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的6月,我因公出差去海南,临行前哥哥托我交一封信给海南省旅游局的同学,并告诉我信里有他的个人简历。哥哥如此保守内向的人居然想跳槽去远方?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下意识认为,这可能是我们的血液里或多或少都继承了父亲那种不安分的基因(老爸16岁从老家四川德阳到重庆打拼。经历了饿其体肤,劳其筋骨的种种苦难,顶风踏浪,闯出一条阳关大道,成为卢氏家族几辈人的楷模。)
初夏的海口,简直就是一座火焰山,炙热的阳光白晃晃地横扫天地,每一个角落都冒着热腾腾的蒸汽。我们住在酒店里不敢贸然外出(除了履行公事以外),头儿说这不是人呆的地方,办完事赶紧走人。某日下午,我联系了哥哥同学,冒着烈日来到海南省旅游局,把哥哥的信面呈给他。哥哥同学和颜悦色地对我说,你哥哥要来这里工作没有问题,最好他自己能亲自来实地考察一下。我回到重庆如实禀报了情况,没有想到哥哥嫂子真的利用寒假去了一趟海口,返回之后,哥哥打消了去那里的念头,其原因主要不是因为气候的问题,而是觉得自己的个性不适合去旅游局工作。虽然如此,哥哥南飞的想法却没有动摇过。
1992年年底,我辞去公职从重庆飞往沿海。临行时,哥哥将他的简历递给我说,如遇上合适的学校招聘教师,帮忙递交一下。感谢上帝!1993年的春天,一所省重点高中在我所在的城市破土动工,其时正在招贤纳士。新任校长L正是我老同学以前的上司。哥哥的简历很快到了L校长手中,L校长看完简历后兴奋以极,当即定下面试的时间。于是,哥哥从重庆飞往沿海面试。听老同学讲,L校长首次面见哥哥之后,对他的印象特好,说他一看就是靠得住的人。哥哥的试讲被安排在该市当时首屈一指的重点中学,也就是L校长以往任教导主任的学校。因为哥哥应聘的新学校还没有招生开课。试讲的时候两个学校的领导都到场了,据说听完之后,两位校长为争夺哥哥这个人才发生了口角,最后还是L校长争赢了。
接下来,哥哥返回重庆去办调动手续,第一步就是说服重庆育才中学的领导放他走。这是一步难下的棋。因为哥哥是学校的英语科组的组长——领头羊,哪一个单位的领导都不愿意放走骨干,育才的领导当然是不会轻易松口的。
家人都为哥哥捏了一把汗。
然而,事情的结果出乎人意料,学校领导居然在暑假前松了口。为啥反转得如此快呢?后来我听四姐讲,为这事哥哥和校长吵了一架。
哥哥找到校长提出调动申请。校长说L:”卢老师,你不能走,你是我们学校的骨干,你走了我们英语科组啷个办?我们是不会放的。“
哥哥反唇相讥:”我是啥子骨干?在你们眼里从来没没有把我当成骨干看。”
原来哥哥决意离开重庆育才中学(20中)是事出有因的。如果说吴三桂是冲冠一怒为红颜,那么哥哥却是冲冠一怒为公义公平。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也开始走向世界,不少重点中学和发达国家的中学开始结缔友好学校,其形式是定期互换教师进行文化交流。重庆育才中学英语科组分得1个名额,即是说派一名英语老师到美国的中学教中国历史。这个消息传达下来以后,同行大多认为这件差事非哥哥莫属,哥哥心里也有一杆称,也许有个别头儿对他有所暗示,家人看见哥哥兴致勃勃借来中学历史教材翻译,毫无疑问他在为赴美文化交流做准备。可是万万没有料到,最后学校决定派出的是一位业务平平、靠关系分配到育才中学的年轻女教师。用不着发动“网民”人肉搜索,众所周知,其父是当时重庆市政府的一位领导。第一次外派学校没给哥哥机会,第二次仍然没有。在哥哥看来即便自己去不了,也应该派业务过硬的同行去,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很显然校长把中外文化交流当成了权权交易的筹码。而平时里教学中挑大梁,为学校出大力争荣誉的苦活重活,却是由哥哥这类老实巴交,默默无闻的人顶着干。哥哥如梦初醒,看透了这套人心诡诈的把戏。所以他决意离开这个学校,就是九头牛也甭想拉他回头,以至于在最后关键时刻拍案而起。这个善于隐忍的大好人、老实人的反常表现,足以让校长大跌眼镜,最后不得不退而却步。
