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思维,说到底就是“一份时间换一份钱”。哪怕商业效率高一些,也不过是“一份时间卖出多份钱”。
而老板思维,则是“搭个平台做庄”,招一些人来出卖时间,自己吃差价、控结构。
乍一看,当然是打工最不合算。
但——别急着冲进商业世界。
那里水深坑多,风险往往比机会大。
对多数普通人来说,老老实实提升能力、提高时薪,依然是一条正路。
不过,我对老板思维,挺有兴趣的。它让我用一种新的视角去看世界,评估自己的资源和潜力。这个视角,我称之为——Biz Lens(商业镜头)。
带上 Biz Lens 之后,我观察起组织来了
有了“商业视角”之后,我连去参加活动都会开始“扫描组织结构”。
说得现实点,就是:
“谁出钱?谁运营?效益如何?”
有句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但对我来说,好像也不是绝对成立。
我自己经常做义工,三五不时也会提供“小食”,也因此更容易看见、链接到一些免费的资源。
只是我越来越清楚:
所有的运营背后,都是有成本的,不可能完全靠“爱发电”。
所以现在我参加一个活动,下意识就会关注以下三点:
- 经费来源靠谁?是否可持续?
- 推广效率如何?流量能带动参与吗?
- 活动效果是否匹配投入?
但参与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它其实对成员的管控蛮严格。总有种“防偷懒、防占便宜”的警觉感……
这让我想到一句曾被广泛引用、但政治不太正确的名言:
“中国人就是需要被管的。”
这话太简单粗暴了,但这个组织的气质,确实透出某种“高度规范+严格管理”的思维方式。
对我这种自由散漫的人来说,这种氛围不是特别友好。
于是,我慢慢收起了“想做中坚、进领导层”的幻想,决定:就当个轻装小义工,贡献所能,保持愉快就好。
这个组织挺国际化,全球很多城市都有分部。
我们本地的 Leader 是个极具社交能力的人,风趣幽默、游刃有余,不输任何一位侨领或社区政客。
看得出,他运营这个组织没有实质经济利益,但它对他个人很有意义——助人为乐,获得声望、当然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但,这正是让我开始思考的契机:
“据说职场上,看看你老板的老板,想不想坐那个位子,能帮你判断是否要继续努力。”
于是我看了看他,
突然意识到:
我并不想坐在他的位子上。且不说我能不能。
不是说他不好,而是他的节奏、方式、场域,并不是我喜欢的生活模式。
他是个E人,显然很享受很多社交场面——对我来说,那太消耗了。
我开始意识到:
好像我还没找到一个真正适合我深入参与的组织。
那怎么办?
也许答案,不在外面。
写在最后:我是谁,决定了我要什么
人生想要什么,由你“做什么”决定;
而你做什么,其实是由你“是什么”决定的。
“是什么”不是你的学历、履历、身份标签,
而是你真正愿意成为谁,你内心深处那个愿力所在之处。
阅读推荐:Being Doing Having: Dare to Change Your Life Today! by Michel Do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