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学家成功“删除”了导致唐氏综合征的额外染色体

苏向东 (2025-07-27 05:08:19) 评论 (0)


日本科学家在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去除唐氏综合症(21三体综合征)致病染色体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已发表在学术期刊上。以下是基于近期信息的总结:日本三重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在实验室中从唐氏综合症患者细胞中移除多余的21号染色体,并验证了相关结果。该研究由桥爪良太郎博士领导,成果发表于2025年2月的《PNAS Nexus》(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交叉学科)。研究通过从患者皮肤中提取成纤维细胞,培育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并应用染色体工程学和CRISPR-Cas9技术,删除了多余的21号染色体,成功率达37.5%。此技术恢复了细胞的正常基因表达和功能,为未来研究唐氏综合症并发症的预防和改善提供了潜在路径。

学术报道要点:研究方法:研究团队从唐氏综合症患者皮肤中提取成纤维细胞,培育出iPS细胞。

使用CRISPR-Cas9技术靶向删除多余的21号染色体,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设计特异性靶点。

实验验证了删除后细胞的基因表达和功能恢复正常。

意义:这是首次在体外成功针对唐氏综合症的多余染色体进行精准清除,为基因层面的治疗提供了概念验证。

若技术进一步成熟,可能有助于开发预防或改善唐氏综合症相关并发症(如智力障碍、心脏缺陷等)的方法。

局限性:目前研究仅限于体外实验(细胞水平),尚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基因编辑技术的脱靶效应和长期安全性仍需进一步评估,体内应用的复杂性也需克服。

学术来源:《PNAS Nexus》(2025年2月):日本三重大学团队的突破性研究,详细阐述了CRISPR-Cas9技术在移除多余21号染色体方面的应用。

生物谷(2022年3月):综述了基因编辑技术在唐氏综合症治疗中的潜力,提到CRISPR-Cas9等技术的应用前景,但强调临床应用的挑战。

新华社(2025年3月):报道了三重大学的研究成果,强调其为未来治疗唐氏综合症开辟了新思路。

当前进展与展望:虽然这项研究标志着基因编辑技术在唐氏综合症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但仍处于概念验证阶段。学术界对该技术的前景表示乐观,但也指出需要解决脱靶效应、安全性以及体内应用的伦理和技术问题。未来需进一步开展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以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如果您需要更详细的学术论文内容或具体实验方法的解读,可以进一步查询《PNAS Nexus》原文或相关数据库(如Pub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