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砸窗自救小伙,与平时漠视规则、唯独畏惧权力的看客

sandstone2 (2025-07-06 07:35:03) 评论 (6)

7月2日,K1373次列车被撞脱线,停运约3小时,期间断电停空调。这段时间正值高温天气,密闭车厢内更是极度闷热,乘客和乘务人员都汗流浃背,有老人和孩子表示喘不过气来,缺氧和中暑的风险都极大。不少乘客表示一直与乘务员沟通,能否开车门通风,但始终未获允许。直至停车两个多小时后,一个小伙子强行用救生锤将车窗砸开。后来小伙子被警方带走,网络舆论支持小伙子的声音逐渐走高,认为他不但无罪,还是救人英雄,担心他遭拘留。其后警方表示,小伙子并未被拘留,而是批评教育后放行。



砸窗自救的小伙子,展示了自己的不服从,这显然并不容易。在密闭车厢里忍受极度闷热的场面,很容易让人想起2021年7月20日的郑州五号线事件。还记得那天晚上,在社交平台流传的各路照片与视频中,许多乘客站在地铁里,水已经浸到齐腰甚至脖子,他们依旧神情麻木,等待应急通知,没有自救行为。但郑州地铁集团当时并未启动应急响应,最终导致14人遇难的悲剧。

但有些评论说中国人学不会“不服从”,我是不相信的。在日常生活中,漠视规则的人无处不在。有些人可能一排队就会听到祖上十八代的批评声,指责他不会钻空子,所以想方设法插队,有些人在高铁上开着公放看短视频,有些人在酒店吃自助餐时总是摆出一副请祖宗十八代一起吃的架势,吃不完就留在桌子上仿佛供拜祖先。至于随地吐痰、开车加塞,那都是社会痼疾,天天都能见到。让这些人服从规则,他们只会嘲笑你蠢,连钻空子都不会。

但为什么这些平日里视规则如无物的人,到了关键时刻反而比谁都听话呢?因为他们鸡贼。

如果破坏规则,损害的是普通人,那么他们就会肆意妄为,比如插队,比如吃自助餐时多拿抑或偷偷带走。但如果面对的是公权力,他们立刻就会变乖,因为他们知道,惹不起。

所以,中国家庭的教育往往是极度割裂的(这种割裂无处不在),具体在规则问题上,无数家长采取的是双标态度,如果对象是公权力,就告诫孩子一定要乖要听话,话都不能乱说,千万别批评有关部门,说错一句话可能就进去了,没见谁谁谁都被跨省了吗?如果是日常生活,那么规则就是用来破坏的,你要是遵守规则,你爸妈就会说你太老实不灵活不会来事儿,以后出去了可怎么混。

记得有一次,我在某地排队,有一对中年夫妇想插队,就让自己四五岁大的孩子先趁人不注意插进去,他们顺势跟着孩子。结果孩子根本不知道父母想做什么,有一种本能的抗拒,这对夫妇怎么说,孩子都做不到。后来夫妇都火了,现场大骂孩子:“你多大了?就不能成熟一点吗?就你蠢成这个样子,以后出了社会连屎都吃不上!”

这属于素质极低、吃相特别难看的父母,但不客气说一句,大多数中国家庭关起门来,对孩子的教育都是这个路子,无非是说话不至于那么难听而已。大多数人心知肚明,权力不能得罪,但其他领域就是“有便宜不占王八蛋”。

所以,说他们“不懂得如何不服从”,那是高看了他们,他们不是不会,而是非常鸡贼地选择性而为之。

一个正常社会应该是怎样的呢?人们会遵守日常规则,实现日常社会运转的畅顺,不会侵犯他人权利(插队就是典型破坏他人权利的行为),但面对权力时,人们会在尊重法治的同时,勇于指出权力的执行问题或越界问题。任何社会都有坏人,有破坏规则的人,但在正常社会里,这种人只会是少数。

不正常社会恰恰相反,人们不尊重日常规则,肆意破坏,侵犯他人权利。但面对权力时,他们温顺如绵羊,等待着权力指挥棒的每一步指示。

在列车事件中,除了砸窗自救的小伙子之外,其他人都在等待权力的指示。乘客如此,乘务员也如此。不开车门是因为担心乘客随意下车,出现二次事故,这一点从规则上来说是对的,但乘务员在“等待上级领导进一步指示”和“乘客中暑与缺氧危险”之间,决然选择了前者,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权力远比乘客更“重要”的社会事实。

砸窗自救的小伙子被批评教育后得以放行(很多人认为批评教育都不应该,反而应该颁个见义勇为的奖状),不少人为之欢呼。但我想假设两个问题——

第一、如果为砸窗自救的小伙子欢呼的人们,当时也在事故列车上,他们会继续忍耐,还是会加入砸窗的行列?

第二、如果砸窗自救的小伙子没有碰上这个还算皆大欢喜的结局,反而真的遭遇拘留,会有多少父母用这个新闻告诫孩子“千万别惹事,这种时候一定不能跑到最前面,枪打出头鸟”?

答案可能一点也不乐观。

作者: 叶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