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小娟(博主胞妹)
小哥哥住在南长街271号。
这是一座二层楼的房子,是老房子,门很小且旧,已看不出早先油漆的颜色,木板破了,露着长长短短的罅隙。小哥哥扒着罅隙往外看,可以看到街上走过的人的腿,男的腿女的腿。如果从外头往里看,啥也看不见。推开门,是一条十来米长的过道,很窄,仅一人过。走到头就是后门,门外是水码头,青石板一级级往下,伸进古运河里。清名桥离这里不远,约莫500米,更近的是大公桥。姆妈就在河对过桥堍下的轮船公司南门站当站长,每天要从大公桥上来来回回走好几趟,上班下班、回家做饭、去公司轧账。姆妈说,还好是大公桥,没台级,走起来不吃力,步子带快点几分钟就能到家。清名桥上下有八九十个台级,爬上爬下累死人。清名桥是古时候建的,都好几百年了,是石桥,只走人不走车,脚踏车骑到这里只能从台级边上的坡道往上推,那可是个力气活。大公桥是民国时候荣家捐资建的,钢筋水泥桥,汽车来去自由,方便纱厂运货,也方便纱厂女工过河不爬台级。从前这里有好几家纺织厂。老舅公说故事,总以“老法头里”开头,他说:老法头里,长毛打过来的辰光,人呼噜噜从清名桥这边往河对过跑,跑不及的,被长毛追上,一刀一个砍了。有个道士饿了好些天,实在爬不动了,有人行好事给了他一颗蚕豆,他吃了后才有劲头爬过去,总算躲过一劫。
穿过过道是后门码头,往右是楼梯。楼梯也是沧桑,又破又旧,走在上面咯吱咯吱响,不堪重负似的。楼上住了两家人,其中就有小哥哥家。楼下是一家小电器厂的车间,另有出入的门。小哥哥常去电器厂车间玩,师傅都很和善,把用完了电线的圆盘盘头送给他,可以带回家当矮凳坐。小哥哥上面有个大哥哥,上小学三年级了,最是贪玩的时候,同学都住得近,天天一道儿呼啸着来呼啸着去,做弹弓打鸟,爬树掏鸟蛋,拍洋牌,还约架。小哥哥责任心重,做起事来一板一眼。他五岁了,自己的事情都自己做,穿衣从里到外一件不乱,吃饭吃得碗底干干净净,连床铺被子都自己整理。可妹妹不行。姆妈每天六点就要上班了,无锡从南门站始发去梅村方向的轮船,一早七点钟开船,她要赶去卖票检票,父亲是机关干部,两人都忙,谁都顾不上小哥哥,着急忙慌地给妹妹穿衣喂饭,送去给街上一个叫惠芹的小姐姐照看,惠芹12岁了,是从乡下来投奔叔叔的。妹妹总是不好好听话,任性起来又哭又闹,小哥哥就生气,走过去拉妹妹,说:“姆妈要上班赚铜钿格,不然你哪里有饭吃?”一脸的嫌弃,毛丫头就是麻烦。
等父母上了班,哥哥上了学,妹妹也送走了,小哥哥就一个人出门去幼儿园了,他穿着一件印着小鸭子的反穿罩衫,胸前用别针别一块折好的手绢,上面绣着他的名字:峰。他出了大门,瞅着没有汽车经过,就快步穿过南长街马路,走过刘胖子的哺坊,走过邮局门口那个绿色的投信筒,走过贺弄口的大饼油条店。小哥哥常常来这家店买油条,用一根筷子把油条一根根串起来,两只手捏住两头。这家店的一副大饼油条卖五分钱,如果你只买一只大饼,老板娘就收三分钱,再给你一颗糖,那颗糖很小,只有正常糖果的一半大,权当半分钱用。
走到医院旁边,小哥哥就拐进一条叫作鸭子滩的巷子。鸭子滩两边都是高门大户,围墙很高很高,显得巷子又细又长。巷口有人家养了条大狗,常常蹲在门口,一声不吭地看着过往行人。小哥哥很害怕,每次走到这里,就绕到对面去,沿着墙根走,低着头不敢出声。小哥哥长得好看,南长街就找不出比他更好看的男佬小了。路上有阿姨叔叔跟他搭讪,逗他,拿糖给他吃。可小哥哥一脸严肃,从不笑,不理人家,昨天他听街上有人喊:“卖小孩啰,卖小孩啰。”他心里紧张得要命,只想快点走,他不想被卖掉。好在鸭子滩不很长,走到尽头,就看到他的幼儿园了,一幢红砖小楼,干净整洁。彭老师就站在门口接孩子,她的笑容很温和。看到她,小哥哥心里就踏实了。
