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巴西去】拿什么拯救你,被消失的瓜伊拉瀑布?

XQQ (2024-06-07 14:35:44) 评论 (42)

前文链接:【里约贫民窟历险记】

跟读了【到巴西去】系列,友人问了,“那个伊瓜苏大瀑布群去看了没?”。我赶忙回答,“必须呀,不过…人人都会去瞻仰伊瓜苏瀑布,但不是人人都会去造访伊瓜苏(Foz do Iguaçu)的。不妨,先随我到伊瓜苏瀑布附近的伊瓜苏市转一转吧。”

这一转不要紧,我竟然挖出一个大瓜!原来,我只知巴西和阿根廷边境有个排在世界头三位的伊瓜苏瀑布(Iguazu Falls),哪里晓得巴西和巴拉圭边境也曾有过一个世界上体积和径流量最大的瀑布群-瓜伊拉瀑布(Guaíra Falls)。注意,我说的是瓜伊拉,非伊瓜苏;我说的是then, 非now。在我的伊瓜苏市旅行流水帐里,原本是没有“瓜伊拉”三个字的。容我慢慢聊-

巴西的伊瓜苏市地理位置特别独特(见下图)。它一面与阿根廷隔着伊瓜苏河(Rio Iguacu),另一面与巴拉圭隔着巴拉纳河(Rio Parana),三国沿着T型河道,形成了共饮一江水的近邻。两国之间人来人往是很常见的,如美加边境或欧洲大陆,但来到三国相交之地,我还是头一回。虽然,没有像极致的旅行达人那样,在一天之内暴走三国,我还是和来自世界不同角落的人们坐在一起,在落日熔金中,一眼望三国。那片橙色的记忆,至今想来,依然温暖。

具体到我的方位,那是在“三地标公园”(Marco das Três Fronteiras)的巴西侧。早在1903年,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分别在两河交汇处建了各自的地标公园,三座园子合在一块儿,称为“三界地标公园”。在每国的园内,都树立着一尊有着其国旗色的地标。它们形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象征着紧密相连的三个拉丁国家之间的平等与尊重。我在巴西的黄绿方尖碑(下图黑点)旁观望时,原则上是可以见到阿根廷侧的蓝白方尖碑和巴拉圭侧的红白蓝立柱的。

黄绿色的巴西碑矗立在喷泉池中,四周水柱在音乐伴随下轻快地跳跃着。

我望见了阿根廷那边的蓝白方尖碑(箭头处)。

一座简练现代的斜拉索桥连接着巴西和巴拉圭。

来巴西之前,我曾给自己恶补巴西史,了解到宗教势力在巴西建国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巴西地标公园深化了我对这一段历史的理解。公园的主体建筑是修复后的耶稣会传教团(Jesuit Missions)遗址。在我看来,建于18世纪的巴洛克风格教堂,完全不输遍布欧洲大陆的那些辉煌壮丽的宗教设施。无疑,在偏远的拉美乡村,这样史无前例的超前建筑本身,在当年就已彻底震撼了当地百姓。那时的教堂既是本地人躲避奴隶贩子的避难所,又是传教士传播宗教思想的大熔炉,同时,也是擅长农耕的教士们向农民普及耕种田地和饲养牲畜知识的演讲台。

如今,教会遗址里设置一个以西班牙冒险家Cabeza de Vaca命名的纪念馆,详述了三界地域的文化、历史、政治和地质构造。1542年1月31日,Cabeza de Vaca是欣赏到巴阿边境的世界自然奇观-伊瓜苏瀑布群的第一个白人。

巴西地标公园里还有一个Cabeza de Vaca餐馆,它的菜单提供了来自三个国家的美食。我对巴拉圭共和国较为陌生,便点了一份巴拉圭烤肉。服务生小哥还用心地在香煎木薯上,插了一面巴拉圭国旗。

