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与性:碰撞中佛法

在思乡中思想,为牛马而嘶鸣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今天聊和尚的性生活,自然是受到了永信大和尚花边新闻的启发。 然而,我对和尚性事的了解,却源于二十多年前的严肃教育。

当年,我在玉泉路的中科院研究生院读书,选修了一门“中国哲学史”的课程,授业教授是中国社科院的一位老研究员,他自称是冯友兰先生的亲传弟子。虽说冯友兰先生著有《中国哲学简史》一书,我的老师——冯先生的这位弟子,却坚称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哲学,诸子百家里没有一个人在乎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所以,我上了一门很扯蛋的课,听一个不相信中国古代有哲学的人,分析中国哲学的历史。

既然诸子百家没啥哲学思想,就只能聊他们的奇闻轶事了。虽说老研究员在北京生活了多半辈子,依然操着浓重的河南乡音,满脸严肃地跟我们聊着孔子的老爸叔梁纥如何在 72 岁的时候,迎娶了 18 岁的颜徵在。在《史记·孔子世家》里写道:“纥与颜氏野合而生孔子。” 记得老师如此讲解:“所谓野合,乃是不合规矩的婚姻,而不是一个 72 岁的白发豁牙老头,在玉米地里按倒了一个 18 岁的妙龄少女,给中华民族造就了至圣先师。”

至圣先师爹妈野合方式的四种可能都可以堂而皇之探讨,谈到和尚尼姑的性事问题,我的老师自然也毫不讳言。可能是老先生的研究工作与佛教有关吧,和尚尼姑的床帏之事,他所知甚多,竟然成了我们“中国哲学史”这门课的高光之处。虽说听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在大学课堂里聊和尚偷情了尼姑有点违和感,可我们都为此选修了他的课。讲台上的老先生讲得眉飞色舞,唾沫横飞,讲台下的年轻人坐得满满当当,听到静处,班里可谓鸦雀无声,敬候老先生的下文。

从一对儿上床的和尚尼姑那里,我们学到了佛教还有“末法时代”的这种说法。话说我们的老师,大学毕业后被指派到北京西郊的寺庙去做野外调查。老师说,1950 年代的土地改革大潮中,寺院被划归国有,大部分和尚尼姑们都乖乖地还俗回家,坚持念经的都被抓走了劳改。戒台寺、潭拓寺、法海寺走了几圈,庙里大都是附近村里雇来的老头老太太看门收门票,真和尚真尼姑一个没碰到。

老师几近绝望,打算放弃采访的时候,经人介绍,他在门头沟的一个小山旁,找到了一个小庙,碰到了一个和尚,一个尼姑,抱着个吃奶的男孩。得知了来意,和尚大大方方地介绍,尼姑是他媳妇,小男孩是他们的儿子。尼姑倒是有点不好意思,打了个招呼就蹲到灶台前烧火做饭去了。和尚很热情,留这个采访的年轻人吃饭。贴饼子,蒸红薯,熬白菜,饭菜端上桌,尼姑就抱着孩子到里屋喂奶去了。

看到年轻人的满脸惊诧,和尚就自顾自地挑起了话头,内容竟然是和尚该不该娶老婆!和尚从土地改革说起,谈到宗教信仰被当成了封建迷信,佛像被毁,经书被烧,寺院财产被没收,和尚尼姑们四散逃亡,当下的时代,佛法衰微,是否正是经中所说的“末法时代”。和尚的说法,老师满眼懵懂。和尚继续解释何为“末法”:在末法时代,世界道德崩坏,僧人无戒,佛像毁灭,佛法如油尽灯灭一般。听和尚如此说,老师连连点头称是。

