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最长的一天,很多人都会想起那部著名的好莱坞电影,描写二战后期盟军登陆诺曼底,因为汇聚了好些历史事件名场面,所以称之为最长的一天。而本文想说的,是流浪者降落美国的那一天,虽然没有那么惊心动魄,但于本人来说,绝对也是刻骨铭心,加上时差的关系,自己从起床到再次躺平,整整经历了30个小时,所以说成最长的一天,理由也是更加充分。
流浪者出国其实出于偶然,具体是1999年的元旦,那时候出国热已经开始降温,但总算还是听到了不少恭喜之类的言论。同时因为事出突然,没有时间了解准备下来的生活安排,所以心情固然有好奇的跃跃欲试,等多的还是前途未卜的忐忑不安。
那时候加一起也没坐过几次飞机,加上时间紧迫,凡事都是一头雾水。其实那时候的国际航班可以携带两个32公斤的行李,但事先不知道怎么打听的,得知只能带一个20公斤的行李,所以领导临时决定不要紧的东西,随后海运过去,好在当时是冬天,身上可以多穿几件。行李中只是书籍和换洗衣物,加上不少的软件光盘—-当年国内电脑正热,心想到了美国一定要马上攒一台电脑,所以还特意在国内买好了硬盘和内存。后话是真正到了美国,等有机会有闲心给自己配电脑,已经是半年之后。信不信由你,后来到了美国和其他同学聊起来才知道,当年留学生的行李标配中,甚至都应该包含一口锅,还要加上毛毯或者被褥!
回到标题,当年出境是在北京,提前一天,全家人加上岳父岳母还一起吃烤鸭逛街,也是没心没肺地高兴了一天,第二天到了机场进入安检之后,浑浑噩噩地随着人群涌动,被地勤人员吆五喝六地指挥,这才感觉到了不舒服。好不容易上了飞机,更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挤到最后一排自己的座位,马上又发现随身带的小包裹无处安置,只好在狭窄的座位上打开包裹取出要看的书,再鼓起勇气挤到前面找到有空位的行李箱,安放之后再挤回到座位,因为穿的太多,已经出了一身汗,勉强坐下来,不舒服的同时已经有点精疲力尽。还没等飞机起飞,已经尝到了几乎人生首次的孤独感。
刚才说到取出一本书,并不是流浪者假装好习惯或者有学问,那是一本托福书。本来去美国的人,都应该早就有了托福和GRE的高分,但于流浪者来说,却是另外一个有不确定性的门槛。前面说出国事出突然,因为那时候年轻不懂事,所谓把精力都花在了生活和工作上,没有任何出国的准备。后来因为发表文章与这次投奔的美国教授联系上,后者位高权重加上不耐烦,直接决定录取并在春季入学,免除GRE成绩,托福就在开学当天考。可怜流浪者在拿到签证之后,每天的空闲都被用来备考,而在去美国的飞机上复习托福,肯定先例也不会有多少。
想想当时也多亏了有这件事情占据头脑,所以也没有时间想东想西自寻烦恼。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航班上中文好像还是主流,至少也是和英语平分秋色,所以前面说的孤独,与之后的感觉相比,还只是初级的预热。下来也就有些麻木了,好像也无奈并且接受了环境。飞机上的服务不必重复大家心知肚明,好在肚子早就空了,所以送来的饮品食物不分好歹,全部快速吞下。因为座位拥挤加上心里有事,全程13个小时,竟然没有合眼入睡。
其实没有入睡的原因,除了心事之外,恐怕当时没有察觉的食不果腹也是原因之一,出国之前不说养尊处优,起码也是啤酒管够。当时单位分配的住房和岳父岳母家离的很近,就是走路的距离,在女儿出生前后,两边跑的频率高的难以形容,所以不用说也会想到身体是何等的营养过剩。
回到飞机上的场景,当时坐立不安不能入睡,心里既盼着早点着陆,也隐隐希望多耗点时间不愿面对下来的陌生局面。随着机舱灯光大亮,空姐收走最后的饭盒,回来开始分发I-94表格,又一次提醒流浪者,已经身在美国。
在此之前,去美国都是个概念或者说是准备阶段,有点只要能去美国的话,其余都是小事,加上托福的压力,从来也没有去考虑任何具体问题或者难题。I-94似懂非懂听说过,好在是中英文对照,所以也是一挥而就。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当时空姐分发表格时,几乎都是凭着判断直觉,到了流浪者这里才问了一句,先生是绿卡还是签证?
