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春天了, 这已是1942年的春天, 日本鬼子又一次来到浙东扫荡, 我们又要逃难了; 仍旧是第一步乘船到山盘村, 这是来过的老地方, 还很熟悉, 但是,到这里来的人很多, 于是要求部分人分散到别的村子里去住, 方可避免太拥挤, 父亲和钱首席(检察官)约好, 一起住到距山盘村十里路的一个小村庄(羊印)去; 住在羊印,不断的听到: 日本鬼子已进住义乌县城了-----等消息, 怎么办呢?!大家都愁眉苦脸的;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 父亲正和钱首席等人共同商讨下一步该怎么办的时候, 忽然又传来消息说: 日本鬼子已到了山盘村, 这一下可把大家急坏了, 房东说: “不要紧, 我们可以上天龙山, 那里鬼子是上不去的。”
既然是鬼子上不去, 母亲和钱夫人又怎么能上去呢? 房东说: “我们要观察鬼子的动静, 他们如果向我们这里走来, 我们就赶紧上山, 大家就是轮流地背, 也得把两位太太背到天龙山上,决不会留下一个人”。 有老百姓的这种爱护精神, 这才放下心来, 于是就在村头不断地探望着, 观看鬼子的动静; 火光冒出来了, 而且越冒越大,天空的一方, 全部被染得通红的。有人说:“是山盘村失火了, 这么大的村子, 有三百多户人家,这一下全都要烧光了”。 原来日本鬼子的扫荡,是要寻找县政府的根据地, 而县政府人员得知日寇来临的消息后, 早就跑到另一个山上去了, 这就是义乌县对日本鬼子的游击战。
提心吊胆地过了一阵子, 秋天将要来临, 法院的领导考虑到, 大家分散住在这里也不能办案子, 而且和县政府在一起,还要担心受怕, 还是躲到邻县去安身的好, 只要与高等法院保持联系, 就能度过这一难关的; 因此, 雇了一些挑夫和小轿子等, 就挑的挑、抬的抬、走的走、翻过一个山, 一直走到天黑, 才走到永康县的一个小集镇, 在这个镇上租了一些房子, 每家分住一间, 暂时住了下来; 有一天, 我正在厨房里洗碗, 突然听到父母亲的哭声, 急忙跑了过去, 母亲见到我就说:“你爹爹(淮安人称呼爷爷)死了”, 我随即流下眼泪, 又见桌上堆了一大堆信件, 大部分是二哥写来的, 地址全是写的“义乌县地方法院”, 因为日本鬼子阻挡, 邮局无法通行, 所以把这些信积累起来一次送来了。 我慢慢地一封一封地拆了看, 除了祖父死的消息以外,主要的还有:
日本鬼子已进驻上海租界了、全家人已搬到杨州居住了、三叔全家已从天津来到上海,他已当了伪法官(汉奸), 大哥留在上海与三叔同住、并考进了交通大学等等。 我们三人那时已无法像祖母去世时的那样——穿孝衣,搞一些排场来尽孝等, 而仅能将父母亲的鞋上缝一块白布, 把我的鞋上缝一块蓝布以表孝意。
不久, 说仙居县要法官, 父亲就允许了此事, 随即雇了三辆独轮车, 一辆车装行里, 一辆车是我和母亲各坐在该车的车轮一边, 还有一辆车是父亲坐在一边, 另一边是配了一件行里。咕吱、咕吱地走了两三天, 才到了仙居城, 暂住在一个旅社里; 一切都安排妥当后, 和父亲的同事朱检察官(他是江苏东台县人)同租用一家的住房, 两家各住一间, 是对门,到也很亲热; 朱家也是三口人, 他的儿子(朱青白)和我差不多大, 也是小学毕业后未曾上初中的学生, 于是约定寒假后一起去考仙居中学。 那时, 我是手头空空地, 什么都没有; 临考前拿了父亲胸前挂的一支自来水钢笔, 就去应试了。考完后, 自我感觉是一般化, 不太理想;等到发榜时, 父亲和我、加上朱家父子一起去看榜了, 该榜录取学生的名单是按成绩排列的, 我是第一名, 一眼就看到了, 朱青白的名字在中间, 找了好一会才找到; 当时朱检察官就用风刺的口吻对我讲:“你看你是第一, 是女皇”。 在回家的路上, 朱检察官还不断地批评他的儿子说:“你怎么连个女孩子都不如?---” 当时我听了很生气, 为什么朱青白一定要比我好呢? 我很不服气, 从那以后我就不理睬朱青白, 暗暗地想: 男孩子又怎么样?