与老师聊得投缘,和尚继续解释。佛教认为,在佛陀涅槃之后,佛法的影响与实践力将随着时间递减,形成三个阶段的法运周期。一个阶段,是“正法时代”,大概有 500 到 1000 年。这个时代,有法,有行,有证,佛教弟子依法修行证果。第二个阶段,是“像法时代”,大概有 1000 年,有法,有行,难证,佛法还在,行持渐若。第三个时代,也就是“末法时代”,有法相,无行持与证果,佛法形式犹在,而实质凋零。

老师问:眼下若为末法时代,可末法时代终结之后,佛法又当如何?和尚回答道:“佛不灭法,法不离心,心若不灭,法灯常明。”言罢,和尚又从《弥勒下生经》讲起,说释迦牟尼所弘的佛法灭尽后,弥勒佛将要下生人间,重新转法轮,广度众生,重新建立正法时代。从这番谈话,老师了给我们解释佛教的周期性宇宙观:过去佛、现在佛,还有未来佛。兴衰有时,法脉不断。

老师对和尚的说法深以为然,和尚十分高兴,回到了和尚娶老婆的正题。他说:“在当下这个末法时代,僧众离散,寺庙崩坏,他要以身为灯,传承法脉。”说罢,和尚从饭桌前起身,进了里屋,从尼姑怀里抱过小男孩,回到了桌前,问老师道:“什么是法脉,什么是传承?”见到老师眼中的茫然,和尚对着怀里的孩子,满脸慈爱地笑着说:“他就是法脉,他就是传承!”

这时候,尼姑也来到了桌前,从菜盆里往自己的搪瓷碗里拨菜。和尚大笑道:“老和尚不娶老尼姑,哪里来的小和尚小尼姑?”尼姑听他这么说,也只是抿嘴一笑,捡了个红薯放到碗里,再拿上一块饼子,又进里屋吃饭去了。老师说,其实和尚和尼姑都不老,他们的年龄,也就是三十岁上下。以这个年龄,和尚有如此的见识,有如此的风度,老师很敬佩那个和尚。

两个人越聊越投机,话题也就再无禁忌。和尚说,在末法时代娶尼姑做老婆,生下小和尚小尼姑,是比禁欲守戒更大的功德。他笑着跟老师解释道,僧人那些克制性欲的法子,也都是自欺欺人,还不如和尚尼姑睡到一张床上更加真实。听了和尚的解释,老师才知道克制性欲还有这么多说法。

首先,出家人持守戒律,也得靠互相监督。一群和尚住在一起,谁要是憋不住脑子的想法搞出了点动静,免不得挨打。为啥有戒尺,就是在和尚想歪的时候用来敲脑壳的。和尚说,当下的僧众四散奔逃,没有了监督,持守戒律也就难了。既然被逼着还俗,和尚娶尼姑,尼姑嫁和尚,这是最好的选择。这样,两个人还能互相监督,多持守一些戒律。

再者,出家人修习正念观身不净,观想身体的组成部分,比如说皮肤、血液、屎尿屁等,都是肮脏的,借此来消除对肉体的执着。更有甚者,出家人还有“白骨法”和“九相观”这样的法门,靠着恶心自己,来抵挡性欲。所谓的“九相观”,指的是对尸体腐坏过程九个阶段的观想,通过观想尸体在死亡之后的各种变化,来警告自己:人的身体是不干净的、令人讨厌的,从而放下对身体的执着与欲望。

关于“九相观”,和尚笑道:“所谓美色,都是肉体暂时的假象,终将腐烂、流脓、变丑,不值得执着。”说罢,和尚自我调侃道:“美色哪怕是暂时的,也是真实的。没有肉体,哪里来的过去佛和现在佛?和尚尼姑不生小和尚小尼姑,哪里会有未来佛?”听了和尚的论述,老师也算开解了,说话已经上道,他回和尚说:“观五常,生出离,远离欲爱,追求涅槃的清净之乐,是小修行。在肉体之中,不陷美色幻想,不求情欲,和尚娶尼姑,以不净之身,求法脉不至断绝,这样才能弘扬清净法,这才是大修行!”