幼儿园老师教孩子们折纸,折小船,还折一种小鸟,一抽尾巴,翅膀就会扇动。还教他们唱“美帝是只纸老虎”的歌,歌词小哥哥忘了,只记得最后一句是“伸手一捏就咕滋咕滋咕”,唱到这里两只手往前一伸一握,似乎纸老虎就被他们捏碎了。年底放寒假,彭老师给每人发一张大的白纸,教他们折成纸袋,在里头放饼干、糖果、京果等好吃的东西,然后将这学期读过的图书分发给大家,一人一本,全是不一样的。小哥哥分到的是一本方开本的彩色小人书《董存瑞》,他认得上面的字。
学校放假后,妹妹就不送去别人家了,由哥哥带。大哥哥喜欢在外头玩,经常不在家,小哥哥也嫌妹妹烦,妹妹一生气就会用手腕敲他的头。妹妹的手腕上戴一副小小的银镯子,是姆妈用一块袁大头去银匠铺子里打的,那镯子敲在头上可疼了。但小哥哥又不能因为这个就不管她了。他从电器车间要了旧报纸回来,裁得方方正正,教妹妹折船,还折了小兔子小青蛙放在船里头。小哥哥手巧,会折很多不同的船,小板船,小篷船,龙船,然后跑去水码头放进河里,用手泼着水,赶着它们一点点漂走。
住对门的人家姓游,夫妇俩带个儿子,还有一个老外婆,两家相处很好,孩子都喊对门的母亲姆妈。外婆很少出门,喜欢坐在家门口抽水烟,很亲切很和善,做了好吃的菜和点心,会端一碗过来。姆妈说,她家解放前是开洋油厂的,外婆是大小姐出身。洋油就是煤油。姆妈放心一个五岁的孩子带一个四岁的孩子在家,一来是因为小哥哥格外懂事,二来也是因为外婆,她会顺带看着。
京杭大运河到了无锡城里南门这一段不宽,出了大公桥,到清名桥那里才渐渐地开阔起来,再往南就是大河了。小哥哥的家前面是南长街,后面是古运河,那一条街的房子真是好看,一家挨着一家,高低样式各不相同却错落有致有一种韵律感,黑瓦白墙,花格木窗,家家有个水码头,河水在阳光下摇曳,河上有大公桥有清名桥,清名桥是一座石拱桥,单孔的桥洞,坡度流畅的桥面,石栏杆,古朴的造型气质与这一条街很搭。从小哥哥家往南走不足百米,挨着大公桥的第一家是平房,没有楼,黑瓦大屋顶斜斜地顺着隔壁家的二楼披下来,屋主是一个单身男人,卖一些小孩子喜欢的画片、弹珠、小鞭炮,他没有开店屋里也没有柜台,来买东西的都是邻居家的孩子,要什么直接敲门,他就从屋里拿出来。小哥哥觉得这个人很神秘,咋你要什么他就有什么呢?小哥哥家往北走,隔了一间再隔一间便空了一小段没房子,只有个屋顶,一路延伸过来的房子到这里就顿了一下,像是一个休止符号。马路对面的人家,就可以从这里直接走到河边去洗衣服、淘米、汰菜。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的生活还很古典,简单素朴,洗衣用木棒槌,倒马桶用竹丝刷,煮饭做菜生煤炉,寄信要贴足了邮票,送牛奶的一早赶着马车来,马脖子上系着铃铛。晾晒衣服的竹竿从窗子里伸出来,搭在街上的梧桐树上。这样的日子至少已经绵延了一二百年吧,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不徐不疾,一步一个脚印,其间有旧的东西渐渐湮灭,也有新生事物冒出来。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条驿道,常有人骑着马飞驰而过,现在是见不到了,骑脚踏车的人越来越多。群众电影院建的时间也不算长,小哥哥跟着小姨去看过电影《东方红》。哺坊的后场是孵小鸡小鸭的,前面有一柜台,卖孵不出的蛋和碎了壳的蛋,孵了又没孵成的叫哺伙(音)蛋,论个卖,很多人欢喜吃,还有人说可以治头痛。碎壳鸡蛋则是打开来一碗一碗卖。家里没有菜下饭了,姆妈就让大哥哥去买一碗鸡蛋端回来蒸蛋羹,有时里面还放一点肉蓉,大哥哥不在就小哥哥去。哺坊的生意不温不火,刘老板就找小哥哥的父亲帮忙,把他儿子送进了一家电器厂工作,老板娘为了表示感谢,送了一只刚出壳的小鸭到家里来。老板娘生得标致,头发梳得一丝不乱,旗袍腋下总是系着一块手帕。那只鸭子是白色的,很漂亮,在小哥哥家养了一阵后,因为总是随地拉屎,教育不好,就送到乡下伯伯(姑姑)家去了。鸭子在乡下健康活泼地长大了,很勤勉,每天生一只蛋。哺坊不久后关门了,夫妇俩回了老家。