当时是飞到了底特律下飞机入关,奇怪的是先入关后取行李。反正还是随着人群,耳边还是不绝中文的声音,直到过了边检,终于进入了英语世界,全身心也不由得更加紧张,主要是留神努力听懂老外的声音!
记得当时边检的官员始终低着头,说话声音很小几乎听不见,显然也没有问题要问,就这样算是来到了美利坚。因为不记得边防官说和什么话,所以印象中和美国人的第一次交流是几分钟之后和一位警察。记得当时行李拿到后,马上就要重新托运到下一站,在X光机的前面,流浪者突然想起打开行李,匆忙拿出临行买的柯达胶卷,也许动作有些引人注目,所以抬起头来就看到了一位老警察理解的眼神,随后就跟我解释说,It will be OK等等。
这里插一句,当时带来了一部不错的袖珍相机,潘泰克斯928,不知道有没有朋友用过?那可是为数不多的可以重复曝光的袖珍相机。只可惜在国内频繁和单反搭配使用的相机,等到了美国,一共也没有照几张相片。
回到当时的机场,找到了下一班飞机的等候区域,周围已经没有华人,真正是人生地不熟,英语还没有考托福。反复确认了等待的地点没错之后,再想假装看书,才发现已经是又饿又渴。背包中的保温杯里面,还有北京酒店中泡好的茶水(当时的安检居然放行),拿出来喝几口,温度竟然还微微烫口,茶水入肚说不出的好喝,同时百感交集,不知道如何形容。
说来这个保温杯是岳父开会获得的赠品,奇在保温效果极好。虽然现在不在意饮品的温度了,但一直还保留在流浪者的桌子上。除了这个保温杯,流浪者一直留在身边的,更有母亲临行前给的十字架,另外还有一只装腔作势的钱包,后者到美国之后就几乎没有用过。现在身上带的,是左上角的那个体积小到了极致的小皮夹。
当时在国内,洋快餐非常的流行,特别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好吃的最要吃的,一定是麦当劳肯特基,就算是流浪者,也觉得好吃。另外随餐赠还会送的玩具,而且是一整套玩具的一部分,所以每次周末孩子都会记得催大人上街。
好不容易登机之后,广播又传来消息,这次是说当时的总统专机正在布法罗机场随时起飞,所以必须耐心。此时透过舷窗看到外面也是风雪交加,每个一段时间就会有工程车过来清理机翼上的结冰。机舱内早已充满了不耐烦的情绪,每次提到克林顿的时候,邻座就会传来一声低沉但清楚的法克。
克林顿的大名,在中国的时候就已经是如雷贯耳,倒不是因为他年轻有为,而是和莱文斯基的故事有趣香艳广为流传。虽然当时就有人说中国又新闻管制,但就这件事情来说,绝对做到了和全世界同步更新。
好不容易起飞了,舷窗外早已是漆黑一片,那时的流浪者心里已经安静了许多,没有办法的事情也不去猜测更是干脆不想,坦然以对听天由命。这次的飞机当然很小,但所谓的空姐却已经到了奶奶级别的年龄段,因为航班晚点所以一切服务从简,每人一杯水一小袋花生米(大概有十几粒),就算是完事。
飞机着陆的时候,流浪者也再不能回避心里的耽心,那就是接机的人还在不在,甚至干脆有没有接机的人都不能确定。当时已经不能不想,万一没人接机的话,打出租车去学校应该是最坏的情况。
本来那时到美国留学的常规途径是,应该早早联系到同一个教授组内的师兄,后者会承担起包括找房接机之类的所有需求,甚至之前和教授的联系,大多也是师兄的牵线搭桥。新人当然会感激不尽,然后同样对待后面的师弟师妹。说到流浪者自己,根本就不知道应该走这层关系,加上当初直接联系的教授,接机之类的要求,根本说不出口也压根没动过请教授帮忙的念头。至于组里的师兄直到见了面。才认识彼此。简短截说,关于住处,临行前只是匆忙在学校寄来的宣传单中,找到了一处所谓的招待所(Guest Quarter),每天二十美元,其他情况一概不知道。至于接机,当初想得更是简单,觉得美国那么先进,机场上的出租车应该比中国的还多,所以多准备点现金,应该不是问题。不过为了保险起见,临走的时候,还是从学校寄来的材料中,找到了中国学生会的邮箱,发了封邮件才动身。
