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9月1日,严向国报考华师一附中,取得第六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分到初一(二)班。
1959年9月1日,我被保送就读的湖北大学附中停办,合并到一墙之隔的华师一附中。我被分到初二(二)班。与严向国同班,都是住读生,他住在我隔壁的寝室。我们每天都按时到教室去上晚自习,还记得高二(二)班的大同学,每天晚自习,派两个优秀团员到班上来辅导我们学习。
懵懵懂懂读初中,但我深知读书之不易。1956年公私合营之前,我的父亲是祖父的长子,16岁开始,就在祖父创业并经营的,通湘门外李家花园学种花,1956年公私合营之前,一直是李家花园的主劳力。公私合营之后,祖父的花园所有香花、还有花房等生产资料,全部“合营”到青山公园去了。父亲也成了青山公园的园林工人。父亲没有文化,但是特别叮嘱我一定要好好读书。全家六口人,就靠父亲一人一个月五十几块钱维持生活。尽管如此艰难,父母亲都支持我住校读书。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为了减轻父母的生活负担,我每年暑假都要去打工,那时,学生打工每天可以赚1.28元。假期打工的全部收入交了学费、书本费、每个月8.1元伙食费,还有剩余。父母亲让我自己去买需要的书籍和学习用具。父母亲都没有文化,希望我读书以后不要再去种花了。只有住校,才能随时向老师请教。另外,那时,我们李家花园还没有电灯,晚上在煤油灯下看书做作业对视力影响不好。父母对我的关爱和寄予的希望,促使我要努力学习。我从那条乡村土路走出来,到了华师一附中这样教学环境优美、管理严格、师资力量强大、且教学有方、学生学风优良、刻苦勤奋,特别是我们二班这个集体,如萧蕴诗所说“从初中到高中,几十位同窗、好友日日夜夜同室苦读、朝夕携手成长,情同兄弟姐妹。”我不仅与李小怀、郭进军、杨利生成了一生最好的朋友;还与许多同学成了好朋友,多少年后,不论在哪里相遇都是一见如故。
严向国从洪湖来到武昌城里,我从武昌通湘门外李家花园走进武昌城里,可谓殊途同归。64(二)班男生,参加当年高考,100%考取了大学,如果我不休学,也会与大家一样吧!
但是,人生没有如果。
当我们班的同学于2014年10月第一次聚会时,大家都非常信任我这个“留级生”,最后还推举我负责主编集体回忆录《青春的风华与蹉跎》。还记得成书以后,我拿着样书准备回家再仔细审读时,在武昌付家坡公交车站巧遇老同学吕玲,她拿到手翻阅之后,爱不释手,一定要我先给她带到加拿大仔细阅读,因他已经买好了第二天北京飞多伦多的机票。我没有理由可以拒绝,她在大庭广众之下给了我一个热情的拥抱,我们在公交车站分别。她后来告诉我,她在国际航班上一口气读完了我们班的集体回忆录!
尽管回忆录还有不少瑕疵,但是得到大家的认可,我和李小怀感到非常高兴。
严向国写的回忆录《华师一附中的情思》: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离开华中师大一附中已五十年了。华师一附中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对我有着深厚的情感与影响,时常怀念。
(严向国2023年在三亚远眺中国南海)
1957年7月我在洪湖市府场小学高小毕业(全区唯一完小)。因当时洪湖仅有两所中学,招生很少,我们班仅几人考取,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数同学落榜了。受当地人文风气的影响,我父母特别重视对我的教育,在我人生的关键时刻,我父母果断决定将贤垕(读“后”)兄与我的户口迁到武昌,寄宿在武昌粮道街涵三宫的贤垕兄的祖父母家,暂让我读补习学校。父母的果断决策,让我们走出了农村(规避了后来二元社会户籍问题对我们的影响),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1958年上半年,国家出台了户籍管理制度,粮道街派出所户籍警闵同志友好地对我说,你投亲靠友迁户口理由不充分,能考上中学转到学校最好,不然,你的户口将迁回洪湖乡下。我接受去年没考上洪湖县中学的痛苦教训,加之户口问题的有关规定,自己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不努力争取考上中学,那将前程无望。
那时,涵三宫马家巷的街坊邻里的同学们非常支持我,他们给我提供大量复习资料。大约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我每天到蛇山上背书,有时中饭也来不及吃,十分刻苦用心。
当时,武昌有名的学校是实验中学,十四中,三十三中,华师一附中等。只有华师一附中招生简章上,介绍可招全日制住读生。我孤身一人在武昌,于是,放弃了其他学校,特地到大东门千家街报考了华师一附中。
我十来岁就会珠算加减乘除,数学基础较好,当时又是“背水一战”,非常刻苦努力,终于在华师一附中公布的录取榜上有名,而且,排在第六名的位置。我立即高兴地将户口迁到了学校,开始了在华师一附中初高中六年愉快难忘的生活。
华师一附中最大的优势是教学管理严格,师资力量强大,老师们的责任心事业心非常强,对每一位同学在政治上、生活上、学习上都十分关心,非常负责。我们正在青春年少时,遇到了最好的导师。老师们的人格魅力、深厚的学养、高超的教学能力、灵活的教学方法,永远值得我们怀念与崇敬!