小哥哥不爱说话,但会玩。他搬了一张凳子爬上去,趴在后窗口,就能看到运河里的船与船上的人,蒸汽轮船是运河里最大的船了,船头的烟囱又粗又高,冒着黑色的烟,一到桥前就鸣笛,“呜---”的一声,声音又长又响,沿河人家最讨厌了,尤其是家里有小孩睡觉的,生怕被惊醒。蒸汽轮船后面拖着长长的驳船,一艘连着一艘,多的有十几艘,冒着黑烟的船头都过大公桥了,最后的一艘还没到小哥哥家窗前呢。小哥哥就教妹妹数数,一二三四,小哥哥上小学前就学会了二位数的加减法。运河里还有一种小船,长度不足十米,一条船就是一户人家,还不会走路的小孩腰里绑根绳子,拴在轮盘下面的柱子上,四处爬动,船上还养了狗,狗跟在他后面。女人在后船板上生火煮饭,用系了绳的铁桶在河里打水拎上来,给更小的小孩喂奶,撑篙掌舵的是男人。小哥哥说他们叫网船人。黄梅天,他们在河里撒网捉鱼。这时很多人家都开了窗看,起网的时候有看中的鱼就喊:“哎,我要那条,那条大的。”小船就划过来靠在那家码头,一手交钱一手递鱼。有时网船还会做糖醋大蒜头,炒了螺蛳在河上叫卖,有人家要吃,就打开窗子问了价钱,吊一只篮子下去,篮子里放一只碗和一些钱。船上卖的东西便宜,一勺海螺蛳三分钱。那种海螺蛳比火柴棍还细还小,尖尖的屁股往桌上一按,就可以放在嘴里吸了,那肉小得都不用嚼,但味道极好,船家放了各样的调料。下雨的时候,他们就拉起了篷子,一家人躲在里面,点一盏灯。晚上网船歇在桥堍下,有时能听到船上大人打孩子,哭声一直传到小哥哥屋里。姆妈就笑,对小哥哥说你不是我生的,是我从网船上抱来的。小哥哥很不喜欢听这个玩笑。
最让人开心的,是水老鸦船,那种船很窄,船头横着长杆,乌黑乌黑的水老鸦规规矩矩地站在杆子上,很乖的样子,主人一打手势或是吹声哨子,它们立刻下水扎猛子,动作十分敏捷,很快就叼起一条鱼来,被主人拿下放入水桶。这个过程让小哥哥看得很兴奋,他喜欢水老鸦,每次看到它们叨起鱼,就有一种与有荣焉的成就感。可惜不是每次都能正巧看到水老鸦下水,眼看着船从窗口经过,再一摇一摆不紧不慢地远去,船老板就是不吹哨子,水老鸦就呆呆地站着一动不动,小哥哥很急,他心里纳闷,为什么水老鸦要听主人的指挥,不能想下水就下水?为什么水老鸦明明能逃却不逃走?为什么水老鸦不把鱼吃掉再出水来?这些问题困扰了他很多年。
运河很忙,蒸汽船是老大,它经过时,其他的船纷纷躲避,不敢惹。小网船灵活,掉头闪避很自如。最容易出事的是二三十米长的货船,上行下划都靠人工。船老大看到对面有船来早早准备好篙子,掌舵的赶紧掉船头,有时船员顾不到,迎面过来的船又顺风,快了些,眼看着两只船就要碰上了,这可急坏了小哥哥,他探出半个身子朝船上大喊:“扳艄!扳艄!”可一个小孩子的声音哪里够?这不就撞上了,船猛地摇晃了一下,还好,没出大事,只是擦了船舷,船舷挂着汽车旧轮胎呢。两条船上的人一边用篙子把对面的船用力顶开,一边就骂起来,那骂声清清楚楚传到了河边人家:赤佬,狗X的!倒也没法打起来,船不停,很快就彼此走远了。
天气好的日子里,小哥哥喜欢坐到码头的青石板上,看水。运河的水很清,淘米的时候常有小鱼小虾在箩里游进游出,小虾是透明的,黑的眼睛像不小心落在水里的一粒极细级细的沙子,若是用手去捉,它一弓身子立刻弹跳出去。运河里的水掀不起大浪,一波一波有节奏地慢慢拍在岸边,很温柔,像母亲哄小孩睡觉一样。大船经过的时候,浪就大些,撞击着河岸,击起大捧大捧的水花。最好看的是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河水折射在岸壁上的光,一会儿跳跃着闪烁成点点星光,一会儿拉得长长的扭曲着缠绕着,变幻出各种的影像,毫无章法却分外迷人,像一群精灵古怪的妖在嬉戏玩闹,很有看头,小哥哥能坐着看一二个时辰。