回到当时的场景,飞机落地后,因为有些亢奋所以还是不困,但思想显然开始迟钝,只是机械地领取行李随着人群走到大厅。因为是小机场又是寒冬深夜,所以超级冷清,所有人都找到了自己方向四散前行。也是天可怜见,一位华人帅哥径直走到面前招呼,确认后马上惊叹流浪者太潇洒太潇洒—-因为所有的留学生都是两个32公斤大行李,而流浪者只是一个中号的20公斤行李,加上个随身背包!当时心里还有些得意,当然几个小时之后就成了苦笑。
走出机场的时候天色已经全黑,但还是马上感觉到了机场规模之小,大大出乎意料。更令人吃惊加上后怕的是,候机厅外面完全没有出租车的队伍,其实是一辆也没有!如果不是帅哥在此耐心等候的话,说不定流浪者在美国的第一晚,就要睡机场的板凳!致谢至于又询问帅哥详细经过,答案又是让流浪者大呼侥幸。其实临行前发出的email,其实是发给了台湾学生会,相比之下大陆学生会的规模要小许多,而学校恐怕也本不知道我等如雷贯耳的一个中国的政策。幸好台湾学生会认真负责,将邮件转给了大陆学生会,最后转到帅哥手里,帅哥和流浪者根本不在同一个系,后来也没有太多联系,但这份雪中送炭的恩惠,却是永远记在了心里!
机场离学校大概只有不到半小时的车程,下了高速后才算是看到未来几年都要生活于其中的美国。简单来说就是夜色黑沉,街灯朦胧,十字路口处的交通灯都是悬挂在空中,摇摇晃晃寒夜中甚至感觉凄凉。街道两旁的房屋都是所谓的平房,偶尔才能看到两层的楼房。显然刚刚下过了厚厚的大雪,马路两边都是被铲雪车堆起来的战壕一般的壁垒,行人一个都没有看见。过了几天才知道,人行道早就被积雪覆盖,而且会长时间没人尝试清理打扫。
回头来看,如果是将出国比作爬山的话,于流浪者来说,拿到签证已经攀上了顶峰,从那时开始,心情就是一路跌落,现在看到路边的残破,如果说刚到美国就后悔有些说不过去,但已经没有了一丝一毫的喜悦。惭愧地说,在国内还曾幻想学校至少会有一个新生接待处,虽然不期望像国内高校那样载歌载舞,但起码备点茶水瓜子花生,现在来看,不异于天方夜谭。以前国内公认男人要成长,一是下乡,二是参军,后来流浪者加上三是出国,现在起码出国第一天已经清理了脑海中幼稚的异想天开一厢情愿。
下了主干道后车窗外出现了几栋高楼,几个转弯后,停在在今天的终点目标,大楼前面的停车场还停了几辆被大学厚厚埋藏的汽车,其余的部分被铲雪车清理的支离破碎。大楼前面空无一人,也没有任何活动的车。帅哥把车直接停在大门口,隔着玻璃大门,看到里面的大厅空无一人,把每扇门都试了一遍,都是牢牢锁定。好在帅哥随即找到了门口的对讲机,几句简单的对话之后,马上安慰流浪者说,等会儿就有人来开门。此时流浪者也没有了所有的幻想,只是希望能吃顿饭睡一觉,其他都已经抛在了脑后。
在国内的时候,对美国的印象非常正面,主要是繁荣加上先进,虽然有一厢情愿的成分,但也来源于主流宣传。但是从下飞机到学校的路上,美国的形象在脑海里简直是难以置信地冲击认知的极限。当时心里其实还在希望学校的情况不至于太差,至少应该和国内的大学相仿。流浪者在南方上大学,早已习惯了学校附近的络绎人群,附近餐饮商家的灯火通明。即便是刮风下雨,也绝对有把握随时吃到热气腾腾的馄饨热汤面。
还没等头脑里的思绪理清,门厅已经有了动静,开门的小伙看不出来是哪国人,印象最深的是T恤短裤,好像与身着厚厚皮夹克的流浪者来自两个世界,也根本不像个工作人员。好在承认有预定房间这么回事。此时流浪者总算喘了一口气,马上回头感谢接机帅哥,打开行李准备拿出几张临行前买的生肖卡片表示感谢,但帅哥决意不收快速离去。流浪者只能随着管理员去七楼的房间。管理员其实就是勤工俭学的学生,好像除了告知房间内不许抽烟不许烹饪不许洗衣服之外,没有其他的叮嘱。关于吃饭的问题,答案是楼内没有食品供应,附近的麦当劳临时停业,另外说了几家听不明白的商店或者饭店,递过门卡之后便匆匆而去。
关上门的瞬间流浪者的第一感觉就是筋疲力尽,坐在床上好一阵脑子里面一片空白。幸运的是因为机票难买而早来了几天,所以明天除了复习托福,还算空闲,而头痛的找房子见老板都可以明天再盘算,虽然一切还是茫然,但眼前倒是可以无奈睡到明天。
只不过饥饿的感觉再次提醒流浪者已经是将近十个小时没有吃饭,想起管理员的话,走到窗前,楼下外面的世界漆黑中还算有几处光亮,也许会有食品,但没法判断距离,走路能不能过去也是未知。异国他乡的深夜,盘算下来真的不应该勉强出去历险,肚子再饿,也只能等到明天!