我进初中没几天,因没有蚊帐,被蚊虫叮了,打摆子,忽冷忽热。班主任王声馨老师立即请来医生,向学校借来蚊帐,同学们也十分关心,让我感到师生的温馨与集体的温暖。
进初中不久,我就喜欢上了数学,物理及外语。我专门搞了一个课外作业本,专做有代表性的较难的几何题。几何老师赖霭林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予批阅,常常写个“哈拉索”(俄语“好”的意思)给予鼓励。
老师们不仅教给我们各科知识,更重要的是以自身的形象和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教我们如何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青年。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特别难忘的是高中三年的班主任唐启金老师。
(严向国拜见恩师唐启金老师,在唐老师家客厅合影。)
他师德高尚,心胸开阔,视野远大,为人正直,爱憎分明,视学生如自己的儿女,给予严格的教育,无私的关爱。每学期给我的评语,不仅给予鼓励,还十分中肯地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他对我不要“患得患失”的教导,我牢记了一辈子,让我逐渐变得豁达开朗,坚毅自信。在他的严教关爱之下,高中阶段,我连续三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为我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物理特级教师许松泉老师,对我影响十分深刻。他幽默风趣,认真严谨,正直负责的高大形象,至今深刻在我的脑海中。他把枯燥的物理现象,讲得生动活泼,极有吸引力,让我深深地爱上了物理这门课,还当了三年课代表。他讲的“前园后尖,表面光滑,无凸凹之处”流线体的等等故事,至今记忆犹新!他是我们的科技引路人,他严谨的教学态度,正直的为人作风,深深的吸引着我,给我极大的鼓舞与鞭策。
语文老师刘鸿翔老师对我关爱有加,数理化是我的强项,语文作文常使我抓瞎。他专门将秦牧的“艺海拾贝”借给我指导我阅读,直到高考结束,我才还给他。我至今还收藏着一本“艺海拾贝”,以不忘老师的教诲。
刘世策老师是武汉市优秀教师,曾教過我们的代数。他教学严谨风趣,要求当堂弄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每节课留下五到八分钟,做几道题,立即上交,再下课。几乎每节课都如此。
校长郎郡诗,为人师表,风度翩翩。高考前夕给我们许多指导,让我们一颗红心两个准备,放下包袱,轻松接受国家的挑选。他认真审阅我们填报的志愿,是他建议我在清华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之间选一所学校,是他帮我解决了到上海上学的路费……。校长、老师的恩情无语言表,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仁者的光芒,关爱他人的幸福,老师的伟大!在此特向恩师们致以深深的谢意及崇高的敬礼!