在学习面前是人人平等的; 并在以后的学习中, 我总是拼命的用功, 每晚都是用土制的灯具,和用桐油、灯草来点亮的照明灯下,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全部做完, 而且还暗暗地要求自己每门课每次考试都要拿到满意的分数, 一定要做个样子给他们看看。
学校位于仙居城,南门外的南峰山上, 离城约有五里路, 学生除少数农村的住宿生外, 多半是居住在城内的走读生, 这些学生都要在学校吃一顿中饭, 当时是抗战时期, 故学校就按童子军的模式进行管理, 学生的穿着是童子军的统一服装;男同学是黄色服装, 女同学是黄色上装, 黑色裙子, 黑袜子,黑鞋,并带有各校规定的领带; 早上,要举行升国旗仪式, 中午饭是: 在同一个大厅内, 放了很多方桌, 每张桌上放一盆菜, 八个人站立围着一张方桌, 等着大家都把饭都盛好后, 由上童子军课的老师喊口令:“立正、稍息、开动”。 大家才能一言不发的用餐, 餐后各自洗刷自己的碗筷。
仙居中学中有好几位老师, 都是从上海等地流亡过来的大学生, 他们对外地来的学生都视为流亡学生, 因此显得特别亲切; 经常组织座谈会, 要大家畅谈流亡的经过和对日寇的仇恨, 并一起搞一些文娱活动等;那位音乐老师还在全校挑选了数十名学生, 组织了一个歌咏队, 我被选中并安排在女中音组, 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 就叫歌咏队的成员去练习唱歌,唱的全是抗战歌曲,很有风度。 每逢到纪念日时(如5.7 5.9是日本强行定的21条不平等条约, 和6.3鸦片战争纪念日等),学校就带领全体歌咏队员外出宣传、演唱。
在上初二的时候, 童子军还有一次为时一周的“露营”活动, 就是由童子军课和体育课的老师共同带领全班同学到一个小镇附近、又靠近河流的荒野地方, 事先将全班同学编好几个小队, 班上只有八个女同学, 就成立了一个女子小队, 各小队均将行李、帐篷、和各种用具, 分别由每位同学背在背上行军,直到目的地, 然后在老师指定的地方, 搭起帐篷, 垒起炉灶, 从小镇上买来柴米油盐, 各小队每天轮流留二人到小镇上去买菜、 烧饭, 其他同学一律从事军事训练, 晚上, 用大家自己砍来的树枝, 点上火, 在火光下举行篝火晚会, 由各小队拿出自编自演的节目来表演, 这样的野外生活, 到也感到很有趣; 但是, 在快乐之中, 也搞出一些笑话来; 第一个是烧大锅饭, 很多同学是没有经验的, 又是轮流烧饭,每人都有尝试这一动作的机会, 所以, 经常是烧出生饭或焦饭来; 就是这种饭,大家即使是含泪把它吞下去, 也是感到很开心; 另一件忘不了的事是在一次军训中, 要大家练习爬行, 而王金香在地上的乱石上爬行时, 裙子被扯破了, 在那个年代, 女孩子的裙子破了是一件很丑的事, 当时,同学们都大笑起来,还有个别调皮的男同学发出一些怪声来, 当时王是又脑又气地跑到帐篷里大哭; 我和其他几位女同学也是很没趣地走进了帐篷; 奇怪! 这次罢课行动不仅未受到批评, 而童子军课老师返而拿来了针和线, 并说: 以后女童子军就练习救护和包扎吧!