突然想起飞机上分发的几粒花生米还没有吃,居然还保留在皮夹克的口袋里,保温杯里的茶水还剩下一些,一边吃喝一边百感交集!
环顾房间,也许是因为30小时没有入睡而脑子发昏,感觉陌生中有非常的不真实,看到精心准备的行李箱才能认证眼前的境况,心里只是在想,在什么情况下?准备行李箱的时候才能考虑少带一部词典,而未卜先知地塞上一袋哪怕是最难吃的白面包片!
再看到临走时候买的一本美国地图册,买的时候没有细想,但现在看到其中游山玩水的内容,可是对现在境遇和心绪的莫大嘲讽!
前面文中说心情是一路跌落,但后来的经历证明当时远远还没到谷底。只不过这种经历怕是只有流浪者自己才会感兴趣,盼望朋友们不吝评论,也让流浪者知道应不应该继续。
独闯美利坚,最漫长的那一天
流浪枪手 (2025-10-22 15:57:56) 评论 (4)说到最长的一天,很多人都会想起那部著名的好莱坞电影,描写二战后期盟军登陆诺曼底,因为汇聚了好些历史事件名场面,所以称之为最长的一天。而本文想说的,是流浪者降落美国的那一天,虽然没有那么惊心动魄,但于本人来说,绝对也是刻骨铭心,加上时差的关系,自己从起床到再次躺平,整整经历了30个小时,所以说成最长的一天,理由也是更加充分。
流浪者出国其实出于偶然,具体是1999年的元旦,那时候出国热已经开始降温,但总算还是听到了不少恭喜之类的言论。同时因为事出突然,没有时间了解准备下来的生活安排,所以心情固然有好奇的跃跃欲试,等多的还是前途未卜的忐忑不安。
那时候加一起也没坐过几次飞机,加上时间紧迫,凡事都是一头雾水。其实那时候的国际航班可以携带两个32公斤的行李,但事先不知道怎么打听的,得知只能带一个20公斤的行李,所以领导临时决定不要紧的东西,随后海运过去,好在当时是冬天,身上可以多穿几件。行李中只是书籍和换洗衣物,加上不少的软件光盘—-当年国内电脑正热,心想到了美国一定要马上攒一台电脑,所以还特意在国内买好了硬盘和内存。后话是真正到了美国,等有机会有闲心给自己配电脑,已经是半年之后。信不信由你,后来到了美国和其他同学聊起来才知道,当年留学生的行李标配中,甚至都应该包含一口锅,还要加上毛毯或者被褥!