古运河也有涨水的时候,每年的六月,雨多,上游又发大水。水位最高的那年,水浪都拍到后门的门槛了,青石板的台级沉到了水里面。这时候,孩子都不许出后门,外婆看得很紧。到了夏天,运河更闹猛了,傍晚时分,沿河的人家、不沿河的人家都会来河里凫水。父亲把一块约一米见方的木板放进河里,那是姆妈用来刷洗衣服的。小哥哥和妹妹就坐在木板上,父亲推着在河里漂来漂去。从河里看自己家,又是熟悉又是新鲜,那菱形的木格子窗,窗下斑驳的木裙板墙,窗口挂着的球鞋还没干呢,是大哥哥的,对门的老外婆笑咪咪地靠在窗边。河对面的那家人平常隔着河天天见,脸都熟了,家家的窗都敞着呢。每年发的布票都不够做衣服的,很少有人家舍得做窗帘,也没啥好藏掖的,谁家做饭、打架,彼此看得清清楚楚。有时一早开窗的时候正好对河人家也在开窗,便挥挥手打个招呼。小哥哥坐的木板快漂到了河中间了,与对河人家更近了。小哥哥很兴奋,希望那家人能打开窗看到他,对上话。这时,父亲扎了一个猛子不见了,妹妹大哭起来,小哥哥皱起了眉头,训斥道:“你看看你,阿难看呀?快点擦擦眼泪擦擦鼻涕,丑煞了。爹爹不在前面吗?讨惹厌。”父亲果然在水面上冒出了头。
小哥哥比妹妹大一岁,知道的事却多多了,他知道姆妈的站上有四个员工,每个员工的名字他都知道,乘客上船的时候,检票员会在票上夹一个圆孔,上船下船要搭跳板,船开走了,跳板就收起来。站头对面有一家小箱豆腐作坊,豆腐很嫩,每一块都用细纱布包好了,一块块装在木箱子里,挑着走街串乡卖。这种豆腐通常用酱麻油凉拌着吃,如果用了火就老了。小哥哥还知道南长街靠北有一家卖猪头肉的,每天都把一只柏油桶拖到路边烫猪头的毛。小哥哥专门去看过,见柏油桶底下架着木柴,有一个长得很壮的男人把一个个猪头用铁钩子钩住放入烧开的柏油桶里,然后取出来,等凉了,把黑的柏油从猪头上剥下来,猪毛就褪尽了。路面上弥漫着浓重的焦糊气味,很难闻。那场面不好看,小哥哥再没去过。小哥哥家对面街上,还有一家殡葬社,专门给人家办殡葬仪式的。南长街上偶尔有送葬的队伍经过,送葬的人穿白色的衣服,举着白幡,吹着喇叭,一路撒纸钱。小哥哥就站在门口,看队伍里有人捧着扛着的陪葬品,那些纸做的东西,有人偶、有动物、还有房子,都很精致。小哥哥不懂为什么这些东西最后都要烧了,蛮可惜的。
南长街上还有一家理发店,小哥哥带妹妹去玩,回来就把妹妹的头发理了。等姆妈回来,妹妹欢天喜地地扑过去抱她的腿,说:我们今天理发了。姆妈吓得一个倒仰,她看到女儿头上坑坑洼洼,狗啃过了似的,许多处露出了头皮。女儿头发本来就稀少,好不容易长到现在,才堪堪能扎两个小鬏鬏。这下可好,只能去理发店,把女儿的头发全部剃光光。以后很长时间,别人都以为小哥哥家是兄弟仨,最小的那个光头最神气活现。那天晚上,大哥哥挨了打。谁让他是老大呢。
后来,小哥哥家就搬走了,搬到了沙巷4号。那是1965年,离1966年还隔了一小段时间。风平浪静。
今年春晚,无锡古运河作了分会场,一下子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南长街挂满了灯笼,红彤彤一片,清名桥上挤满了人,河里的船是游船,船上抱着琵琶的女子,模样儿个个俊俏,那场面,从未有过的热闹。我知道小时候住过的房子就在那里,但认不出是哪一家了,老房子都新了,都开了商铺。小哥没有回来过年,1978年,他去南京读大学,后来在北京工作,再后来移民海外,离家乡越来越远。他给父母打了电话拜年,说,他买了机票,三月回无锡,他想念清名桥下那一家做豆腐脑的小店了,不知道还在不在,是不是从前的味道。
上图摄于1982年,下图摄于2022年
南长街,1965
