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硅谷,凌晨四点。
彼得·许倚在帕洛阿尔托的落地窗前,手中的咖啡早已凉透。屏幕上,第三次内部估值谈判宣告破裂。他一手扶持、掌握“人工智能跨脑接口”技术的独角兽企业,即将投向死敌——庄梓峰的家族办公室。
他没有怒,只是轻笑了一声。
这场战争,早在十年前,他们于清华校友会晚宴初次相遇时,便已悄然拉开帷幕。
第一章 “中美通吃”的两条蛇
彼得·许,52岁,MIT博士,前谷歌AI副总裁。2008年创立FusionX基金,管理资产规模42亿美元。父母是早期留美“工程技术移民”,他是硅谷打拼出的知识精英,转型为资本操盘手。
庄梓峰,48岁,上海外贸世家出身。留英、投行、香港家族办公室,三连跳后,2015年进军湾区,创立“梓峰资本”,擅长并购、PE套利与灰色操作。
两人表面友好,实则暗中交锋。他们同时投资三家AI公司,却从不在同一轮现身;各自培养政商华裔关系网;争夺顶级华人科学家的独家签约;竞相渗透旧金山某华人政治咨询委员会。
有人戏称,他们是“华人资本界的陈凯歌与张艺谋”,同台竞技,永不和解。
第二章 争夺“超人类计划”
2023年,两人目光锁定一家初创公司:Nuralynx。这家斯坦福校友创办的神经接口科技公司,宣称可实现“意识数据的远程转移”——用脑波控制设备,甚至上传人类意识片段。
彼得·许在A轮投入500万美元,占股8%。庄梓峰则通过第三方基金,计划在B轮砸下2500万。然而,C轮融资前夕,Nuralynx CEO突然变卦,宣布由梓峰资本主导,原投资方可选择跟投或退出。
彼得震怒。他明白,这不是市场判断,而是庄梓峰“围猎”了CEO。而这位CEO,正是彼得在去年FusionX的AI领袖论坛上介绍给庄的。
“你想吃我养的羊?”彼得点起雪茄。
“我不吃羊,”庄梓峰在电话中回应,“我吃的是牧人。”
第三章 背后的“人性资本局”
彼得的团队很快查明,CEO倒戈的背后,是梓峰资本开出的“全球家族转型版期权计划”:上市前为核心团队分配1亿美元离岸股权信托;若并购,承诺至少40%溢价;还为CEO的未婚妻提供香港护照与500万美元慈善基金董事会席位。
“他们不是在投科技,是在投人生剧本。”彼得对助手说。
他意识到,自己一直押注“技术胜出”,而庄梓峰赌的,是人性必败。
第四章 “硅谷之夜”的局中局
在哈佛中国校友会主办的“中美未来科技投资夜”上,庄梓峰登台,衣着如老派银行家般整洁。
“我们看到的未来,不只是算力与速度的竞赛,而是如何重构人类资产的时代。”
他讲完,眼神飘向彼得·许。
两人隔着水晶灯与香槟,像两只伪装成资本家的掠食者,冷冷对视。
晚宴后,彼得没有上车,独自漫步在旧金山金融区的夜色中。他明白,唯一的反击不是再投一家公司,而是从庄的体系中挖走核心人物。
他盯上了庄的亲信谭琳——前美银高管,庄的“影子基金”操盘手,唯一熟知所有离岸结构的人。
第五章 最后的交易
一个月后,谭琳出现在FusionX办公室,递上一份PDF,标题仅六个字:游戏规则建议更改。
她未提自己被“挖角”,但彼得明白,她已背叛庄梓峰。
“你们都以为这场游戏靠赢,”她说,“错了,是靠懂什么时候退出。”
他问:“你要价多少?”
谭琳望向窗外,语气冷淡:“我要的,是未来不再有AI技术落入错误之手。”
第六章 尾声
半年后,Nuralynx以35亿美元被一家瑞士公司并购。彼得·许与庄梓峰双双退出。
Nuralynx创始人实现财富自由;FusionX收获五倍回报;梓峰资本洗出一批资产,转战东南亚。
无人知晓,这场交易背后,有一段持续74天的谈判,涉及18家律师事务所、11个离岸信托、7个家族办公室、3位参议员,以及一段未公开的音频:
“不管技术多先进,归根到底,还是看谁握着开关。”
结语 冥想修道者笔记
那位修道者在沙丘上写道:
“华人资本若想长久,不是靠对抗外人,而是先学会不自相残杀。钱面前,人可聪明,也可低贱。真正高贵的资本,是赢了还愿给人留条活路。”
法律免责声明: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作者不对任何投资决策负责,毕竟钱包和脑子都在您自己身上,愿您投资顺利,生活愉快!
知识产权声明: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者请自备律师,因为我们比您更擅长打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