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夕阳斜照的河面泛着光辉,翩翩起舞的人们展着笑颜,多姿多彩的食肆飘着馨香,此刻,我心情大好。三个国家语言不同,或葡语或西语或瓜拉尼语,但共同风景交汇出一道和平之流,共同愿景吟唱着一首和平之曲

我眯着眼继续研究地形卡通图(图一)。左上方的伊瓜苏瀑布飞流直下后,汇成伊瓜苏河,随后融入到世界第五大河流巴拉纳河之中。右下方就是世界第二大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Itaipu Dam)了。从水电站大坝泄洪的水流穿过飞跨巴西与巴拉圭的友谊大桥后,也沿着巴拉纳河下游前行。

世界第一水电站是葛洲坝,还没去过。对我来讲,Itaipu水电站就是我至今相遇的最大号水坝了。好吧,这是我的下一个目标-Ready Set Go!

Itaipu水电站之旅开始了,我们乘坐的旅行大巴仿佛行驶在植物园里。为减少大坝对周边生物群的影响,巴西一侧防护林种植了100万棵。如果你是光荣退休的大坝工作人员,国家还会以你的名义栽一棵树做永久纪念。

约莫15分钟后,大巴停在了三个气势磅礴的溢洪道前,游客们纷纷在Itaipu Binacional(两国的Itaipu)字母前留影。面对令人难以置信的大型工程,我当时的感受就是简单的一个字,“大”!Itaipu在印地安语中意为“会唱歌的石头”。Itaipu水电站,是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它由巴西和巴拉圭两国共同建造,1974年10月17日动工,1991年5月6日竣工,历时17载。

溢洪道的泄洪能力是4.6万立方米/秒。如果闸门打开的话,那溢洪壮景会是相当惊心动魄的(网图)。

接着,众人又上了另一辆双层游园专车,开始了水电站环游。整个水电站坝长7.7公里,跨越两个国家,我们在主坝、堆石坝、翼坝、土坝周围自由穿行,相当豪爽。

在大坝底部,我们经过了20个发电机组的引水管道。每台发电机组都是能发电70万千瓦的超级大力士,20台的总装机容量就是1400万千瓦,年发电量900亿度。在这些庞然大物面前,每个人乃至观景车都显得微不足道。

从196米高的大坝放眼瞭望,心旷神怡,目悦气爽。

一路上,凌空架起的输电线网,经过高耸的高压线塔,穿山越岭,给两国五千万人口带来了光明和温暖。Itaipu水电站可满足巴拉圭的全部用电和巴西用电量的25%。

歌颂劳动者的壁画

接下来,我接触到了这样一段残酷的现实。我的心真是既郁闷又沉重,只能一声叹息。

Itaipu水电站拦腰截断了巴拉那河,在其上游蓄水,形成了一个面积为1350平方公里、库容290亿立方米的人工湖。

然而,正是在人工湖的末端,在巴拉那河峡谷起点,全球流量最大的瀑布-瓜伊拉瀑布(Guaira Falls),因Itaipu水电站的建立,被彻底地、永久地淹没了。一个世界自然奇观变为攫取更大经济利益的葬品。

1982年10月,来自世界各地的生态学、环境学专家们和热爱大自然的人们汇集在大瀑布脚下。他们以当地美洲原住民的葬礼仪式,一起哀悼将要消失的瀑布群。

1986年9月,巴西时任总统特意穿着黑色礼服,主持了为瀑布举行的特别葬礼。

“瓜伊拉瀑布由19个瀑布组成了7条主干流,平均流量达13,200立方米/秒,洪峰期可四倍于此,是地球史上有记载的流量最大的瀑布。瀑布总宽3,200米,总落差114米,跌落声远至40公里之外。”

曾经给巴西和世界人民带来骄傲与欢乐的瓜伊拉瀑布仅仅以数字保留下来,它的雄姿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悲乎!

壮丽的瓜伊拉瀑布(1982,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