邹坚峰 (2025-07-27 03:58:08) 评论 (3)邹小娟(博主胞妹)
小哥哥住在南长街271号。
这是一座二层楼的房子,是老房子,门很小且旧,已看不出早先油漆的颜色,木板破了,露着长长短短的罅隙。小哥哥扒着罅隙往外看,可以看到街上走过的人的腿,男的腿女的腿。如果从外头往里看,啥也看不见。推开门,是一条十来米长的过道,很窄,仅一人过。走到头就是后门,门外是水码头,青石板一级级往下,伸进古运河里。清名桥离这里不远,约莫500米,更近的是大公桥。姆妈就在河对过桥堍下的轮船公司南门站当站长,每天要从大公桥上来来回回走好几趟,上班下班、回家做饭、去公司轧账。姆妈说,还好是大公桥,没台级,走起来不吃力,步子带快点几分钟就能到家。清名桥上下有八九十个台级,爬上爬下累死人。清名桥是古时候建的,都好几百年了,是石桥,只走人不走车,脚踏车骑到这里只能从台级边上的坡道往上推,那可是个力气活。大公桥是民国时候荣家捐资建的,钢筋水泥桥,汽车来去自由,方便纱厂运货,也方便纱厂女工过河不爬台级。从前这里有好几家纺织厂。老舅公说故事,总以“老法头里”开头,他说:老法头里,长毛打过来的辰光,人呼噜噜从清名桥这边往河对过跑,跑不及的,被长毛追上,一刀一个砍了。有个道士饿了好些天,实在爬不动了,有人行好事给了他一颗蚕豆,他吃了后才有劲头爬过去,总算躲过一劫。
穿过过道是后门码头,往右是楼梯。楼梯也是沧桑,又破又旧,走在上面咯吱咯吱响,不堪重负似的。楼上住了两家人,其中就有小哥哥家。楼下是一家小电器厂的车间,另有出入的门。小哥哥常去电器厂车间玩,师傅都很和善,把用完了电线的圆盘盘头送给他,可以带回家当矮凳坐。小哥哥上面有个大哥哥,上小学三年级了,最是贪玩的时候,同学都住得近,天天一道儿呼啸着来呼啸着去,做弹弓打鸟,爬树掏鸟蛋,拍洋牌,还约架。小哥哥责任心重,做起事来一板一眼。他五岁了,自己的事情都自己做,穿衣从里到外一件不乱,吃饭吃得碗底干干净净,连床铺被子都自己整理。可妹妹不行。姆妈每天六点就要上班了,无锡从南门站始发去梅村方向的轮船,一早七点钟开船,她要赶去卖票检票,父亲是机关干部,两人都忙,谁都顾不上小哥哥,着急忙慌地给妹妹穿衣喂饭,送去给街上一个叫惠芹的小姐姐照看,惠芹12岁了,是从乡下来投奔叔叔的。妹妹总是不好好听话,任性起来又哭又闹,小哥哥就生气,走过去拉妹妹,说:“姆妈要上班赚铜钿格,不然你哪里有饭吃?”一脸的嫌弃,毛丫头就是麻烦。
等父母上了班,哥哥上了学,妹妹也送走了,小哥哥就一个人出门去幼儿园了,他穿着一件印着小鸭子的反穿罩衫,胸前用别针别一块折好的手绢,上面绣着他的名字:峰。他出了大门,瞅着没有汽车经过,就快步穿过南长街马路,走过刘胖子的哺坊,走过邮局门口那个绿色的投信筒,走过贺弄口的大饼油条店。小哥哥常常来这家店买油条,用一根筷子把油条一根根串起来,两只手捏住两头。这家店的一副大饼油条卖五分钱,如果你只买一只大饼,老板娘就收三分钱,再给你一颗糖,那颗糖很小,只有正常糖果的一半大,权当半分钱用。
走到医院旁边,小哥哥就拐进一条叫作鸭子滩的巷子。鸭子滩两边都是高门大户,围墙很高很高,显得巷子又细又长。巷口有人家养了条大狗,常常蹲在门口,一声不吭地看着过往行人。小哥哥很害怕,每次走到这里,就绕到对面去,沿着墙根走,低着头不敢出声。小哥哥长得好看,南长街就找不出比他更好看的男佬小了。路上有阿姨叔叔跟他搭讪,逗他,拿糖给他吃。可小哥哥一脸严肃,从不笑,不理人家,昨天他听街上有人喊:“卖小孩啰,卖小孩啰。”他心里紧张得要命,只想快点走,他不想被卖掉。好在鸭子滩不很长,走到尽头,就看到他的幼儿园了,一幢红砖小楼,干净整洁。彭老师就站在门口接孩子,她的笑容很温和。看到她,小哥哥心里就踏实了。
