stanley Zhong之诉:不是为录取,而是为问责
Stanley的父母已向加州大学系统提出法律申诉,质疑其录取流程不透明、不理性、不一致。
这是一次系统性追问:
- 凭什么剥夺学生提交考试成绩的权利?
- 凭什么拒收推荐信等第一手评价?
- 凭什么让抽签决定学术生涯?
- 凭什么评分规则不公开、不透明、不负责?
五、结语:在疯狂的规则下,清醒者被淘汰
Stanley Zhong不是“失败者”,他是被一套反智化、非理性、荒诞化的美国大学录取系统所牺牲的典型。他做对了所有该做的事,却败给了一套不允许理性存在的机制。真正可悲的,不是Stanley没进伯克利,而是伯克利这样的大学,已经不再配得上Stanley。因为一个不敢面对标准、不接受事实、不愿说明理由的大学,不配继续自称“精英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