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的听话和蒋介石的无能(1)

光耀雨佳 (2025-11-22 15:20:14) 评论 (5)

一,杜聿明的一生:两个字——听话

黄埔一期出身的杜聿明,其军事生涯始终绕不开两个字:听话。

1942年,中国远征军新38师孙立人部在仁安羌解救七千多名英军,大获全胜。然而由于后方补给线可能被日军切断,盟军决定全军撤往印度。当时担任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最不喜欢的“美国上司”史迪威,下达了全员撤退的命令。

但蒋介石却要求远征军想尽办法回云南;英国人则坚持远征军要放下武器、以难民身份才能入境印度。面对矛盾命令,杜聿明选择了“听话”——听蒋的。

在孙立人的38师负责断后掩护第五军后,杜率部进入臭名昭著的“野人山”。那是当地人都谈之色变的“吃人山”。山中毒蛇、蚂蟥、瘴气、疾病肆虐,非战斗减员极其惨重。国军最精锐的五军一万五千余人,最终走出丛林的只有两千多人。

杜聿明与孙立人关系恶化,也与此次撤退有关。两人因撤退方向争执拍桌子,更因为断后安排埋下心结。杜聿明的打算是:分道扬镳,各自命运自负。结果孙立人113团因断后拖延,一度与日军平行前进,相距数百米之近,险象环生。这段心结,也成为日后东北剿共期间杜对孙“处处穿小鞋”的根源之一。

1948年徐蚌会战进入后期,国军反败为胜已无可能。此时唯一的目标,就是减少损失、保存实力。徐州守不住已成定局,但撤向何方却出现争论:南,还是西?

当时徐州尚有第二、十三、十六三个兵团,共约三十万军力。杜聿明心知肚明:一旦撤出徐州,唯有拼死向南,才有一线生机;若向西去救黄维兵团,则极可能与之一起落入我军包围圈,被一锅端。

然而国民政府高层坚持必须西撤救援。杜聿明虽已看出凶险,却最终仍选择了“服从”。临行前他说:“既然要撤出徐州,就不能恋战。”话里话外,就是劝阻不要派他救黄维。

但他的担忧最终成为现实。撤退途中,蒋介石亲笔来信,命他火速转向双堆集,营救黄维。杜聿明长叹一声:大祸临头。但依旧选择了听命。

对他而言,“听话吃败仗”,大不了挨处分;“不听话吃败仗”,那可就是抗命,脑袋不保。

结果,12月4日,杜部在陈官庄被华东野战军彻底包围。徐蚌会战中,共军以六十万兵力歼灭国军八十万,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杜聿明本人也被俘,自此归顺共产党——并变得比以前更听话。

服从命令当然是军人天职,但到了大兵团级别指挥官,一味服从,就等于墨守成规。粟裕曾评价杜聿明:“有勇有谋,但缺少独立判断能力。”

其实杜聿明并非没有独立判断,相反,他非常清楚形势。他真正缺少的,是不听蒋介石的勇气。他深知:凭蒋的性格,他的官是蒋给的,路也是蒋指的。他的一生,被牢牢束缚在两个字里: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