1993年8月,年近46岁的哥哥携家带口离乡背井,飞往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开辟了生命的新篇章。还是那句老话,祸兮福之所倚。哥哥南飞后,不但没有损失什么,反而在物质精神上获得双丰收。工资添加了好几倍,住房从分配的两室一厅到自购的三室一厅(以往在重庆住的是嫂子单位分得的小套间),事业的辉煌如前所述,哥哥的生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嫂子从重庆某国企幼儿园调往哥哥同一学校做教导处职员,两夫妇同在一个单位上班,这让嫂子近距离看到哥哥出类拔萃的能力,她视夫君为骄傲,更加尊重自家先生。
当年哥哥与校长吵架的事是哥哥参加工作以来仅有的一次。事实上他是一位宽容大度,善解人意的人。在广东任职的15年里,哥哥任英语科组长直至退休。他们科组有一位W老师脾气异常暴躁,人称火药桶。据说除了哥哥以外,其他人都和他吵过架。W老师难以胜任高中英语课,后来被调去做后勤工作,工资自然就少了一大截。哥哥认为按W老师的水平任初中英语教学是没有问题的。出于对他的同情,每次有人向哥哥介绍小学生、初中生家教,他都会通知W老师接手。多年来W老师对哥哥充满感恩之情。哥哥退休后去了北京,之后很难回一次南方,偶尔W老师碰见了我,准会说:卢大哥还好吗?代我问候他……”
宽容和隐忍是哥哥突出的个性特征,同时,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在想,倘若哥哥有嫂子一半的泼辣犀利,在那位校长当年第一次将文化交流当成权权交易时就拍案而起据理力争,或许会制止和避免第二次不公。当然,也有可能即便如此,利益熏心的校长依然我行我素。但不管如何,试试锋芒总比长时间隐忍好,毕竟憋得太久对自己的身心总是不利的。
最近看人物采访的视频,李亚鹏说:“他希望自己游走于绅士和流氓之间。”他认为这是一个人应对社会复杂现象的处事之道。即是说,你必须是教养、血性和技巧兼而有之。但是,哥哥毕竟是哥哥,一辈子南来北往,如今年近八旬,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无论如何,从小到大我对哥哥都心怀崇敬之情——“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猜猜哪位是我哥哥?(卢氏家族为堂兄祝寿的男生合影)
(我们的全家福。为啥没有一张笑脸?呵呵……)
我的哥哥何许人(4)
老幺六六 (2025-10-11 15:18:13) 评论 (6) 1991年的6月,我因公出差去海南,临行前哥哥托我交一封信给海南省旅游局的同学,并告诉我信里有他的个人简历。哥哥如此保守内向的人居然想跳槽去远方?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下意识认为,这可能是我们的血液里或多或少都继承了父亲那种不安分的基因(老爸16岁从老家四川德阳到重庆打拼。经历了饿其体肤,劳其筋骨的种种苦难,顶风踏浪,闯出一条阳关大道,成为卢氏家族几辈人的楷模。)
初夏的海口,简直就是一座火焰山,炙热的阳光白晃晃地横扫天地,每一个角落都冒着热腾腾的蒸汽。我们住在酒店里不敢贸然外出(除了履行公事以外),头儿说这不是人呆的地方,办完事赶紧走人。某日下午,我联系了哥哥同学,冒着烈日来到海南省旅游局,把哥哥的信面呈给他。哥哥同学和颜悦色地对我说,你哥哥要来这里工作没有问题,最好他自己能亲自来实地考察一下。我回到重庆如实禀报了情况,没有想到哥哥嫂子真的利用寒假去了一趟海口,返回之后,哥哥打消了去那里的念头,其原因主要不是因为气候的问题,而是觉得自己的个性不适合去旅游局工作。虽然如此,哥哥南飞的想法却没有动摇过。
1992年年底,我辞去公职从重庆飞往沿海。临行时,哥哥将他的简历递给我说,如遇上合适的学校招聘教师,帮忙递交一下。感谢上帝!1993年的春天,一所省重点高中在我所在的城市破土动工,其时正在招贤纳士。新任校长L正是我老同学以前的上司。哥哥的简历很快到了L校长手中,L校长看完简历后兴奋以极,当即定下面试的时间。于是,哥哥从重庆飞往沿海面试。听老同学讲,L校长首次面见哥哥之后,对他的印象特好,说他一看就是靠得住的人。哥哥的试讲被安排在该市当时首屈一指的重点中学,也就是L校长以往任教导主任的学校。因为哥哥应聘的新学校还没有招生开课。试讲的时候两个学校的领导都到场了,据说听完之后,两位校长为争夺哥哥这个人才发生了口角,最后还是L校长争赢了。
接下来,哥哥返回重庆去办调动手续,第一步就是说服重庆育才中学的领导放他走。这是一步难下的棋。因为哥哥是学校的英语科组的组长——领头羊,哪一个单位的领导都不愿意放走骨干,育才的领导当然是不会轻易松口的。
家人都为哥哥捏了一把汗。
