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纪实之二:嘎牙子和大碴子》

老三届 (2008-10-10 02:37:39) 评论 (14)


北大荒纪实之二:嘎牙子和大碴子

第一顿饭:嘎牙子炖豆腐

经过三天三夜火车的漫长旅程,又在卡车上颠簸了五、六个钟头,终于来到了打渔队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3 师 21 团 5 营 12 连。

大家尽管早已是昏昏欲睡,但到“家”了的兴奋还是让我们跑到河边,用挠力河水洗了一把脸。不知是清凉的河水使我们清醒了,还是终于又踏到实实在在的地上令我们振作,另一种感觉也油然而生:饿。

是啊,三天多没吃一顿正经饭了。火车上都是什么面包、点心、之类的,快有点上甘岭了。大家拥进食堂,哇,真香!饭早就做好了:嘎牙子鱼炖豆腐,大馒头。

在北京从没见过,更别说吃过嘎牙子鱼了。鱼不大,头象鲶鱼,扁圆的,金黄的颜色,身子细长,头顶、腮两侧的三根硬刺是它的识别目标。通常二、三两左右,半斤以上算大家伙了。肉极细嫩,炖出的汤上面漂一层黄黄的油,和老母鸡油一样,可汤却又清亮清亮的。喝了一口:鲜!那豆腐也浸透了鱼汤。一时间,食堂里一片唏唏漓漓嘬汤的声音,没人舍得拿这汤练小舌音,还是先入胃为快。

馒头。学校食堂从没这么大的馒头,半斤一个!特别暄,特别软。虽然我们都够饿的了,但没人能吃下一个,都是两人分一个吃的。(别忘了,那会儿还是要粮票,有定量的年代。好,随便吃,管饱!)

到北大荒的这第一顿饭,吃得我们“好肚油肚”。我们带着满嘴的鱼香进入了梦乡,并憧憬着明天和它再次亲密接触。

谁也没想到, 陆游碰上他表妹了,错!错!错!

大碴子和它的弟弟小碴子

晚饭我们就碰到了将要陪伴我们十年之久的主食 – 大碴子。

大碴子的爹妈是老玉米粒。老玉米粒尖尖的部分是玉米脐,是其芽胞,整个玉米粒有一硬壳。从猪粪、马粪里经常可看到整粒的老玉米粒,说明那层硬皮的坚固程度。因为我们是知青,所以没喂我们整粒的老玉米粒,我们的饲料是大碴子。

大碴子就是将老玉米粒进行粗加工,把整粒的玉米打成五、六瓣,但那层硬皮还在。为了让如此坚硬的东西能熟得快并软一点,炊事员不仅要加碱,熬的时候也长。

第一天的晚上,我们碗里就不是鱼汤了,而是黄澄澄的,一股子面碱味的大碴子粥。我用腮帮子努力嚼着那些颗粒,突然明白了一个朴素的真理,鸡嗉子里为什么有那么多小石子儿!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和老玉米一家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了,对它们家里的户口本也了解得越来越多了。大碴子有个弟弟,叫:小碴子。个头比大碴子小不少。

大、小碴子还有个妹妹,叫:玉米丝。(有点跟“爱丽丝”似的。)那就温柔多了,熬粥特香。

最小一个取名:玉米面。

玉米棒子是家庭组合,弄不清楚脱粒之后,哪粒会成老大,哪粒就“面”了。

不长或不结玉米棒子的玉米,有别名:甜杆。当甘蔗吃,是哄小孩和哄我们自己的。

对付大碴子的任务看交给谁了,交给牙和腮帮子,嚼得时间长了,太阳穴都蹦蹦跳。没多久,我们的太阳穴都鼓得高高的,像从娘胎里就开始练内功一样。要是吞下去,让胃单练,出口检验时,经常会有整粒的。我们这些小资产阶级的胃接受了碴子一家的深刻教育。

当时也不知道这都是“健康食品”、“绿色食品”,只凭腮帮子和胃的反馈,就对人家产生了误解,真真是不应该。迟至今日才明白“面有瓜菜之色”是充分享受了“健康”、“绿色”食品的体征表现。瞅着现在吃多了“垃圾食品”的年轻人红扑扑的脸,心里真替他们难过。如今,看到大家蜂拥着去买窝窝头,菜团子,深感自责,当时要省下点儿也不至于造成今天的混乱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