刚进中学,深感读书来之不易,已快十四岁了,开始考虑人生了。将来干什么呢?必须好好读书,考上大学,以后找个稳定的工作。因而有了奋斗目标,决心很大,学习很努力。大城市,让人视野开阔,华师一附中的学习环境又很好,接触世界名人故事多,加上原有的珠算,心算,数学基础,我很快就喜欢上数学,物理,外语。还有湖北省图书馆离我们学校很近,办借书证后,可免费借书。我借了不少科技书籍,如趣味数学,趣味物理等,大大增强了我的学习兴趣。
当时,我父亲刚有了固定工作,每月给我十元钱,交8.10元的伙食费,还有1.90元零花钱。
在学校住读,每天,按时作息,生活安定有序,无忧无虑,没有任何杂念,专心学习。
进初中,我们每天都上晚自习,还有读报时间,我经常主动给大家读报,也可以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班里常常要陈冬九和我介绍“学习经验”,我也毫无保留地讲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1961年初中毕业时,我的代数、几何、物理、外语几乎均为满分毕业。那时,我的记忆力特别好,几乎可以背诵默写全本俄语课文。当年顺利考取本校高中部,还是在“二班”。
1961年到1963年全国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许多人吃不饱饿肚子,但国家对中学生特别照顾,每月定量32斤。学校还想方设法到农村定购了大量的萝卜,组织同学们从汉江边走长江大桥运到学校。学校也组织同学们到蔡甸农村劳动,吃菜管饱。在我们长身体的时候,没有挨饿,真是万幸。应感谢学校。
在华师一附中,我有幸结识了“二班”的同学们,有不少同学相处在五年以上。我们常常在一起畅谈未来,讨论学习中的问题,生活上互相关照,其乐融融,令人终生难忘!尤其是传嘉、黎林、小怀、许忠、培永、六红、南华、瑞华、戍珍、克卡、正南等同学都给了我真诚地关心与帮助,十分感谢!至今记忆犹新。
在华中师大一附中的六年生活,给我最大的收获,不仅很好的完成了学业,顺利地进入了理想的大学,更重要的是让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个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青年,为人生的未来顺利成长奠定了扎实良好的基础。对母校的深情,永远值得思念!
写于2015年5月4日
【附录】 在监利与老同学严向国相逢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海南建省办大特区,我应海南省农垦中学赖瑞光校长盛情相邀,举家南下,飘洋过海到海口,继续进行我的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我的高中同学、美籍华人胡慧来海口,一定要请我协助她,把美国的486电脑卖给海南省农行电脑处,因此与该行领导比较熟悉。行长办公室的湖北老乡XN,刚调来不久,电脑处长就带他来与我一起见过面吃过饭。
有一天周末下午,突然接到他的电话,请我去南大桥附近的鸿运大酒店吃晚饭。
到了酒店包厢,还有两个不认识的朋友。XN马上介绍说,他们是从湖北监利农行来的,站在他旁边的那位个子比较小的、一脸憨厚笑容的朋友自报大名,“我叫刘传龙,监利农行的”。XN补充说,他是监利农行副行长。另一位与我握手的、个子高大的年轻人是监利农行办公室的简主任。
坐下后,一边喝茶,一边说话。XN说:“他们是我在湖北省农行工作时的好朋友,今天来处理紧急事件的。你先坐下来,听我慢慢说吧。”
XN说,监利农行有两个业务员,在省农行做成了一单500万元的放贷。受监利农行行长委托,请老朋友XN吃饭。在吃饭时,告诉他,这次来海口还比较顺利,已经做成了一笔500万元的大单,就在你们省行营业部做的,是你们行长亲自批示的。XN立即说:“什么?哪个行长批示的呀?我在行长秘书科,怎么没有听说这件事呢?你们是不是被骗了?”
监利农行来的业务员把“营业部的凭据”给XN一看,他大吃一惊!高声说:“你们被骗了!”
当时是周末下午5点多,营业部还没有下班,XN立即向行长汇报后,营业部核查,500万元已经通过海南人民银行转走300万,取现金60万,账上还有140万。省农行行长果断采取措施,立即告知省人民银行终止转账,通知营业部冻结140万。幸亏是周末,及时止损,挽回了国家一大笔钱!
