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说这半年,三地市场各具特色:港股突然活跃,A股延续震荡,美股科技股上演过山车行情。
我越来越相信,短期内主导市场的,不完全是业绩和GDP,还有信心、预期、流动性,甚至是“怕错过”的情绪。真正的价值,往往要等情绪冷却后才会显现。
1. 港股:压抑后的爆发,冷静仍须继续
我持有的几只主要投资港股的ETF,走势不错,微信群里也有人晒收益。南下资金净流入超过3,000亿港元,市场因此像被点燃了一样。恒生指数上半年涨幅位居全球第二,连沉寂许久的IPO市场也开始重新活跃起来。
这波看着猛,其实是之前压得太狠,加上钱来了。恒指PE虽从年初的8.5倍修复至11倍,仍低于历史均值。行情走得快,但企业盈利尚未明显改善。美联储降息预期、外资回流、互联网估值修复,都是助推力。问题在于:这轮上涨能否持续,基本面能否接力?
2. A股:轮动太快,难为散户
A股还是“熟悉的配方”。上证指数涨不到3%,我那几只跟踪上证的ETF表现平平,最近才略有起色,而我也没打算动,想着长期配置,就不折腾了。市场轮动节奏太快,感觉是否该轮到它们涨了。
有色、军工、银行等板块来回轮换,热点转瞬即逝,散户不容易把握住时机。创业板估值虽已回落至历史低位,但市场依旧是存量博弈:资金有限,信心偏弱。尽管机构高喊“市场底已至”,而部分股民仍持观望态度。可是,也有观点认为,市场在沉寂之时,恰恰是酝酿真正行情、积蓄上行动能的时期。
2024年最新出台的 ”国九条“ 等政策,旨在让股市少些混乱,多些靠谱的公司,少割韭菜。政策方向没错,不过要真正提振信心,最终还是得靠业绩和赚钱效应说话。
3. 美股:科技股分化,难度加剧
美股这边,好比春节档大片:热闹归热闹,剧情却起伏不定。
“七姐妹”科技巨头:英伟达、微软、谷歌、亚马逊、Meta、苹果、特斯拉,走势分化明显。英伟达靠AI狂飙,Meta和亚马逊也表现不俗,但苹果、特斯拉则陷入增长瓶颈。纳指上半年振幅达25%,“七姐妹”市值占比已超30%。
产业风向已然转向AI与云计算,可普通投资者很难精准踩中节奏。追涨热门股的风险极高;涨时如火箭,跌时像石头。更何况美联储政策反复、经济数据起伏不定,市场不确定性居高不下,投资难度只增不减。
冷静,是最稀缺的能力
这半年我最大的体会是:市场可以喧嚣,我必须冷静。
港股的反弹更像估值修复;A股虽弱,不过也许正蓄势待发;美股看似强劲,分化背后风险不小。听说中国股民已突破2亿,这固然说明信心犹在,可也意味着博弈更激烈。我想啊,人多未必热,盲目最易亏,应该避免重演“赚指数赔实钱”的故事。
炒股,不只是盯着K线,还要看清方向和节奏。情绪极端时,更要回归常识:
-
港股,看外资回流是否持续(关注美元/港币);
-
A股,盯企业盈利拐点(留意PPI);
-
美股,警惕估值泡沫(追踪融资余额)。
投资这件事,往小了说是盯盘买卖,往大了看,其实能看出一个人做人的方式。市场真正的风险,常常不是暴跌,恰恰是多数人扎堆做同一件事时的盲目。投资如此,做人亦然。一个人若能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往往一开始会被误解,甚至被围攻。但这并不一定是这个人的问题,反倒更可能是那群人出了问题。拉帮结派、合力“做掉”某个人的事,从来不是君子所为。真正能在市场中长期走下去的人,不是跟风者,而是那些能在喧哗中保持冷静、在孤独中坚守判断的人。

文中有关数据来自网络
图片由AI制作,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