“缘分,缘分!”和尚抚掌敲桌子,赞叹道:“施主有大善根,实在是有缘于佛法。”说罢,和尚给老师讲了鸠摩罗什的故事。话说鸠摩罗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僧人,他出身高贵,父亲来自印度的婆罗门,博学多才,母亲是龟兹国王族女子,倾国倾城。鸠摩罗什自幼聪慧,通晓印度和西域多种语言,博通佛学与世俗经典,尤其精通大乘佛教思想。鸠摩罗什 7 岁出家,9 岁就通晓佛教的经藏、律藏和论藏,被称为“三藏法师”。所谓的经藏,是佛陀的教诲与说法;所谓的律藏,是佛陀制定的戒律;所谓的论藏,是对佛法的分析与解释。

在鸠摩罗什的时代,西域各国都笃信佛教。为了迎请鸠摩罗什弘扬本国佛教,龟兹、侯凉和后秦等王朝,竟然不惜刀兵相见,由此可见鸠摩罗什是何等的一个高僧。公元 401 年,鸠摩罗什被后秦国君姚兴迎请,当然也可以说是“绑架”到了长安,聘为国师,主持佛经翻译工作。姚兴相当地欣赏鸠摩罗什,于是在自己的后宫之中,挑选了十名宫女,命他娶妻生子,传承法脉。

正史上说鸠摩罗什是被迫娶妻,可是他和妻妾生了孩子,自然少不了身体的主动参与。当时,佛教界为此哗然,和尚们经书都念不下去了,一时间闲言碎语,议论纷纷。死心眼的和尚开始怀疑鸠摩罗什的操守,批评他不守戒律。心眼活的僧人则把他当成了人生楷模:一边出家为僧,一边入世为夫,做一个风流高僧,家庭事业双丰收。

眼看手底下的和尚都开始托媒人找媳妇,鸠摩罗什决定现身说法。他召集弟子僧众到了座前,拿出饭盆钢针,摆在桌子上。锋利的钢针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众僧都伸长了脖子,等待鸠摩罗什发话。在众人疑惑之际,鸠摩罗什对众僧说:“想娶媳妇的听好了,你们要是能像我一样,把这盆针吃下去,娶媳妇生孩子我不拦着!”说罢,他就像吃豆芽一样,把一盆钢针嚼碎吞入腹中。羡慕鸠摩罗什娶妻的众僧纷纷低头,再也不敢多说一句闲话。

据说,鸠摩罗什临终前,召集弟子到跟前,说道:“我今将死,恐我生前破戒,不足为法师。倘若我所译经典契合佛意,语言无误,愿以此诚感应——我死后焚身,若舌不坏,表明所说佛法真实无妄。”他圆寂之后,弟子们依照他的愿望焚化他的遗体,结果发现鸠摩罗什身体都化成了灰烬,可舌头仍然红润如常,毫无损坏。如此说来,鸠摩罗什虽然破了戒律,但是他所弘扬的佛法真实无伪。

即便鸠摩罗什娶妻真的玷污了清净的法身,但他仍能做到以“不净之身,弘扬清净法”。鸠摩罗什娶了老婆,但是没有放弃佛法。他将《中论》《法华经》《金刚经》《维摩诘经》等 35 部经典翻译成汉语,流传至今。我的老师说,鸠摩罗什不会写汉字,他讲解口述,弟子们笔录润色。相对于另外一个佛经翻译大师玄奘,鸠摩罗什的译本语言优美,流传极广。虽然玄奘的翻译严谨细密,学术性很强,但是从可读性上远不如鸠摩罗什这个洋和尚的译本。

和尚跟老师说道这里,自己好像也有了迷惑,他问自己,也好像是问我的老师:“鸠摩罗什娶妻,到底是不是破戒呢?佛法的戒律,又到底是什么呢?”我的老师没有答案,和尚好像自己也并不纠结于答案,而是起身给他儿子换尿芥子了。