三个骗子拿了60万现金,额手称庆,一定要请两位银行业务员吃饭,以示谢意。时间就定在周日晚上。
XN当即决定,让两位业务员一定要稳住三个骗子,他立即打电话通知监利农行行长。行长决定派副行长刘传龙和简主任到海口来处理这件事。
第二天中午,刘副行长和简主任赶到海口,与XN商量怎么办。
XN对他们两位实话实说,你们也知道,我刚来海口不到两个月,人生地不熟。那三个骗子手上还有我们的60万现金,住在鸿运大酒店。
他接着说,我们行的朋友说,找农垦中学的老乡李老师,看他有没有什么办法。于是,XN打电话,请我去鸿运大酒店吃晚饭。
我听XN讲完他们被骗的经过,大吃一惊之后,立即想起了那位时任海南武警某部大队长的好朋友。
我马上打电话请大队长到鸿运大酒店来一起吃饭,他开始还开玩笑说:“今天是什么好日子啊?又请客呀?”当他听我说完吃饭的原委之后,就说:“请你的朋友,我们的老乡在包厢等着,我马上来,先解决他们的问题,再吃饭吧!”
大队长真是长期在部队养成的雷厉风行的作风,大约二十分钟左右,他带来一军用卡车的武警官兵,到了鸿运大酒店。立即派兵封锁酒店所有进出口,只许进,不许出。
鸿运大酒店地处海口繁华的海府路,当时又快到用餐时间,客流不断,大厅很快就聚集了几十人,大队长请酒店经理出面安抚客人:“请大家稍安勿躁,武警在执行紧急任务,一会儿任务完成,大家就可以自由出入了。”
大约半小时后,在八楼的一间豪华客房,查到了那三个嫌疑人中的两个。他们正准备下楼去请两个业务员吃饭呢,没想到几个武警官兵到房间来查身份证,进行核对,正是骗监利农行500万的三个骗子之二。立即报告大队长。
大队长上楼到房间,亲自审问,你们还有一个人去哪里了。那两个骗子磨磨蹭蹭,到最后还是老老实实说带着现金去机场了。大队长立即派人将两个嫌疑人带回部队继续审查,再派几个官兵立即去机场拦截那个身上带60万元现金的骗子。当时机场就在海口市内,离鸿运酒店开车几分钟就到了。不一会就从机场传来喜讯,已经抓着那个骗子了。
大队长和他的两位战友回到包厢,庆幸老乡报案及时,再晚一点就麻烦大了。两位监利老乡感激涕零,千恩万谢,一定要请三位武警老乡共进晚餐。
我说,在座的都是我们湖北老乡,今天真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啊!如果不是大队长迅速出手相助,后果难以想象!感谢大队长急人所急、敢作敢为,处事冷静、缜密、果敢,为老乡,更是为家乡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再说,这件事充分说明“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实在太重要了!这第一杯酒必须敬三位武警老乡。刘行长和简主任立即走到大队长身边说:“大恩不言谢,先干为敬!”
大队长放下酒杯说:“那第二杯酒必须敬李老师!如果不是他及时联系我们,也不可能追回这一大笔钱。先请大家干了再说吧!”
大队长接着说:“这第三杯酒还必须敬XN!得亏他熟悉银行业务,及时发现问题、果断处理、迅速联系能为朋友帮忙的朋友们,为我们共同努力,挽回国家重大损失而干杯!”
大队长最后建议,请监利来的两位朋友考虑一下,是不是吃完这餐饭就离开海口回武汉。如果接受这个建议的话,我们三人负责送两位朋友到停机坪直接登机,免得节外生枝。
大家都认为大队长这个建议非常好,很快吃完饭,就送他们两位去机场,乘当晚的航班回家去了。
那年春节期间,刘副行长听说我回武汉了,特派简主任到武汉接我去监利游玩,盛情款待自不待言。
席间,听他们介绍监利风土人情、佳肴名菜特色。我顺口说道,我的一位中学老同学好像也在监利工作。我与他同学四年,1964年高考成绩优异,可以报考清华,后来是郎校长亲自指导他填报志愿,在清华与上海交大两所名校中,选择了上海交大。从1964年到现在,失去联系了。八十年代初,几次到荆门市开会,多方打听,听说在监利,也不知道在什么部门工作。
没有想到刘副行长笑着说:“我们县经委副主任就叫严向国,我打个电话给他问问吧。”
“严向国啊!你的中学同学李培永来监利了,你来我们农行招待所见见面吧!”
应邀第一次到监利,与新朋友、老同学欢聚,品当地美食,聊他乡故事,叹人生缘分,生命中的每一次遇见,真的都是美丽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