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鸣真教授:投身医学,同窗恋人

若敏 (2025-07-17 07:46:05) 评论 (2)

《李鸣真教授:投身医学,同窗恋人(1)》

文/若敏

【缘起:跨越时空的医者记忆】

2025年春天,印第安纳州一位华人记者的采访视频,将我的思绪拉回四十五年前的武汉。视频中那位精神矍铄的长者,正是我久闻大名的李鸣真教授。



(庆祝95岁生日)

1980年,我怀揣着青春梦想踏入同济医科大学(时称武汉医学院)的校门。宿舍里那位温婉清秀的室友林恒,不经意间成为我了解李鸣真教授的桥梁。她的姨妈正是享誉杏林的中西医结合专家李鸣真教授,而表姐胡培怡更是校园风云人物——学业优异、体育健将、篮球队主力。



(胡培怡学姐给母亲李鸣真教授庆祝95岁生日,亲手制作了蛋糕)

岁月如梭,我在美国定居多年后,在校友会上与胡培怡学姐相识。这位77级的杰出校友,不仅是当地备受尊敬的内科医生,更是侍亲至孝的好女儿。李教授退休赴美后,一直由她悉心照料。



(李鸣真教授与女儿胡培怡医生)

承蒙校友会信任,我有幸承担采访李教授的重任。翻阅胡学姐提供的珍贵资料,一位医者仁心、德医双馨的形象跃然纸上。





翻开李鸣真教授的履历:70余篇学术论文,7项科研课题,10项科技成果奖,14名研究生......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位医者六十载如一日对生命的守护。作为中西医结合领域的探索和先行者,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大医精诚"的真谛。

【家世渊源:从汉阳师爷到汉口布商】

李鸣真(原名李明珍)1930年出生在湖北武汉一个兼具书香与商贾底蕴的家庭。祖父是清末汉阳府的师爷,为官府撰写奏折、处理文牍,晚年辞官归乡,在家乡修建四合院,颐养天年。



父亲李邦型(字少侯)是家中幼子,家境一度衰落。少年时,他怀着“要出人头地”的执念,只身来到繁华的汉口,在一家布匹商号当学徒。凭着勤劳与诚信,他从最底层的跑腿学徒做起,最终做到掌柜,后来更成为汉口“泰和裕匹头号”的股东之一。当时,“泰和裕”在上海设有货仓,生意兴旺。

在《武汉市工商业志》中,李邦型被记载为“诚实商人”,以货真价实、童叟无欺闻名。1938年武汉沦陷前夕,李邦型因病早逝,临终前仍宽慰家人:“未当亡国奴,此生无憾。”父亲的坚毅与正直,深深刻印在李鸣真的记忆中。

家道中落后,母亲虽不识字,却坚信“让女儿读书上大学,就是给她们最好的嫁妆”。这份质朴却远见的信念,成就了姐妹们的求学之路。



(姐妹合影,左:李鸣真(明珍),右:李席珍)



(左:李席珍(83),右:李鸣真(82))

在那个年代,女孩能读到高中已属不易。李鸣真自幼聪慧好学,成绩优异,中学时曾获汉口市一女中全校总分第一。课余,她是校篮球队的主力,也爱唱歌跳舞,同学们笑称她是“假小子”,一点不见“闺秀气”。

1948年高中毕业时,家中已无力支撑更多的选择。面对就业、嫁人或考大学,母亲坚定地说:“只要考得上,砸锅卖铁也要供!”于是,李鸣真毅然选择了学医——这份职业在当时被视作“稳妥的铁饭碗”。

尽管她总自嘲“粗枝大叶,不像个细心的医生”,但为了家人,她咬牙坚持了下来。



(就读中南同济医学院时照片)

在医学院的高考中,她数学拿了满分,以总分第三名考入武汉大学医学院(当年录取率不足1%)。1951年,全国院校调整,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迁至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为“中南同济医学院”。在那里,她与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侯云德、陆道培成为同窗,也遇见了未来的丈夫——胡佑华,一位出身基督教世家的才子,其祖父胡兰亭是辛亥革命元老。

姐姐李席珍也考入武汉大学生物系。

【上海实习:严师出高徒】

1954年,李鸣真被选派到上海同济医院妇产科实习。初到上海,她因一顿吃下四小碗米饭被戏称为“大饭桶”,这段趣事后来也被她当作笑谈:“那会儿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嘛!”

在同济医院,她遇到了两位影响她一生的恩师——金问淇教授和黄祝姈教授。金教授治学严谨,黄教授则出了名“苛刻”。实习期间,李鸣真因粗心大意,连续三次被黄教授“当头棒喝”:

一次,她漏记了病历中关键的抢救细节,被黄教授严厉斥责:“要是出了医疗纠纷,你能扛得住吗?”

一次,她把“100/60 mmHg”的血压报成了“60/100”,险些误导了手术方案;

还有一次,她值班时没注意到新生儿臀部红肿,被厉声质问:“要是这是你的孩子,你也会这么马虎吗?”

这三件“小事”,成了她职业生涯最深刻的教训,也让她明白了“医学无小事”。几十年后,她把这份严谨传递给了自己的学生们,成为后辈口中“严师慈母”的象征。

实习再苦,她也没丢下热爱的运动。工作之余,她是同济医院职工运动会的“常胜将军”,拿下多项田径冠军,还入选上海市首届工人运动会,代表医院跑女子1000米异程接力并夺冠。

此外,她还是院篮球队的主力队员,征战上海市级比赛。虽然因临床任务繁重未能进入上海市队,但这股“假小子”的拼劲,一直伴随她到晚年。

【青春里的那束光:医学院的同窗恋】

李鸣真常说,自己这辈子最大的幸运,就是在学医的路上遇见了胡佑华。

两人同是中南同济医学院的高材生,成绩出众。李鸣真是出了名的“假小子”,胡佑华则是公认的英俊才子。



(胡佑华姊妹兄弟7人合影,红圈为胡佑华)

胡佑华出身武汉名门,祖父胡兰亭是辛亥革命先驱,父亲是教会学校的教师,他自幼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也是篮球场上的一员猛将。正是这份对运动的共同热爱,让他们一见倾心。



(武汉大学医学院篮球队,李鸣真前排右三,胡佑华后排右一,女子篮球队的教练)



(武汉大学医学院排球队,李鸣真前排右一,胡佑华后排右二)

1954年,两人一同被派往上海同济医院实习。这所医院是当时国内最顶尖的医学殿堂之一。初到上海,他们既兴奋又拮据:一个在外科,一个在妇产科,白天在病房、手术室、实验室连轴转。

实习津贴微薄,每月26.5元,要交14元伙食费,剩下的钱得精打细算。1毛钱的菠菜小馄饨、2毛钱的糖醋酥鱼,就是他们偶尔的“山珍海味”。

两人的爱情,就藏在一顿顿简单却温暖的饭菜里。最奢侈的约会,是一起在国际饭店花几块钱吃一顿“鸡油白菜配银丝花卷”,这顿饭成了他们一生津津乐道的回忆。

那段实习虽短,却成了此后一生最难忘的青春片段:白天是并肩作战的医生,夜晚是互相打气的恋人。一碗碗夜宵,把青涩的爱意熬成了相伴一生的默契。



(李鸣真教授和胡佑华教授的结婚照)

1956年,两人回到武汉,携手步入婚姻。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这段从病房到饭堂、从课堂到实验室的同窗恋,也始终是李鸣真生命里那束温暖的光。

(感谢李鸣真教授和胡培怡医生提供资料和照片,感谢印州华报的视频采访和文章)

(完稿于2025年7月16日,美国亚特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