到学期快结束的时候, 传来了中央指示: 要组成“十万青年十万军”, 号召中学生和青年老师参加“青年军”, 当时轰动了一时, 在校报名的人很多, 几乎都上不成课了, 那几个外地来的老师全都报名准备走了, 我也曾动过心; 为了爱国, 为了打日寇, 青年人是应该有这点志气的。 但后来一方面因女兵的名额有限, 另一方面是舍不得亲生的父母亲, 所以没有去; 后来想起来, 幸好没去, 如那时要顺从当时潮流的话, 以后就成了“历史反革命”了。
到了下一年(1945年)的春天, 父亲又要被调到永康去, 这时我已上到初三上学期了,在学期中间转学是有困难的, 想把这学期读完, 故决定父母亲先去永康, 而我一人留在仙居, 由蔡推事的女儿作伴仍住在原处, 生活上由房东照顾, 很快一两个月就过去了, 学期结束后, 从学校要了一张转学证书, 该证书上书明我的年龄是16岁, 我说这个不对呀?(那时习惯都是用虚年龄的), 但那教务主任讲;“按规定是要填实足年龄的,因为这里的数字是你们班长给我的,怕他填的不是实足年龄, 所以给你减了一岁, 上初三是16岁不是很好吗?”这一下我明白了, 年龄相差两岁是班长给我减一岁, 而学校又给我减了一岁, 我当时听从了教务主任的话, 16岁上初三是很好的, 就成为以后的事实,填报的年龄比实际小两岁了。
房东安排了一名六十多岁的老头作挑夫, 路途两天, 挑了我的简单行里,翻山越嶺地送我到永康县方岩镇(父亲上班的地方), 又回到了“家”。 这个暑假肯定是在方岩过了, 正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 又找不到同学玩, 心中感到非常烦闷的时候, 传来了一个大好消息:“日本鬼子无条件投降了”。 这一下把大家都乐得不得了, 母亲特地叫人买来一挂很长的鞭炮, 在门前放了好几分钟, 以表示庆贺, 小镇的街道上也是家家户户地挂灯结彩, 大家都表明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喜悦心情; 以后就该各自安排自己的出路了。
我的一生与家庭(第二部分)(3)
天上人间游一游 (2025-11-07 18:19:58) 评论 (1) 又是春天了, 这已是1942年的春天, 日本鬼子又一次来到浙东扫荡, 我们又要逃难了; 仍旧是第一步乘船到山盘村, 这是来过的老地方, 还很熟悉, 但是,到这里来的人很多, 于是要求部分人分散到别的村子里去住, 方可避免太拥挤, 父亲和钱首席(检察官)约好, 一起住到距山盘村十里路的一个小村庄(羊印)去; 住在羊印,不断的听到: 日本鬼子已进住义乌县城了-----等消息, 怎么办呢?!大家都愁眉苦脸的;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 父亲正和钱首席等人共同商讨下一步该怎么办的时候, 忽然又传来消息说: 日本鬼子已到了山盘村, 这一下可把大家急坏了, 房东说: “不要紧, 我们可以上天龙山, 那里鬼子是上不去的。”
既然是鬼子上不去, 母亲和钱夫人又怎么能上去呢? 房东说: “我们要观察鬼子的动静, 他们如果向我们这里走来, 我们就赶紧上山, 大家就是轮流地背, 也得把两位太太背到天龙山上,决不会留下一个人”。 有老百姓的这种爱护精神, 这才放下心来, 于是就在村头不断地探望着, 观看鬼子的动静; 火光冒出来了, 而且越冒越大,天空的一方, 全部被染得通红的。有人说:“是山盘村失火了, 这么大的村子, 有三百多户人家,这一下全都要烧光了”。 原来日本鬼子的扫荡,是要寻找县政府的根据地, 而县政府人员得知日寇来临的消息后, 早就跑到另一个山上去了, 这就是义乌县对日本鬼子的游击战。