回到标题,当年出境是在北京,提前一天,全家人加上岳父岳母还一起吃烤鸭逛街,也是没心没肺地高兴了一天,第二天到了机场进入安检之后,浑浑噩噩地随着人群涌动,被地勤人员吆五喝六地指挥,这才感觉到了不舒服。好不容易上了飞机,更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挤到最后一排自己的座位,马上又发现随身带的小包裹无处安置,只好在狭窄的座位上打开包裹取出要看的书,再鼓起勇气挤到前面找到有空位的行李箱,安放之后再挤回到座位,因为穿的太多,已经出了一身汗,勉强坐下来,不舒服的同时已经有点精疲力尽。还没等飞机起飞,已经尝到了几乎人生首次的孤独感。
刚才说到取出一本书,并不是流浪者假装好习惯或者有学问,那是一本托福书。本来去美国的人,都应该早就有了托福和GRE的高分,但于流浪者来说,却是另外一个有不确定性的门槛。前面说出国事出突然,因为那时候年轻不懂事,所谓把精力都花在了生活和工作上,没有任何出国的准备。后来因为发表文章与这次投奔的美国教授联系上,后者位高权重加上不耐烦,直接决定录取并在春季入学,免除GRE成绩,托福就在开学当天考。可怜流浪者在拿到签证之后,每天的空闲都被用来备考,而在去美国的飞机上复习托福,肯定先例也不会有多少。
想想当时也多亏了有这件事情占据头脑,所以也没有时间想东想西自寻烦恼。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航班上中文好像还是主流,至少也是和英语平分秋色,所以前面说的孤独,与之后的感觉相比,还只是初级的预热。下来也就有些麻木了,好像也无奈并且接受了环境。飞机上的服务不必重复大家心知肚明,好在肚子早就空了,所以送来的饮品食物不分好歹,全部快速吞下。因为座位拥挤加上心里有事,全程13个小时,竟然没有合眼入睡。
其实没有入睡的原因,除了心事之外,恐怕当时没有察觉的食不果腹也是原因之一,出国之前不说养尊处优,起码也是啤酒管够。当时单位分配的住房和岳父岳母家离的很近,就是走路的距离,在女儿出生前后,两边跑的频率高的难以形容,所以不用说也会想到身体是何等的营养过剩。
回到飞机上的场景,当时坐立不安不能入睡,心里既盼着早点着陆,也隐隐希望多耗点时间不愿面对下来的陌生局面。随着机舱灯光大亮,空姐收走最后的饭盒,回来开始分发I-94表格,又一次提醒流浪者,已经身在美国。
在此之前,去美国都是个概念或者说是准备阶段,有点只要能去美国的话,其余都是小事,加上托福的压力,从来也没有去考虑任何具体问题或者难题。I-94似懂非懂听说过,好在是中英文对照,所以也是一挥而就。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当时空姐分发表格时,几乎都是凭着判断直觉,到了流浪者这里才问了一句,先生是绿卡还是签证?
当时是飞到了底特律下飞机入关,奇怪的是先入关后取行李。反正还是随着人群,耳边还是不绝中文的声音,直到过了边检,终于进入了英语世界,全身心也不由得更加紧张,主要是留神努力听懂老外的声音!
记得当时边检的官员始终低着头,说话声音很小几乎听不见,显然也没有问题要问,就这样算是来到了美利坚。因为不记得边防官说和什么话,所以印象中和美国人的第一次交流是几分钟之后和一位警察。记得当时行李拿到后,马上就要重新托运到下一站,在X光机的前面,流浪者突然想起打开行李,匆忙拿出临行买的柯达胶卷,也许动作有些引人注目,所以抬起头来就看到了一位老警察理解的眼神,随后就跟我解释说,It will be OK等等。
这里插一句,当时带来了一部不错的袖珍相机,潘泰克斯928,不知道有没有朋友用过?那可是为数不多的可以重复曝光的袖珍相机。只可惜在国内频繁和单反搭配使用的相机,等到了美国,一共也没有照几张相片。