幼儿园老师教孩子们折纸,折小船,还折一种小鸟,一抽尾巴,翅膀就会扇动。还教他们唱“美帝是只纸老虎”的歌,歌词小哥哥忘了,只记得最后一句是“伸手一捏就咕滋咕滋咕”,唱到这里两只手往前一伸一握,似乎纸老虎就被他们捏碎了。年底放寒假,彭老师给每人发一张大的白纸,教他们折成纸袋,在里头放饼干、糖果、京果等好吃的东西,然后将这学期读过的图书分发给大家,一人一本,全是不一样的。小哥哥分到的是一本方开本的彩色小人书《董存瑞》,他认得上面的字。
学校放假后,妹妹就不送去别人家了,由哥哥带。大哥哥喜欢在外头玩,经常不在家,小哥哥也嫌妹妹烦,妹妹一生气就会用手腕敲他的头。妹妹的手腕上戴一副小小的银镯子,是姆妈用一块袁大头去银匠铺子里打的,那镯子敲在头上可疼了。但小哥哥又不能因为这个就不管她了。他从电器车间要了旧报纸回来,裁得方方正正,教妹妹折船,还折了小兔子小青蛙放在船里头。小哥哥手巧,会折很多不同的船,小板船,小篷船,龙船,然后跑去水码头放进河里,用手泼着水,赶着它们一点点漂走。
住对门的人家姓游,夫妇俩带个儿子,还有一个老外婆,两家相处很好,孩子都喊对门的母亲姆妈。外婆很少出门,喜欢坐在家门口抽水烟,很亲切很和善,做了好吃的菜和点心,会端一碗过来。姆妈说,她家解放前是开洋油厂的,外婆是大小姐出身。洋油就是煤油。姆妈放心一个五岁的孩子带一个四岁的孩子在家,一来是因为小哥哥格外懂事,二来也是因为外婆,她会顺带看着。
京杭大运河到了无锡城里南门这一段不宽,出了大公桥,到清名桥那里才渐渐地开阔起来,再往南就是大河了。小哥哥的家前面是南长街,后面是古运河,那一条街的房子真是好看,一家挨着一家,高低样式各不相同却错落有致有一种韵律感,黑瓦白墙,花格木窗,家家有个水码头,河水在阳光下摇曳,河上有大公桥有清名桥,清名桥是一座石拱桥,单孔的桥洞,坡度流畅的桥面,石栏杆,古朴的造型气质与这一条街很搭。从小哥哥家往南走不足百米,挨着大公桥的第一家是平房,没有楼,黑瓦大屋顶斜斜地顺着隔壁家的二楼披下来,屋主是一个单身男人,卖一些小孩子喜欢的画片、弹珠、小鞭炮,他没有开店屋里也没有柜台,来买东西的都是邻居家的孩子,要什么直接敲门,他就从屋里拿出来。小哥哥觉得这个人很神秘,咋你要什么他就有什么呢?小哥哥家往北走,隔了一间再隔一间便空了一小段没房子,只有个屋顶,一路延伸过来的房子到这里就顿了一下,像是一个休止符号。马路对面的人家,就可以从这里直接走到河边去洗衣服、淘米、汰菜。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的生活还很古典,简单素朴,洗衣用木棒槌,倒马桶用竹丝刷,煮饭做菜生煤炉,寄信要贴足了邮票,送牛奶的一早赶着马车来,马脖子上系着铃铛。晾晒衣服的竹竿从窗子里伸出来,搭在街上的梧桐树上。这样的日子至少已经绵延了一二百年吧,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不徐不疾,一步一个脚印,其间有旧的东西渐渐湮灭,也有新生事物冒出来。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条驿道,常有人骑着马飞驰而过,现在是见不到了,骑脚踏车的人越来越多。群众电影院建的时间也不算长,小哥哥跟着小姨去看过电影《东方红》。哺坊的后场是孵小鸡小鸭的,前面有一柜台,卖孵不出的蛋和碎了壳的蛋,孵了又没孵成的叫哺伙(音)蛋,论个卖,很多人欢喜吃,还有人说可以治头痛。碎壳鸡蛋则是打开来一碗一碗卖。家里没有菜下饭了,姆妈就让大哥哥去买一碗鸡蛋端回来蒸蛋羹,有时里面还放一点肉蓉,大哥哥不在就小哥哥去。哺坊的生意不温不火,刘老板就找小哥哥的父亲帮忙,把他儿子送进了一家电器厂工作,老板娘为了表示感谢,送了一只刚出壳的小鸭到家里来。老板娘生得标致,头发梳得一丝不乱,旗袍腋下总是系着一块手帕。那只鸭子是白色的,很漂亮,在小哥哥家养了一阵后,因为总是随地拉屎,教育不好,就送到乡下伯伯(姑姑)家去了。鸭子在乡下健康活泼地长大了,很勤勉,每天生一只蛋。哺坊不久后关门了,夫妇俩回了老家。