提心吊胆地过了一阵子, 秋天将要来临, 法院的领导考虑到, 大家分散住在这里也不能办案子, 而且和县政府在一起,还要担心受怕, 还是躲到邻县去安身的好, 只要与高等法院保持联系, 就能度过这一难关的; 因此, 雇了一些挑夫和小轿子等, 就挑的挑、抬的抬、走的走、翻过一个山, 一直走到天黑, 才走到永康县的一个小集镇, 在这个镇上租了一些房子, 每家分住一间, 暂时住了下来; 有一天, 我正在厨房里洗碗, 突然听到父母亲的哭声, 急忙跑了过去, 母亲见到我就说:“你爹爹(淮安人称呼爷爷)死了”, 我随即流下眼泪, 又见桌上堆了一大堆信件, 大部分是二哥写来的, 地址全是写的“义乌县地方法院”, 因为日本鬼子阻挡, 邮局无法通行, 所以把这些信积累起来一次送来了。 我慢慢地一封一封地拆了看, 除了祖父死的消息以外,主要的还有:
日本鬼子已进驻上海租界了、全家人已搬到杨州居住了、三叔全家已从天津来到上海,他已当了伪法官(汉奸), 大哥留在上海与三叔同住、并考进了交通大学等等。 我们三人那时已无法像祖母去世时的那样——穿孝衣,搞一些排场来尽孝等, 而仅能将父母亲的鞋上缝一块白布, 把我的鞋上缝一块蓝布以表孝意。
不久, 说仙居县要法官, 父亲就允许了此事, 随即雇了三辆独轮车, 一辆车装行里, 一辆车是我和母亲各坐在该车的车轮一边, 还有一辆车是父亲坐在一边, 另一边是配了一件行里。咕吱、咕吱地走了两三天, 才到了仙居城, 暂住在一个旅社里; 一切都安排妥当后, 和父亲的同事朱检察官(他是江苏东台县人)同租用一家的住房, 两家各住一间, 是对门,到也很亲热; 朱家也是三口人, 他的儿子(朱青白)和我差不多大, 也是小学毕业后未曾上初中的学生, 于是约定寒假后一起去考仙居中学。 那时, 我是手头空空地, 什么都没有; 临考前拿了父亲胸前挂的一支自来水钢笔, 就去应试了。考完后, 自我感觉是一般化, 不太理想;等到发榜时, 父亲和我、加上朱家父子一起去看榜了, 该榜录取学生的名单是按成绩排列的, 我是第一名, 一眼就看到了, 朱青白的名字在中间, 找了好一会才找到; 当时朱检察官就用风刺的口吻对我讲:“你看你是第一, 是女皇”。 在回家的路上, 朱检察官还不断地批评他的儿子说:“你怎么连个女孩子都不如?---” 当时我听了很生气, 为什么朱青白一定要比我好呢? 我很不服气, 从那以后我就不理睬朱青白, 暗暗地想: 男孩子又怎么样?
在学习面前是人人平等的; 并在以后的学习中, 我总是拼命的用功, 每晚都是用土制的灯具,和用桐油、灯草来点亮的照明灯下,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全部做完, 而且还暗暗地要求自己每门课每次考试都要拿到满意的分数, 一定要做个样子给他们看看。
学校位于仙居城,南门外的南峰山上, 离城约有五里路, 学生除少数农村的住宿生外, 多半是居住在城内的走读生, 这些学生都要在学校吃一顿中饭, 当时是抗战时期, 故学校就按童子军的模式进行管理, 学生的穿着是童子军的统一服装;男同学是黄色服装, 女同学是黄色上装, 黑色裙子, 黑袜子,黑鞋,并带有各校规定的领带; 早上,要举行升国旗仪式, 中午饭是: 在同一个大厅内, 放了很多方桌, 每张桌上放一盆菜, 八个人站立围着一张方桌, 等着大家都把饭都盛好后, 由上童子军课的老师喊口令:“立正、稍息、开动”。 大家才能一言不发的用餐, 餐后各自洗刷自己的碗筷。
仙居中学中有好几位老师, 都是从上海等地流亡过来的大学生, 他们对外地来的学生都视为流亡学生, 因此显得特别亲切; 经常组织座谈会, 要大家畅谈流亡的经过和对日寇的仇恨, 并一起搞一些文娱活动等;那位音乐老师还在全校挑选了数十名学生, 组织了一个歌咏队, 我被选中并安排在女中音组, 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 就叫歌咏队的成员去练习唱歌,唱的全是抗战歌曲,很有风度。 每逢到纪念日时(如5.7 5.9是日本强行定的21条不平等条约, 和6.3鸦片战争纪念日等),学校就带领全体歌咏队员外出宣传、演唱。