回到当时的机场,找到了下一班飞机的等候区域,周围已经没有华人,真正是人生地不熟,英语还没有考托福。反复确认了等待的地点没错之后,再想假装看书,才发现已经是又饿又渴。背包中的保温杯里面,还有北京酒店中泡好的茶水(当时的安检居然放行),拿出来喝几口,温度竟然还微微烫口,茶水入肚说不出的好喝,同时百感交集,不知道如何形容。
说来这个保温杯是岳父开会获得的赠品,奇在保温效果极好。虽然现在不在意饮品的温度了,但一直还保留在流浪者的桌子上。除了这个保温杯,流浪者一直留在身边的,更有母亲临行前给的十字架,另外还有一只装腔作势的钱包,后者到美国之后就几乎没有用过。现在身上带的,是左上角的那个体积小到了极致的小皮夹。
当时在国内,洋快餐非常的流行,特别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好吃的最要吃的,一定是麦当劳肯特基,就算是流浪者,也觉得好吃。另外随餐赠还会送的玩具,而且是一整套玩具的一部分,所以每次周末孩子都会记得催大人上街。
好不容易登机之后,广播又传来消息,这次是说当时的总统专机正在布法罗机场随时起飞,所以必须耐心。此时透过舷窗看到外面也是风雪交加,每个一段时间就会有工程车过来清理机翼上的结冰。机舱内早已充满了不耐烦的情绪,每次提到克林顿的时候,邻座就会传来一声低沉但清楚的法克。
克林顿的大名,在中国的时候就已经是如雷贯耳,倒不是因为他年轻有为,而是和莱文斯基的故事有趣香艳广为流传。虽然当时就有人说中国又新闻管制,但就这件事情来说,绝对做到了和全世界同步更新。
好不容易起飞了,舷窗外早已是漆黑一片,那时的流浪者心里已经安静了许多,没有办法的事情也不去猜测更是干脆不想,坦然以对听天由命。这次的飞机当然很小,但所谓的空姐却已经到了奶奶级别的年龄段,因为航班晚点所以一切服务从简,每人一杯水一小袋花生米(大概有十几粒),就算是完事。
飞机着陆的时候,流浪者也再不能回避心里的耽心,那就是接机的人还在不在,甚至干脆有没有接机的人都不能确定。当时已经不能不想,万一没人接机的话,打出租车去学校应该是最坏的情况。
本来那时到美国留学的常规途径是,应该早早联系到同一个教授组内的师兄,后者会承担起包括找房接机之类的所有需求,甚至之前和教授的联系,大多也是师兄的牵线搭桥。新人当然会感激不尽,然后同样对待后面的师弟师妹。说到流浪者自己,根本就不知道应该走这层关系,加上当初直接联系的教授,接机之类的要求,根本说不出口也压根没动过请教授帮忙的念头。至于组里的师兄直到见了面。才认识彼此。简短截说,关于住处,临行前只是匆忙在学校寄来的宣传单中,找到了一处所谓的招待所(Guest Quarter),每天二十美元,其他情况一概不知道。至于接机,当初想得更是简单,觉得美国那么先进,机场上的出租车应该比中国的还多,所以多准备点现金,应该不是问题。不过为了保险起见,临走的时候,还是从学校寄来的材料中,找到了中国学生会的邮箱,发了封邮件才动身。
回到当时的场景,飞机落地后,因为有些亢奋所以还是不困,但思想显然开始迟钝,只是机械地领取行李随着人群走到大厅。因为是小机场又是寒冬深夜,所以超级冷清,所有人都找到了自己方向四散前行。也是天可怜见,一位华人帅哥径直走到面前招呼,确认后马上惊叹流浪者太潇洒太潇洒—-因为所有的留学生都是两个32公斤大行李,而流浪者只是一个中号的20公斤行李,加上个随身背包!当时心里还有些得意,当然几个小时之后就成了苦笑。
走出机场的时候天色已经全黑,但还是马上感觉到了机场规模之小,大大出乎意料。更令人吃惊加上后怕的是,候机厅外面完全没有出租车的队伍,其实是一辆也没有!如果不是帅哥在此耐心等候的话,说不定流浪者在美国的第一晚,就要睡机场的板凳!致谢至于又询问帅哥详细经过,答案又是让流浪者大呼侥幸。其实临行前发出的email,其实是发给了台湾学生会,相比之下大陆学生会的规模要小许多,而学校恐怕也本不知道我等如雷贯耳的一个中国的政策。幸好台湾学生会认真负责,将邮件转给了大陆学生会,最后转到帅哥手里,帅哥和流浪者根本不在同一个系,后来也没有太多联系,但这份雪中送炭的恩惠,却是永远记在了心里!
