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前,某次我淘到几张明信片,我感觉是Group 7风格。回家一查,果然。
但我再去AGO,没有看见明信片上的画挂在哪里。直到某天转身遇见,老友一般了。
我们附近的一座仿巴黎圣母院的圣安教堂去年被火烧,太可惜,因为有Group 7的壁画。我以前写到过。
总之,如果你居住在加拿大,不知道Group of 7,只知道刘思慕。那么,你与本地小资仍然谈不到一起。去年秋天,我邻居Jeff(设计师,市中心一家College教艺术类课程)带我们去一个小镇,我也写过,那家美术馆(名字又记不住了),Jeff说收藏大量Group 7(“of ”听上去被吃掉了)。
这就是我的明信片原件。:)
今天上午,我们进去,这个展厅就我和小E。她也没有怎么看,拿出我给她的二手小人书涂色,就像在自家客厅那么自然。
这就是熏陶。将来,她到了中年。我已经去世。她再站在这里,或许会想到她的三岁,每周和老师来AGO混半天。
我拍了一张,她伏在椅子上低头涂色,后面有个中年男人穿着风衣看画。
我拿着手册目录看。因捐赠者Thomas先生提议不能在每幅画下出现其它美术馆必有的名字介绍,而是为了让进来的人有自家墙壁的感觉。
Lawren Harris

他们七个以画风景出名。小E家住Cabbage Town。我带着她散步,经过一家,院子前有牌子,是“七人组”中的一个旧居。
如果你与附近居民正巧经过,你说哦,原来是画家旧居啊。当地人自然高兴。用上海人的话,说明你“识货”呀。
去年春节前,我遇见一个八十出头的老读者。来了至少二十五年。居然没有去过AGO。她说,你能不能带我去?
她有女儿的,住多伦多城外。
哎!
我曾带我的校友妈妈去过。
今天有一个Group,是坐轮椅的老人群,每个人有看护,特别的车过来。以老妇人为主,仅看见一位男性。某次我也遇见乘TTC公交为老弱病残服务的车来的坐轮椅老人,她穿戴非常艺术感。
总之,在AGO,涨见识,不只是看作品,还有看人。
人生那么短,美育是给自己的。AGO的二楼就是我的豪华邮轮。

上个月与女儿一起。外套,包袋没有寄存,寄存费涨了,原来$2,现在$4。我灯芯绒外套才$5,里面的卫衣也$5,怎么会舍得花钱寄存。等我年卡升级,免费寄存。带小孩子去衣服扔在童车上免费寄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