小哥哥不爱说话,但会玩。他搬了一张凳子爬上去,趴在后窗口,就能看到运河里的船与船上的人,蒸汽轮船是运河里最大的船了,船头的烟囱又粗又高,冒着黑色的烟,一到桥前就鸣笛,“呜---”的一声,声音又长又响,沿河人家最讨厌了,尤其是家里有小孩睡觉的,生怕被惊醒。蒸汽轮船后面拖着长长的驳船,一艘连着一艘,多的有十几艘,冒着黑烟的船头都过大公桥了,最后的一艘还没到小哥哥家窗前呢。小哥哥就教妹妹数数,一二三四,小哥哥上小学前就学会了二位数的加减法。运河里还有一种小船,长度不足十米,一条船就是一户人家,还不会走路的小孩腰里绑根绳子,拴在轮盘下面的柱子上,四处爬动,船上还养了狗,狗跟在他后面。女人在后船板上生火煮饭,用系了绳的铁桶在河里打水拎上来,给更小的小孩喂奶,撑篙掌舵的是男人。小哥哥说他们叫网船人。黄梅天,他们在河里撒网捉鱼。这时很多人家都开了窗看,起网的时候有看中的鱼就喊:“哎,我要那条,那条大的。”小船就划过来靠在那家码头,一手交钱一手递鱼。有时网船还会做糖醋大蒜头,炒了螺蛳在河上叫卖,有人家要吃,就打开窗子问了价钱,吊一只篮子下去,篮子里放一只碗和一些钱。船上卖的东西便宜,一勺海螺蛳三分钱。那种海螺蛳比火柴棍还细还小,尖尖的屁股往桌上一按,就可以放在嘴里吸了,那肉小得都不用嚼,但味道极好,船家放了各样的调料。下雨的时候,他们就拉起了篷子,一家人躲在里面,点一盏灯。晚上网船歇在桥堍下,有时能听到船上大人打孩子,哭声一直传到小哥哥屋里。姆妈就笑,对小哥哥说你不是我生的,是我从网船上抱来的。小哥哥很不喜欢听这个玩笑。
最让人开心的,是水老鸦船,那种船很窄,船头横着长杆,乌黑乌黑的水老鸦规规矩矩地站在杆子上,很乖的样子,主人一打手势或是吹声哨子,它们立刻下水扎猛子,动作十分敏捷,很快就叼起一条鱼来,被主人拿下放入水桶。这个过程让小哥哥看得很兴奋,他喜欢水老鸦,每次看到它们叨起鱼,就有一种与有荣焉的成就感。可惜不是每次都能正巧看到水老鸦下水,眼看着船从窗口经过,再一摇一摆不紧不慢地远去,船老板就是不吹哨子,水老鸦就呆呆地站着一动不动,小哥哥很急,他心里纳闷,为什么水老鸦要听主人的指挥,不能想下水就下水?为什么水老鸦明明能逃却不逃走?为什么水老鸦不把鱼吃掉再出水来?这些问题困扰了他很多年。
运河很忙,蒸汽船是老大,它经过时,其他的船纷纷躲避,不敢惹。小网船灵活,掉头闪避很自如。最容易出事的是二三十米长的货船,上行下划都靠人工。船老大看到对面有船来早早准备好篙子,掌舵的赶紧掉船头,有时船员顾不到,迎面过来的船又顺风,快了些,眼看着两只船就要碰上了,这可急坏了小哥哥,他探出半个身子朝船上大喊:“扳艄!扳艄!”可一个小孩子的声音哪里够?这不就撞上了,船猛地摇晃了一下,还好,没出大事,只是擦了船舷,船舷挂着汽车旧轮胎呢。两条船上的人一边用篙子把对面的船用力顶开,一边就骂起来,那骂声清清楚楚传到了河边人家:赤佬,狗X的!倒也没法打起来,船不停,很快就彼此走远了。
天气好的日子里,小哥哥喜欢坐到码头的青石板上,看水。运河的水很清,淘米的时候常有小鱼小虾在箩里游进游出,小虾是透明的,黑的眼睛像不小心落在水里的一粒极细级细的沙子,若是用手去捉,它一弓身子立刻弹跳出去。运河里的水掀不起大浪,一波一波有节奏地慢慢拍在岸边,很温柔,像母亲哄小孩睡觉一样。大船经过的时候,浪就大些,撞击着河岸,击起大捧大捧的水花。最好看的是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河水折射在岸壁上的光,一会儿跳跃着闪烁成点点星光,一会儿拉得长长的扭曲着缠绕着,变幻出各种的影像,毫无章法却分外迷人,像一群精灵古怪的妖在嬉戏玩闹,很有看头,小哥哥能坐着看一二个时辰。
