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美好源于梦想

一切美好源于梦想 名博

回国札记:北京印象

一切美好源于梦想 (2025-11-20 19:20:07) 评论 (0)

上次来北京,已经是十五年前的事了。这次我还是带着几分旧地重游兴奋,对“首都“二字怀着一种近乎敬畏的心情,毕竟北京是一国之都。十五年过去,世界变了,中国变了,我也变了。如今再度踏上北京的土地,有点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既熟悉又陌生。

这次回国,是经香港转机回来的,北京是我停留的第一站,共待了四天。飞机降落在首都机场的那一刻,窗外的阳光正透过云层,打在跑道上,亮得刺眼。出关的手续井然有序,机场的现代化程度比我记忆中的要先进许多。沿着醒目的指示牌走到机场快线的乘车处,我在入口处购买了“Beijing Pass”。去中国前,上网查询得知“Beijing Pass”是专门为外籍来华人士设计的多用途交通文旅卡,可以乘地铁、公交、出租车,还能在景区、公园、商店里刷卡消费。心想这十五年的变化真不是一点点。如今一张小小的卡片,就能解决出行、购票、购物的烦恼。据说,它还能在全国三百多个城市使用,北京三十多个知名景点也能直接刷卡入园,方便得令人惊讶。

坐上机场快线驶入市区的那一刻,窗外的景色渐渐从开阔的郊外变成密集的高楼。北京已是晚秋,街头巷尾有不少银杏树,树叶随风摇曳,洒满一地,心里一阵感叹:这座城市的节奏,从未慢过。

我的酒店定在王府井,离地铁 8 号线的入口不远。下地铁后拖着行李走进酒店大堂,服务员笑容可掬地告诉我:“女士,因为您在我们酒店住四天,您今天很幸运,我们帮您免费升级到套房。”推开房门的一刹那,我有些惊喜——套房足有一千多尺,宽敞得不像是闹市中心的酒店。客厅、书房、卧室、衣帽间,还有两套卫浴设施,一应俱全。窗外能看到大街的霓虹,夜色下人流如织,城市的呼吸就在窗外。入住后见天色仍早,又坐地铁前往景山公园及故宫附近游览,本想趁天黑前去景山公园及铜锣鼓巷走走逛逛,但游人实在太多,人山人海,想前进一步都困难,去逛逛的兴趣全然消失,于是在附近找了一家小餐馆,点了碗陕西粉条及肉夹膜,然后返回酒店休息。

第二天,天气不佳,下雨。早上去了中国美术馆,免费入场,但需要预约时间,展厅宽敞明亮,陈列着中国近现代艺术家的作品。原以为作为中国国家级美术馆,应该有不少展品,除了近百幅国画、只看到几幅中国著名画家如吴冠中、张大千、徐悲鸿的画作,让我觉得中国画家的后人似乎不原意与大家分享先人的作品,让世人欣赏,而是更趋向于私人收藏。不像西方人,更愿意捐出私人收藏品,让世人看到及欣赏。

这次访问北京,我特地预订了全球第一家米其林三星的素食餐厅——京兆尹。这家餐厅藏在雍和宫对面的一条老胡同里,“京兆尹”原本是古代京城最高长官的官职名,所以乍一听还真有点像“北京市长”。餐厅取这个名字,是想表达“掌味京城”的寓意。创始人来自台湾,最早在台北开了第一家店,以京味点心闻名,后来将品牌带到了北京。只是如今,台北的那家老店已不复存在,颇令人惋惜!

我约的时间是下午两点,餐厅位于胡同深处,环境幽静,推门而入便是幽香扑鼻。菜式精致得像艺术品:前菜、滋养羹汤、热菜、主食、甜点……每一道菜都兼顾色香味形。那是一种“轻盈的奢华”,让人舌尖和心情都变得柔软。京兆尹或许是全世界第一个拿下米其林三星的素食餐厅,但它的魅力远不止“星级”。它在意的不只是味道,而是一种生活的姿态——安静、细腻、尊重自然。那种慢下来的节奏,像是城市里久违的奢侈。

第三天,我去了颐和园、香山、及圆明园。颐和园的昆明湖在阳光下波光粼粼,长廊依旧,苏堤柳绿,十七孔桥横跨湖面,桥洞间闪着金光。只是游人太多,拍张没有“人头”的照片几乎不可能。

圆明园则多了几分沧桑。断壁残垣依然伫立,秋风吹过,野草摇曳。走在遗址间,我心中有些沉重。历史的伤口虽已结痂,却仍在提醒着人们曾经的辉煌与破碎。

去北京那时,正是深秋,对香山的红叶早有所闻,原以为满山的枫叶层层叠叠,从浅黄到深红,像燃烧的火焰。然而并非如此,只是偶尔看到一两株红枫及数棵银杏,山路上游客众多,挤得人几乎迈不开步。几棵好看的枫树和银杏树下,都挤满人了拍照及拍视频的人群,总体来看,香山有些过渡吹捧,实地秋色完全不能与北美的秋色相比。