然而,事情的结果出乎人意料,学校领导居然在暑假前松了口。为啥反转得如此快呢?后来我听四姐讲,为这事哥哥和校长吵了一架。
哥哥找到校长提出调动申请。校长说L:”卢老师,你不能走,你是我们学校的骨干,你走了我们英语科组啷个办?我们是不会放的。“
哥哥反唇相讥:”我是啥子骨干?在你们眼里从来没没有把我当成骨干看。”
原来哥哥决意离开重庆育才中学(20中)是事出有因的。如果说吴三桂是冲冠一怒为红颜,那么哥哥却是冲冠一怒为公义公平。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也开始走向世界,不少重点中学和发达国家的中学开始结缔友好学校,其形式是定期互换教师进行文化交流。重庆育才中学英语科组分得1个名额,即是说派一名英语老师到美国的中学教中国历史。这个消息传达下来以后,同行大多认为这件差事非哥哥莫属,哥哥心里也有一杆称,也许有个别头儿对他有所暗示,家人看见哥哥兴致勃勃借来中学历史教材翻译,毫无疑问他在为赴美文化交流做准备。可是万万没有料到,最后学校决定派出的是一位业务平平、靠关系分配到育才中学的年轻女教师。用不着发动“网民”人肉搜索,众所周知,其父是当时重庆市政府的一位领导。第一次外派学校没给哥哥机会,第二次仍然没有。在哥哥看来即便自己去不了,也应该派业务过硬的同行去,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很显然校长把中外文化交流当成了权权交易的筹码。而平时里教学中挑大梁,为学校出大力争荣誉的苦活重活,却是由哥哥这类老实巴交,默默无闻的人顶着干。哥哥如梦初醒,看透了这套人心诡诈的把戏。所以他决意离开这个学校,就是九头牛也甭想拉他回头,以至于在最后关键时刻拍案而起。这个善于隐忍的大好人、老实人的反常表现,足以让校长大跌眼镜,最后不得不退而却步。
1993年8月,年近46岁的哥哥携家带口离乡背井,飞往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开辟了生命的新篇章。还是那句老话,祸兮福之所倚。哥哥南飞后,不但没有损失什么,反而在物质精神上获得双丰收。工资添加了好几倍,住房从分配的两室一厅到自购的三室一厅(以往在重庆住的是嫂子单位分得的小套间),事业的辉煌如前所述,哥哥的生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嫂子从重庆某国企幼儿园调往哥哥同一学校做教导处职员,两夫妇同在一个单位上班,这让嫂子近距离看到哥哥出类拔萃的能力,她视夫君为骄傲,更加尊重自家先生。
当年哥哥与校长吵架的事是哥哥参加工作以来仅有的一次。事实上他是一位宽容大度,善解人意的人。在广东任职的15年里,哥哥任英语科组长直至退休。他们科组有一位W老师脾气异常暴躁,人称火药桶。据说除了哥哥以外,其他人都和他吵过架。W老师难以胜任高中英语课,后来被调去做后勤工作,工资自然就少了一大截。哥哥认为按W老师的水平任初中英语教学是没有问题的。出于对他的同情,每次有人向哥哥介绍小学生、初中生家教,他都会通知W老师接手。多年来W老师对哥哥充满感恩之情。哥哥退休后去了北京,之后很难回一次南方,偶尔W老师碰见了我,准会说:卢大哥还好吗?代我问候他……”
宽容和隐忍是哥哥突出的个性特征,同时,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在想,倘若哥哥有嫂子一半的泼辣犀利,在那位校长当年第一次将文化交流当成权权交易时就拍案而起据理力争,或许会制止和避免第二次不公。当然,也有可能即便如此,利益熏心的校长依然我行我素。但不管如何,试试锋芒总比长时间隐忍好,毕竟憋得太久对自己的身心总是不利的。
最近看人物采访的视频,李亚鹏说:“他希望自己游走于绅士和流氓之间。”他认为这是一个人应对社会复杂现象的处事之道。即是说,你必须是教养、血性和技巧兼而有之。但是,哥哥毕竟是哥哥,一辈子南来北往,如今年近八旬,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无论如何,从小到大我对哥哥都心怀崇敬之情——“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猜猜哪位是我哥哥?(卢氏家族为堂兄祝寿的男生合影)
(我们的全家福。为啥没有一张笑脸?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