机场离学校大概只有不到半小时的车程,下了高速后才算是看到未来几年都要生活于其中的美国。简单来说就是夜色黑沉,街灯朦胧,十字路口处的交通灯都是悬挂在空中,摇摇晃晃寒夜中甚至感觉凄凉。街道两旁的房屋都是所谓的平房,偶尔才能看到两层的楼房。显然刚刚下过了厚厚的大雪,马路两边都是被铲雪车堆起来的战壕一般的壁垒,行人一个都没有看见。过了几天才知道,人行道早就被积雪覆盖,而且会长时间没人尝试清理打扫。
回头来看,如果是将出国比作爬山的话,于流浪者来说,拿到签证已经攀上了顶峰,从那时开始,心情就是一路跌落,现在看到路边的残破,如果说刚到美国就后悔有些说不过去,但已经没有了一丝一毫的喜悦。惭愧地说,在国内还曾幻想学校至少会有一个新生接待处,虽然不期望像国内高校那样载歌载舞,但起码备点茶水瓜子花生,现在来看,不异于天方夜谭。以前国内公认男人要成长,一是下乡,二是参军,后来流浪者加上三是出国,现在起码出国第一天已经清理了脑海中幼稚的异想天开一厢情愿。
下了主干道后车窗外出现了几栋高楼,几个转弯后,停在在今天的终点目标,大楼前面的停车场还停了几辆被大学厚厚埋藏的汽车,其余的部分被铲雪车清理的支离破碎。大楼前面空无一人,也没有任何活动的车。帅哥把车直接停在大门口,隔着玻璃大门,看到里面的大厅空无一人,把每扇门都试了一遍,都是牢牢锁定。好在帅哥随即找到了门口的对讲机,几句简单的对话之后,马上安慰流浪者说,等会儿就有人来开门。此时流浪者也没有了所有的幻想,只是希望能吃顿饭睡一觉,其他都已经抛在了脑后。
在国内的时候,对美国的印象非常正面,主要是繁荣加上先进,虽然有一厢情愿的成分,但也来源于主流宣传。但是从下飞机到学校的路上,美国的形象在脑海里简直是难以置信地冲击认知的极限。当时心里其实还在希望学校的情况不至于太差,至少应该和国内的大学相仿。流浪者在南方上大学,早已习惯了学校附近的络绎人群,附近餐饮商家的灯火通明。即便是刮风下雨,也绝对有把握随时吃到热气腾腾的馄饨热汤面。
还没等头脑里的思绪理清,门厅已经有了动静,开门的小伙看不出来是哪国人,印象最深的是T恤短裤,好像与身着厚厚皮夹克的流浪者来自两个世界,也根本不像个工作人员。好在承认有预定房间这么回事。此时流浪者总算喘了一口气,马上回头感谢接机帅哥,打开行李准备拿出几张临行前买的生肖卡片表示感谢,但帅哥决意不收快速离去。流浪者只能随着管理员去七楼的房间。管理员其实就是勤工俭学的学生,好像除了告知房间内不许抽烟不许烹饪不许洗衣服之外,没有其他的叮嘱。关于吃饭的问题,答案是楼内没有食品供应,附近的麦当劳临时停业,另外说了几家听不明白的商店或者饭店,递过门卡之后便匆匆而去。
关上门的瞬间流浪者的第一感觉就是筋疲力尽,坐在床上好一阵脑子里面一片空白。幸运的是因为机票难买而早来了几天,所以明天除了复习托福,还算空闲,而头痛的找房子见老板都可以明天再盘算,虽然一切还是茫然,但眼前倒是可以无奈睡到明天。
只不过饥饿的感觉再次提醒流浪者已经是将近十个小时没有吃饭,想起管理员的话,走到窗前,楼下外面的世界漆黑中还算有几处光亮,也许会有食品,但没法判断距离,走路能不能过去也是未知。异国他乡的深夜,盘算下来真的不应该勉强出去历险,肚子再饿,也只能等到明天!
突然想起飞机上分发的几粒花生米还没有吃,居然还保留在皮夹克的口袋里,保温杯里的茶水还剩下一些,一边吃喝一边百感交集!
环顾房间,也许是因为30小时没有入睡而脑子发昏,感觉陌生中有非常的不真实,看到精心准备的行李箱才能认证眼前的境况,心里只是在想,在什么情况下?准备行李箱的时候才能考虑少带一部词典,而未卜先知地塞上一袋哪怕是最难吃的白面包片!
再看到临走时候买的一本美国地图册,买的时候没有细想,但现在看到其中游山玩水的内容,可是对现在境遇和心绪的莫大嘲讽!
前面文中说心情是一路跌落,但后来的经历证明当时远远还没到谷底。只不过这种经历怕是只有流浪者自己才会感兴趣,盼望朋友们不吝评论,也让流浪者知道应不应该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