古运河也有涨水的时候,每年的六月,雨多,上游又发大水。水位最高的那年,水浪都拍到后门的门槛了,青石板的台级沉到了水里面。这时候,孩子都不许出后门,外婆看得很紧。到了夏天,运河更闹猛了,傍晚时分,沿河的人家、不沿河的人家都会来河里凫水。父亲把一块约一米见方的木板放进河里,那是姆妈用来刷洗衣服的。小哥哥和妹妹就坐在木板上,父亲推着在河里漂来漂去。从河里看自己家,又是熟悉又是新鲜,那菱形的木格子窗,窗下斑驳的木裙板墙,窗口挂着的球鞋还没干呢,是大哥哥的,对门的老外婆笑咪咪地靠在窗边。河对面的那家人平常隔着河天天见,脸都熟了,家家的窗都敞着呢。每年发的布票都不够做衣服的,很少有人家舍得做窗帘,也没啥好藏掖的,谁家做饭、打架,彼此看得清清楚楚。有时一早开窗的时候正好对河人家也在开窗,便挥挥手打个招呼。小哥哥坐的木板快漂到了河中间了,与对河人家更近了。小哥哥很兴奋,希望那家人能打开窗看到他,对上话。这时,父亲扎了一个猛子不见了,妹妹大哭起来,小哥哥皱起了眉头,训斥道:“你看看你,阿难看呀?快点擦擦眼泪擦擦鼻涕,丑煞了。爹爹不在前面吗?讨惹厌。”父亲果然在水面上冒出了头。
小哥哥比妹妹大一岁,知道的事却多多了,他知道姆妈的站上有四个员工,每个员工的名字他都知道,乘客上船的时候,检票员会在票上夹一个圆孔,上船下船要搭跳板,船开走了,跳板就收起来。站头对面有一家小箱豆腐作坊,豆腐很嫩,每一块都用细纱布包好了,一块块装在木箱子里,挑着走街串乡卖。这种豆腐通常用酱麻油凉拌着吃,如果用了火就老了。小哥哥还知道南长街靠北有一家卖猪头肉的,每天都把一只柏油桶拖到路边烫猪头的毛。小哥哥专门去看过,见柏油桶底下架着木柴,有一个长得很壮的男人把一个个猪头用铁钩子钩住放入烧开的柏油桶里,然后取出来,等凉了,把黑的柏油从猪头上剥下来,猪毛就褪尽了。路面上弥漫着浓重的焦糊气味,很难闻。那场面不好看,小哥哥再没去过。小哥哥家对面街上,还有一家殡葬社,专门给人家办殡葬仪式的。南长街上偶尔有送葬的队伍经过,送葬的人穿白色的衣服,举着白幡,吹着喇叭,一路撒纸钱。小哥哥就站在门口,看队伍里有人捧着扛着的陪葬品,那些纸做的东西,有人偶、有动物、还有房子,都很精致。小哥哥不懂为什么这些东西最后都要烧了,蛮可惜的。
南长街上还有一家理发店,小哥哥带妹妹去玩,回来就把妹妹的头发理了。等姆妈回来,妹妹欢天喜地地扑过去抱她的腿,说:我们今天理发了。姆妈吓得一个倒仰,她看到女儿头上坑坑洼洼,狗啃过了似的,许多处露出了头皮。女儿头发本来就稀少,好不容易长到现在,才堪堪能扎两个小鬏鬏。这下可好,只能去理发店,把女儿的头发全部剃光光。以后很长时间,别人都以为小哥哥家是兄弟仨,最小的那个光头最神气活现。那天晚上,大哥哥挨了打。谁让他是老大呢。
后来,小哥哥家就搬走了,搬到了沙巷4号。那是1965年,离1966年还隔了一小段时间。风平浪静。
今年春晚,无锡古运河作了分会场,一下子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南长街挂满了灯笼,红彤彤一片,清名桥上挤满了人,河里的船是游船,船上抱着琵琶的女子,模样儿个个俊俏,那场面,从未有过的热闹。我知道小时候住过的房子就在那里,但认不出是哪一家了,老房子都新了,都开了商铺。小哥没有回来过年,1978年,他去南京读大学,后来在北京工作,再后来移民海外,离家乡越来越远。他给父母打了电话拜年,说,他买了机票,三月回无锡,他想念清名桥下那一家做豆腐脑的小店了,不知道还在不在,是不是从前的味道。
上图摄于1982年,下图摄于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