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必看的几件镇馆宝藏

卢浮宫必看的几件镇馆宝藏



卢浮宫(Musée du Louvre)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大、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之一。它的历史可追溯至12世纪末,当时最初是一座防御性的中世纪城堡,后来逐步扩建为法国王宫。直到1682年,路易十四将宫廷迁往凡尔赛后,卢浮宫才逐渐转型为艺术和学术机构。1793年,法国大革命期间,卢浮宫正式向公众开放,成为国家博物馆。卢浮宫面积很大,收藏很多,收藏了约38,000件展品。卢浮宫的工作人员曾说,如果要仔细看完每件展品、停留一分钟,需要3个月以上才能走完一遍。而实际上,许多展品值得驻足良久。如果只想单呆上大半天到一天,那就要像我们读书,学习,生活及工作一样,得抓住重点看。



巴黎的清晨微凉,阳光斜洒在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入口上,折射出粼粼光芒。说到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得提到华人建筑设计师贝聿铭, 他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可以说是一场现代与古典的对话和结合。



上世纪80年代,法国总统密特朗发起“卢浮宫大计划”(Le Grand Louvre),希望彻底改革这座古老的宫殿,使其更适应现代博物馆的功能。建筑师贝聿铭(Leoh Ming Pei)——一位华裔美国建筑大师,被选中来领导这个浩大的工程。



开始,贝聿铭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在拥有800年历史的古迹中加入一座现代化的入口? 他提出的方案是:在拿破仑庭院中心建造一座21米高、完全由玻璃与钢结构组成的金字塔,作为博物馆新的主入口。他的想法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很多法国人称它是“现代的异物”,“破坏古迹”。但贝聿铭坚持认为,透明的玻璃结构不会遮挡原有建筑,而是让新旧对话,并引导光线流入地下大厅。他告诉怀疑者;“如果你拒绝现代性,那卢浮宫就会成为一座死宫殿。”



终于,玻璃金字塔于1989年落成,成为卢浮宫的现代入口,不仅成功解决了卢浮宫入馆通道狭窄拥挤的问题,而且现在更成为巴黎最具标志性的现代建筑和打卡地之一。



玻璃金字塔的总高有21.6米,基座宽35米,使用玻璃片数为673块玻璃(后来证实为603块菱形 + 70块三角形)。结构设计:金属框架+超白玻璃,确保透明纯净, 贝律铭设计的灵感来自古埃及金字塔,象征“永恒”与“历史”。2001年,电影《达·芬奇密码》更将这座玻璃金字塔推向全球焦点。贝聿铭也因此被誉为“将时间写进空间”的“建筑诗人”。



我们从玻璃金字塔入口排队进入,通过安检,座自动扶梯下去就到达大厅。



今天,我们花了大半天的时间在这座世界闻名的艺术殿堂中穿行,从古代文明的遗迹到文艺复兴与浪漫主义的杰作,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时光旅行,但是必须看重点。



进入馆内,我们首先前往卢浮宫“三宝”之一的《蒙娜丽莎,(Leonardo da Vinci, La Joconde)》油画。这幅达·芬奇的传世之作悬挂在展厅中央,这幅画虽不甚巨大,却吸引了最密集的人群, 因为她无人不知,家喻户晓,要排队才能接近油画。蒙娜丽莎的微笑神秘莫测,眼神仿佛在追随观者的目光流转,令人久久难以移开视线。这幅画不仅是文艺复兴的巅峰代表,更像是一扇通向人类内心的隐秘之门。





人怕出名猪怕壮,《蒙娜丽莎》不仅因艺术价值举世闻名,还因她跌宕起伏的“传奇命运”为历史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尤其是多次被破坏未遂或攻击事件,这些“惨无画道”的行为让她更加成为“人间传奇”, 越是想毁掉,人们越感到它的珍贵。以下是几次最知名的,与《蒙娜丽莎》有关的历史事件:

1. 1956年:玻璃瓶袭击与泼油事件

    •    时间:1956年

    •    事件一:一位男子在卢浮宫向《蒙娜丽莎》投掷玻璃瓶,导致画作底部轻微受损。

    •    事件二:同年稍后,一名玻利维亚男子因对博物馆政策不满,向画作泼洒红色油漆,但未成功破坏画面。

    •    后果:从此之后,《蒙娜丽莎》开始被装入防弹玻璃框保护,逐渐成为“最安全的艺术品”之一。



2. 1974年:东京展出遭喷漆袭击

    •    时间:1974年,《蒙娜丽莎》被借展至日本东京。

    •    事件:一名日本妇女因抗议卢浮宫未为残障人士提供无障碍设施,用喷漆罐喷洒画作防护玻璃。

    •    后果:画作并未受损,但事件引发全球关于博物馆无障碍政策的讨论。

3. 2022年:环保人士“奶油蛋糕”袭击

    •    时间:2022年5月29日

    •    事件:一名男子乔装成老妇人坐轮椅,突然冲向画作并将奶油蛋糕砸在防弹玻璃上,还高呼“拯救地球”。

    •    目的:环保抗议,引发对气候议题的关注。

    •    结果:画作完好无损,男子被警方带走。

4.1911年她曾被盗两年(由意大利人皮鲁贾带回意大利,声称“归还达·芬奇的故乡”),轰动全球,也因此成为全球知名画作。

5.她也曾多次被“仿制”或恶搞,如杜尚的《有胡子的蒙娜丽莎》。

因多次遭遇“名画杀手”,如今《蒙娜丽莎》被层层保护着:装于高透明度防弹玻璃框中加上护栏;有单独的恒温恒湿系统保护;配有24小时保安与监控系统。



这些事件既体现出《蒙娜丽莎》的独特艺术魅力,也证明了她在公众心中地位之高,是世界艺术史上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

随后,我走入雕塑展厅,仰望着镇馆之宝之二的希腊时期的经典杰作:《米洛的维纳斯,(Venus de Milo)》。这尊出土于米洛岛的爱神雕像虽断臂,却依然婉约动人,身体的曲线、面容的宁静,都散发出不可侵犯的高贵与柔美。她无需言语,便已成为永恒的象征。又称为《断臂的维纳斯》。她是约公元前130年至前100年之间的古希腊晚期的作品,采用大理石材料,高度大约2.03米,人物身份一般认为她是爱与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也就是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Venus)。该雕塑于1820年在希腊爱琴海米洛斯岛(Melos)被一位农民发现,后由法国驻希腊领事购得并送往法国,她的双臂失落至今,仍是一大艺术谜团,也正因如此,更增添了神秘之美。



这幅雕塑融合了古典与希腊化时代的美学,维纳斯姿态优雅自然,展现了女性柔美与神性;躯体比例和曲线被认为几近完美,是西方雕塑史上的巅峰之作之一。这尊雕像通常陈列在卢浮宫苏利馆(Aile Sully)一楼的古希腊雕塑厅。

而在通往大楼梯的转角处(卢浮宫德农馆主楼梯顶端),矗立着另一个令人震撼的,镇馆之宝之三的雕像:《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尼克,(Nike of Samothrace,亦称耐克女神像)》。她无头无臂,站在仿船首的石阶上,双翼高张,衣袂飞扬,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动势感,仿佛下一刻就要腾空而起,或像刚刚降落在战船船头。那是力量与荣耀的化身,宛如定格在一场永恒胜利的瞬间。创作时间约公元前190年(古希腊), 用的是帕罗斯大理石,原高约5.57米(含船形基座)。这尊雕像代表希腊胜利女神Nike,被认为是献给海战胜利的纪念。体现希腊化晚期雕塑追求的动态美戏剧张力,极具视觉冲击力。



1863年在希腊萨莫色雷斯岛出土,由法国考古学家查尔斯·尚波瓦松(Charles Champoiseau)发现。虽无头无臂,却毫不影响其恢弘气势,被誉为“最能体现胜利女神精神”的雕像。



在欧洲油画区,我站在《拿破仑加冕(The Coronation of Napoleon)》的巨大画幅前,这幅由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创作的历史画作刻画了1804年拿破仑加冕的关键时刻。构图严谨、人物众多,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政治象征与艺术精准。虽然原作藏于凡尔赛宫,卢浮宫的这幅副本同样恢弘壮观,令人仿佛亲历历史。



接下来,我站在卢浮宫最大的一幅油画《迦纳的婚礼, (The Wedding of Cana》前,画面宽达十余米,由意大利画家保罗·委罗内塞创作。这幅文艺复兴巨作以《圣经》中耶稣变水为酒的故事为题,却布满盛装宾客、精致建筑与喧闹细节,是宗教题材与日常生活的完美融合。画面中耶稣变水为酒的奇迹几乎被喧闹热闹的场景掩盖,



我们花了一些时间观看拿破仑三世的皇宫套房(Appartements Napoléon III),位于黎塞留翼(Aile Richelieu翼,1楼),了解过去法国皇室的奢华生活,日常生活、社交、政治和文化活动的缩影。它是卢浮宫中少有的完整展示19世纪法国第二帝国宫廷生活奢华风貌的展区。



套房建于19世纪中叶,原为法国财政大臣办公用房的一部分;在拿破仑三世(拿破仑·波拿巴的侄子)统治期间(1852–1870年),按帝国风格重新装饰,成为接待贵宾与举行国事活动的豪华场所;今日陈设保留了当年的精致家具、挂毯、水晶灯与装饰,重现了帝政时代上层社会的奢华生活。属于“第二帝国风格”(Style Second Empire),融合了洛可可、路易十五、巴洛克等风格;强调对称布局、金饰雕花、奢华织物与艺术品装饰;许多家具由巴黎著名工坊制作,展示法国工艺美术的巅峰。

