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习总已失权和被政变的黑幕

蒋公子 (2025-07-28 17:32:49) 评论 (1)

习总权力正在减弱,还是更加巩固?——一场误读与现实的对照

作者:蒋大公子

近年来,围绕习近平权力变动的国际报道层出不穷,从“政变传言”到“健康危机”,再到“权力下放”,诸如此类的声音时有流传。在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初,尤其出现了大量关于“习近平将于8月下台”的预测和推测。然而,事实是否真的如此?下面将试图结合国际权威媒体如《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及相关研究者的观察,并结合当前中国政局实际,对习近平的权力现状做出清晰分析。

一、“越来越难以琢磨”的执政风格

《经济学人》近期一篇文章指出,习近平“越来越难以琢磨”,但“陷入困境”的说法被过度解读。这种“难以琢磨”既是个人风格的延伸,也源于体制的高度封闭。习近平自上台以来,强调“党管一切”,个人权威凌驾制度,强调“定于一尊”。但与其早年执政时事必躬亲、亲自批复文件的状态不同,近年他更多地依赖“亲信班子”来维持中央政策运行轨道。

但是这一转变并不一定等于权力下滑,而是习总根据自身状况而进行的策略调整的结果。早期为了巩固地位,他需要事无巨细,直接干预所有事务;而今,他感觉自己对党和国家的掌控已无疑虑,更倾向于将部分事务交给信任的团队——蔡奇、李强、丁学祥组成的“三驾马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让他们承担起具体政务执行的职能。

二、关于“下台”与“政变”的传闻:不过是夸大其词的猜测性投射

2024年中以来,“习近平健康恶化”“中共内讧”“八月下台”等传闻在社交平台与自媒体中大量流传,甚至有些境外媒体也引用不明消息源作出推测。然而,这些说法全部来自于大陆的传闻已经听床师们的爆料以及海外大V们根据这些信息的分析。,其中很多爆料还是相互矛盾的,全部都缺乏实质性的证据。正相反,种种迹象显示习近平依旧牢牢掌握权力:

1,有些重大国际场合仍由他亲自出席,如到越南,哈萨克斯坦访问等;

2,中共高层官员频繁重申“两个确立”“两个维护”,政治局无任何异动;

3,对经济舆论及学术界的控制愈加收紧,如经济学家高善文因质疑GDP数据被“消音”;

4,继续强力推进反腐整顿,公安系统、军队、国企高管多人被查,表明反腐仍是巩固权力的有效工具。

这一系列操作说明,所谓“权力失控”或“政变逼宫”,更像是舆论在信息不透明环境中的某些人一厢情愿的猜测性投射。

三、“下放权力”实则是“信任委托”

比较靠谱的分析认为,习近平“放手”政务可能是因身体状况欠佳。这种判断未必没有依据,但真正关键的是,他放手的不是权力本身,而是执行机制。他仍掌握关键领域的最终决策权——意识形态、人事任免、军事安全、外交方针等领域,继续由他直接控制。而由蔡奇、李强、丁学祥等人主导日常行政,更像是“信任委托”的体现,而非“权力交出”。

这也符合威权体制的运作逻辑:最高领导人稳居战略高地,下属执行日常政策,同时维持对上忠诚。

四、经济困境与体制僵化:习未来面临的真正挑战

虽然“政变”之说言过其实,但中国当前确实面临严重的经济结构问题:

1,房地产市场持续下滑,救市无望;

2,地方政府债务高企,难以补救;

3,青年失业率创新高,民心尽失;

4,民营企业信心不足,难以生存;

5,外资撤离持续加剧,;

这些挑战并未动摇习近平的统治根基,但却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前景。更令人担忧的是,体制对于反思与修正的空间几乎被压缩殆尽。内部监督机制形同虚设,权力极度集中,容易导致政策误判长期得不到纠正。

五、小结:走向不确定的“稳定集权”

习近平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处于经济结构极端困难却政治统治相对稳固的特殊体制。他的执政风格从“事必躬亲,亲力亲为”走向“垂帘听政,远程操控”,这不是退让,而是调整;他依赖信任官僚,不是被架空,而是重新部署;他面临最大挑战是经济危机,而不是政治上的反对者。

中国未来的不确定性,不在于“习下不下台”,而在于:在他继续执政的情况下,中国是否还有制度性纠错的可能。

在一个“越来越难以琢磨”的领导者之下,最大的危机从来不是他个人的命运,而是制度整体的封闭与不可预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