夜幕降临,我在国家大剧院欣赏了一场音乐会。这是由指挥家钱骏平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北京爱乐合唱团,携手歌唱家吴碧霞、黄训国,以200余人的超大编制带来的国家大剧院委约之作、交响合唱版《炎黄风情》的世界首演,由著名作曲家鲍元恺创作,24首采撷自民间的歌曲谱入交响乐及合唱的语汇。从爽朗明快的《太阳出来喜洋洋》,到从容轻灵的《小河淌水》,从童趣烂漫的《丢丢铜》,到流畅热烈的《对花》,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里,音符如斑斓多彩的画笔,纵情挥洒着神州大地的人文情思……三十余年过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探索仍未止步。19段作品,每首的音乐风格、创作技法、作品编制各不相同,声乐部分覆盖独唱、混声合唱、无伴奏合唱、童声合唱等形式;乐队部分既有类似爵士乐的5人配置,也有全编制交响乐团配合完整的锣鼓打击乐团;吴碧霞、黄训国的演唱同样精彩,特别是在《小河淌水》《看秧歌》等选段中,吴碧霞如入云端的美妙高音与混声合唱形成鲜明流畅的对话,每每博得热烈喝彩。19首正曲结束后,音乐家们两次返场加演,一首《茉莉花》从河北唱到江苏,歌词相似,风格迥异,层层递进的管弦乐更是铺垫出由乡土到殿堂的辉煌上扬。最后一曲《孳孳》唱响“孳孳不已,生生不息”的宏愿,掷地有声的余韵中,鲍元恺登上舞台向观众致意,中国作曲家笔耕不辍、用几十载时光丰盈“炎黄风情”的赤子之心,被经久不息的掌声紧紧包围。

银色穹顶下,音乐从四面流淌而出,仿佛连空气都在震动。那一刻,我才真切感受到北京这座城市的多面:既古老又现代,既喧嚣又深沉,北京市民有福气,文化生活与历史一样丰富多彩。

第四天早上,我去了天坛公园。那一片古老的建筑群依旧庄严而静谧,红墙碧瓦,松柏苍翠。站在祈年殿前,看着那一圈圈青色琉璃瓦闪着光,我忽然有种穿越的错觉。只是,如今的天坛已不复往日的空旷。每一步几乎都得在人群中挪动。游客举着自拍杆拍照、导游高举小旗在前带队,热闹得有些喧嚣。

进入公园前需要提前预约,我才知道北京现在几乎所有景点都要线上预约。如果没有中国手机号,确实不太方便。

下午去前门及前门大栅栏打卡,游览,让我惊诧的是进入前门地段也要出示身份证件。晚上坐地铁去国贸逛街及吃晚饭。国贸大厦内名牌商品、餐厅林立,但游人不多。或许是如今网上购物越来越盛行,实体店都有些没落了。

四天在北京的游览总体感觉良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越来越好,数条地铁线路覆盖整个北京城,搭乘方便。可以感受的到,与十五年前比,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当然,北京的现实也并非全是诗意。每到一处景点,都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地铁更是“永远满员”的状态,不论是上下班高峰,还是午后时段,车厢里总是挤得水泄不通。门一开,乘客蜂拥而入,往往还没等下车的人出来,上车的人就已经挤进去了。

天安门附近的管制尤为严格。许多道路设有栏杆,行人只能绕行。进入天安门广场也要提前预约并接受安检。周围一里多的区域都禁止靠近。虽然安全感十足,但游览体验确实被削弱了。

尽管如此,我依旧被这座城市深深吸引。北京的节奏是快的,但它的底色却是厚重的。无论是地铁里的人潮,还是胡同里慢悠悠的电动车,无论是高楼间的霓虹,还是老城墙上的青苔,都是这座城市的呼吸。

夜深时回到酒店,泡上一壶茶,透过窗户望向远处灯火通明的街道,车流像一条闪光的河。我忽然觉得,北京就像一个巨大的生命体,它在呼吸、在奔跑,也在回望。

十五年前的北京,带给我的是震撼;十五年后的北京,带给我的是复杂的感慨。它更便利、更现代、更开放,也更拥挤、更忙碌、更现实。无论如何,北京始终是那个值得一来再来的城市--在那里,你能同时触摸到中国的过去与未来的脉动。

北京天坛





北京前门





北京国家大剧院





颐和园





圆明园





北京王府井半岛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