在上初二的时候, 童子军还有一次为时一周的“露营”活动, 就是由童子军课和体育课的老师共同带领全班同学到一个小镇附近、又靠近河流的荒野地方, 事先将全班同学编好几个小队, 班上只有八个女同学, 就成立了一个女子小队, 各小队均将行李、帐篷、和各种用具, 分别由每位同学背在背上行军,直到目的地, 然后在老师指定的地方, 搭起帐篷, 垒起炉灶, 从小镇上买来柴米油盐, 各小队每天轮流留二人到小镇上去买菜、 烧饭, 其他同学一律从事军事训练, 晚上, 用大家自己砍来的树枝, 点上火, 在火光下举行篝火晚会, 由各小队拿出自编自演的节目来表演, 这样的野外生活, 到也感到很有趣; 但是, 在快乐之中, 也搞出一些笑话来; 第一个是烧大锅饭, 很多同学是没有经验的, 又是轮流烧饭,每人都有尝试这一动作的机会, 所以, 经常是烧出生饭或焦饭来; 就是这种饭,大家即使是含泪把它吞下去, 也是感到很开心; 另一件忘不了的事是在一次军训中, 要大家练习爬行, 而王金香在地上的乱石上爬行时, 裙子被扯破了, 在那个年代, 女孩子的裙子破了是一件很丑的事, 当时,同学们都大笑起来,还有个别调皮的男同学发出一些怪声来, 当时王是又脑又气地跑到帐篷里大哭; 我和其他几位女同学也是很没趣地走进了帐篷; 奇怪! 这次罢课行动不仅未受到批评, 而童子军课老师返而拿来了针和线, 并说: 以后女童子军就练习救护和包扎吧!
到学期快结束的时候, 传来了中央指示: 要组成“十万青年十万军”, 号召中学生和青年老师参加“青年军”, 当时轰动了一时, 在校报名的人很多, 几乎都上不成课了, 那几个外地来的老师全都报名准备走了, 我也曾动过心; 为了爱国, 为了打日寇, 青年人是应该有这点志气的。 但后来一方面因女兵的名额有限, 另一方面是舍不得亲生的父母亲, 所以没有去; 后来想起来, 幸好没去, 如那时要顺从当时潮流的话, 以后就成了“历史反革命”了。
到了下一年(1945年)的春天, 父亲又要被调到永康去, 这时我已上到初三上学期了,在学期中间转学是有困难的, 想把这学期读完, 故决定父母亲先去永康, 而我一人留在仙居, 由蔡推事的女儿作伴仍住在原处, 生活上由房东照顾, 很快一两个月就过去了, 学期结束后, 从学校要了一张转学证书, 该证书上书明我的年龄是16岁, 我说这个不对呀?(那时习惯都是用虚年龄的), 但那教务主任讲;“按规定是要填实足年龄的,因为这里的数字是你们班长给我的,怕他填的不是实足年龄, 所以给你减了一岁, 上初三是16岁不是很好吗?”这一下我明白了, 年龄相差两岁是班长给我减一岁, 而学校又给我减了一岁, 我当时听从了教务主任的话, 16岁上初三是很好的, 就成为以后的事实,填报的年龄比实际小两岁了。
房东安排了一名六十多岁的老头作挑夫, 路途两天, 挑了我的简单行里,翻山越嶺地送我到永康县方岩镇(父亲上班的地方), 又回到了“家”。 这个暑假肯定是在方岩过了, 正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 又找不到同学玩, 心中感到非常烦闷的时候, 传来了一个大好消息:“日本鬼子无条件投降了”。 这一下把大家都乐得不得了, 母亲特地叫人买来一挂很长的鞭炮, 在门前放了好几分钟, 以表示庆贺, 小镇的街道上也是家家户户地挂灯结彩, 大家都表明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喜悦心情; 以后就该各自安排自己的出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