主要看点有:

1. 大沙龙(Grand Salon)是套房的核心空间;镶金天花板、水晶吊灯、丝绒窗帘与金雕装饰构成典型的第二帝国风格;家具为路易十四至路易十六风格的再现,以表现法国的皇权与历史传承。





2. 小沙龙与音乐室(Petit Salon & Salon de Musique)供亲密聚会或小型音乐会使用;配置钢琴、古典沙发和花卉装饰油画;墙面为手工丝绸织物、地毯为特制的皇家图案,尽显精致生活品味。





3. 餐厅(Salle à Manger):长餐桌配完整银器、瓷器与水晶酒具;壁炉上方常设镜面与油画,气派非凡;窗外为卢浮宫庭院景观,象征皇室的权力中心地位。





下面这幅卢浮宫里拿破仑三世的皇宫套房的画是路易十四的肖像。至于和凡尔赛宫的区别,这幅画本身是卢浮宫,而凡尔赛宫是路易十四曾经居住和统治的主要宫殿。凡尔赛宫内也有许多路易十四的肖像画,但这幅特定的肖像目前是在卢浮宫。



这幅油画是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创作的《温泉关的列奥尼达斯, Leonidas at Thermopylae 》,创作于1814年,描绘了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斯在公元前480年的温泉关战役前夕的场景。



这幅画是保罗·韦罗内塞 (Paolo Veronese)的《朱庇特向恶习掷闪电》(Jupiter Hurling Thunderbolts at the Vices )



这幅画很可能是提香(Titian)的《帕多瓦的维纳斯》(Pardo Venus)。这幅画收藏于卢浮宫,描绘了躺卧的女神维纳斯,旁边有丘比特、一个猎人和两只猎犬。背景是开阔的风景。



这幅画是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的《荷马的礼赞》(L'Apothéose d'Homère)。这幅画创作于1827年,描绘了荷马被象征着艺术和历史的形象所加冕,周围环绕着各个时代的伟大艺术家和思想家。背景中可以看到一座古典神庙。



这幅画看起来像是弗朗索瓦·爱德华·皮科(François-Édouard Picot)的《爱神和普赛克》(L'Amour et Psyché)或者更具体地说是《被爱神的吻唤醒的普赛克》(Psyché ranimée par le baiser de l'Amour)。这幅画描绘了希腊神话中爱神丘比特(Amour)用吻唤醒沉睡的普赛克(Psyché)的场景。



这幅画看起来像是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的《大宫女》(La Grande Odalisque)。这幅画创作于1814年,描绘了一位躺卧的、带有异国情调的女性形象,背对着观者。这幅画以其流畅的线条和略微拉长的身躯而闻名,是新古典主义时期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作。



这幅画看起来像是安-路易·吉罗代·德·鲁西-特里奥松(Anne-Louis Girodet de Roussy-Trioson)的《阿塔拉的葬礼》(The Burial of Atala)。这幅画取材于夏多布里昂的小说,描绘了年轻的印第安女子阿塔拉在森林中去世后,一位名叫沙克塔斯的印第安男子和一位名叫奥布里的隐士正在埋葬她的场景。背景中可以看到一个十字架,暗示了阿塔拉的基督教信仰。



这幅画看起来像是纪尧姆·吉永-莱蒂埃(Guillaume Guillon-Lethière)的《弗吉尼亚之死》(La Mort de Virginie)。这幅画描绘了古罗马时期弗吉尼亚被其父杀死以避免被阿皮乌斯·克劳狄乌斯迫害的场景。画面中心是倒地的弗吉尼亚,周围是充满悲痛的人物。背景是古罗马的建筑。



这幅画很可能是让-弗朗索瓦··特洛伊(Jean-François de Troy)的《末底改的凯旋》(Le Triomphe de Mardochée)。这幅画描绘了《以斯帖记》中的场景,犹太英雄末底改骑着国王的御马,身穿王室的朝服,在苏撒城中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欢呼。画面的构图和人物的衣着都具有明显的巴洛克风格。



走出卢浮宫时,已是傍晚时分。阳光洒落在玻璃金字塔上,博物馆外的喷泉泛着微光。我站在广场中央久久未动沉思着——卢浮宫不仅是一座博物馆,它本身就是一部活着的文明史诗。每一件艺术品背后,都有一段人类情感与智慧的结晶,在这里默默地对参观者讲述。

阿里克斯Y格雷 发表评论于
推荐 The Lacemaker (Vermeer)

风城黑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谢谢鼓励!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片片照得太棒了,里面的作品我也是记忆犹新,原来做过帖。谢谢精彩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