临走,和尚抱着孩子,和尼姑一起送老师到临近的镇子等公共汽车。一路上,村民们都很热情地跟和尚和尼姑打招呼,他们叫和尚“师傅”,叫尼姑“师太”,而和尚则喊他们“大爷”或者“大妈”,尼姑则是逢人就点头微笑,很少说话。和尚和尼姑看来人缘极好,地头干活的村民听到了和尚的大嗓门,都会纷纷聚拢到路边,一边跟他们打招呼,一边递过来从地里采摘来的蔬菜。在尼姑的背篓装满之前,他们对村民的礼物一概笑纳。等到背篓装满了,尼姑总会远远地挥手,示意地头的村民们不要再为他们采摘蔬菜了。

临别,老师和和尚尼姑一家没有说再见,可是他心里念叨了他们半辈子。每每谈到佛教和哲学,总会讲一遍和尚尼姑生了小和尚的故事。这个故事在他的浓重河南方言里,非常有味道。在老师的河南话里,我对佛教多少有了些了解,多了些好奇,更记住了鸠摩罗什这个洋和尚的名字。

后来,因缘际会,我去过几个藏区的寺庙,也直接间接地接触过几个活佛。接触多了,活佛娶媳妇,仁波切养情人,在我眼里根本就不是新闻。这些寺庙都是格鲁派,达赖喇嘛是他们最大的活佛。我听人说,庙里虽然不敢直接供奉达赖喇嘛的塑像,可是小喇嘛们的宿舍里,都在经幡后面挂着达赖喇嘛的照片。我走过甘南的拉卜楞寺、青海的塔尔寺、黄南的德钦寺,也结交过僧侣朋友。在他们的宿舍里,我的确看到过达赖喇嘛的画像,当然我还看到过林青霞、张曼玉、王祖贤和钟丽缇的照片。时代变了,林青霞到了作奶奶的年纪,是不是僧宿里的照片,也换成了时下流行的女明星呢?

藏区的喇嘛是淳朴的,而汉地的僧人就显得贪婪猥琐了。大概是 2003 年的时候,我途经甘肃武威,偶遇在当地出差的一个师弟,他带我去久仰的鸠摩罗什寺去游览。这所寺庙始建于后凉,供养着鸠摩罗什的舌舍利。为了纪念鸠摩罗什弘扬佛法、翻译经典,寺庙在唐代、明代、清代均有多次修葺与扩建。我们去的时候,鸠摩罗什寺刚经历过 2000 年的重修,庙宇很干净,到处还能闻到木材的香气和油漆的味道。

庙宇的千年香火,传到而今却是十分零落。我们只碰到一个和尚,他长相实在不好看,头型像一颗蚕豆,脸部好像是被一拳打变形了。本来应该突出的鼻子,好像塌陷进了颅腔里,有点反方向成长的意思。这个和尚自我介绍,他是庙里的当家师傅,具体法名我没有记住。这位师傅长相虽然怪异,但是十分健谈,从佛法聊到兽医,再谈杂交玉米,样样都通,妥妥地六边形和尚。

当然了,这六边形和尚的核心技能,还是化缘。一看到和尚的长相,其实我已经生出怜悯。长成这样子,恐怕媳妇是很难娶到了,出家当和尚怕是唯一的出路了。然而,我裤兜里的 50 元纸币,都被我手心的汗水浸透了,仍然没有拿出来。这自然是有原因的。出门前,师弟只对我提出了一个要求:不能给那个和尚钱。师弟给出的理由如下。

几日前,师弟陪人去庙里参观,那个和尚不在庙里。于是,师弟一行就在庙宇周围闲逛,走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小树林旁。林子里传出男女嬉闹的声音。师弟用随身携带的观测望远镜查看,竟然发现林子里挂着一个吊床,一男一女在吊床上缠绵。距离吊床十几米的沙土地上,停着一辆三菱帕杰罗越野车。师弟这伙人过足了偷窥的瘾,又回到了寺庙参观。半个小时后,那台越野车停到了寺庙前,走下了蚕豆脸的和尚。

师弟交代过,千万不能被那个和尚忽悠。我看着和尚蚕豆脸的额头上渗出了细汗,实在不能把他和那个开着越野车、带着小姐到树林里寻欢的花和尚联想到一起。我捏着那张 50 元的纸币,真想趁着师弟不注意给和尚。可是,师弟是了解我的,他像防贼一样盯着我的手。蚕豆脸和尚看我掏不出钱,于是就转向了师弟。师弟则直说,他要攒钱买帕杰罗。于是和尚不再谈钱,改谈佛法。估计蚕豆和尚是想用佛法度化我们掏钱,然而他还是没有成功。

回去的路上,师弟为了向我证实他的话,开车往小树林绕了一圈。看来和尚真的有个“秘密花园”,吊床仍在挂在那里,旁边的灌木丛下,可以看到康师傅牛肉面的袋子、双汇火腿肠的包装,还有几坨存成团的卫生纸。妈的,这蚕豆和尚真不环保!我和师弟一起,骂骂咧咧地离去了。

回去的路上,我们都回想起门头沟和尚对老师所描述的末法年。佛像被毁,经典散佚,僧众不持守戒律,只是末法世代的表象。这些表象,远不如心性来的可怕。所谓的心性,诸如寺庙商业化、僧人职业化、信众只追求福报、求财避祸远多于求解脱、修出离。社会普遍对佛法缺乏深刻理解,也是佛法衰微的重要原因。正所谓:末法不是佛法的自然衰败,而是众生共业所致。

1949 年以来,佛教的境遇,是社会诸多变化的一个侧影。当下中国佛教的崩坏,正是社会整体贪嗔痴,是功利主义盛行,是人心里物欲横流的一种反应。永信和尚犯戒,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共业显现。

注:关于鸠摩罗什寺一节,希望师弟所见,并非当家和尚所为。我对当家和尚的描述,并不友好,原因自然是师弟小树林里描述的那一幕。发这篇文章,十分忐忑,希望不要误伤一个好和尚。

dhyang_wxc 发表评论于
這個圖大概是普賢空行母,選得妙。
dhyang_wxc 发表评论于
好文。

前些天泰國那些和尚,可說沒守住,被魔攻破了。這個永信,按新聞來看,一開始就像個臥底。

「不相信中国古代有哲学的人,分析中国哲学的历史」,大概現在還是這個樣子。這樣人教書,不等於圖財害命嗎?拉丁格言:有多少理解,在於置於多少愛之下。

一邊拿着中國學術往西方哲學的筐裡猛塞,塞不進去,就否認有哲學;一邊又不肯承認中國學術自成一體,否認有國學。連和尚都知道法脈可以方便,自宮萬萬不可。



王有财 发表评论于
玉米是清朝传入中国的,可恨多古装电视剧里,所谓的乡下人不是啃玉米,就是烤地瓜。我这么写,有点想讽刺的意思。
伽子罗衿 发表评论于
很有意思、长知识;赞!似乎西藏佛教有一秘经,直接通过性进行修身,像文中那张相片所示。有一点:“所谓野合,乃是不合规矩的婚姻,而不是一个 72 岁的白发豁牙老头,在玉米地里按倒了一个 18 岁的妙龄少女,给中华民族造就了至圣先师。”孔子那个时代,中国还没有玉米吧?
Firefox01 发表评论于
“1949 年以来,佛教的境遇,是社会诸多变化的一个侧影。当下中国佛教的崩坏,正是社会整体贪嗔痴,是功利主义盛行,是人心里物欲横流的一种反应。永信和尚犯戒,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共业显现。” 深表赞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