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马缤纷游外一篇-南洋归侨二三事(续一)
六十年代初,国门尚未打开,人们对突然出现的大批印尼归侨刮目相看;他们穿着与众不同的光鲜亮丽的奇装异服,容光焕发,身上还散发出国人少有的香味,说着人们听不太明白的国语,一副兜里不缺钱的富人模样,况且他们还涉过洋见过世面,的确让许多年轻人好奇,纵然看华侨有许多不顺眼,但仍想低就高攀与他们结为连理,年轻人择偶找华侨成了当时的热门,不作为怪。
我的花季年华是在“阶级斗争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的文花大革命中度过的。文革中的婚恋,男女双方是不看感情,只看出身成分和政治面貌的;我听说过好几个女孩爱上了不该爱的“门不当户不对”的男孩的悲剧,令人唏嘘,望而却步。
我的豆蔻年华在女子学校度过,对男女情爱之事后知后觉,并无什么感情烦恼,我“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身份促使我暗下决心“独身主义”。可我还是被人瞄上了,而且也是个归国华侨。
1965年夏,我没有等来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却收到了进工厂当学徒工的通知书。
学徒期满后我被分配到车间齿轮加工组,操作铇齿机,加工伞形齿轮。那时的高中毕业生在工厂车间工人中算是学历高的了,应届的更没有几个。铇齿机的操作设置有角度的计算,算是有技术含量的机器了,相对的体力活轻一点,我干得得心应手。
一天,一位女同志到车间来找我,她自报家门介绍了自己;其实我知道她,她姓邓,热处理车间的技术员,厂篮球队的队长,球打得很好,是厂里的名人。我正思忖着她找我干嘛时,邓师傅开门见山地说,“昨天局里来的参观团,你看见了吧?!”我笑笑摇了摇头说“没注意。”
铇齿机在那时算是个稀罕货,车间但凡有人来参观,车间领导是一定会带来人参观的,全厂仅此一台,在市机械厂行业内也不多见,因为我常常加工到外厂甚至外地的加工单子。
“参观团中有人看中你啦!"邓师傅一副中了大奖似的得意模样,凑近我说。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时,邓师傅又接着问”你还没有男朋友吧?“好家伙,看来她已经从哪里打听过我了,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尴尬地摇摇头看着她。“ 我还没说什么,邓师傅就说,“下了班等我,现在你先忙你的吧。”不等我说yes or no,她转身就离开了。
下班了,当我走出车间时,邓师傅已经在路边按着自行车铃在招呼我了。我们一起骑车出厂门。
邓师傅说,看中我的人是她技校高级班的同学。(无锡技工学校是一所市政府为厂家培养技术人才的学校,学校与厂家挂钩,毕业生大都被安排在本市工厂;设有普通和高级班两种,具体忘了是几年制了,只知道高级班比普通班多上一年,毕业后的起始工资也比普通班高一档次。工作岗位根据具体厂家的需要可以是技术工人,也可以是办公室技术员。)柴油机厂的技术员,说这位同学能力很强,局里(我们厂的上级单位)点名要抽调他到局里工作;印尼归国华侨,对了,还说了她同学也是打篮球的,市队的,。。。我礼貌地洗耳恭听,被动地回答她的提问。听到那人是华侨时,我心里咯噔了一下,鑲金牙,苍蝇站不住脚的抹油大包头,还有小林描述过的女中侨生的趣闻轶事种种立马涌出脑海,我连忙说,“邓师傅,我出身不好的,。。。我不行的。”我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来打消她动我脑筋的念头。邓师傅果真停顿了一下说,“好的,我来跟他说。”不过到分手时,她还是说“先见个面认识认识,谈不谈朋友没关系的。”说完把一张早就准备好的她家的地址塞给了我。
邓师傅不亏是个能人,她随便地闲聊就把我的家住在哪,母亲做什么的,弟兄姐妹几个都套出来了;说,“离你家不远,我们约个时间过来见个面,好吗?
邓师傅大概是受人之托,想交差吧?我这样猜度,不知为什么我没说不。
那时家里的姐姐们都成家了,我不想跟母亲讲这没头没脑的事。我想起了我的好朋友,老同学F,现在的说法就是闺蜜吧。
我与F同学是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她曾经求我帮她赶跑她不想见的父母做主的男朋友(那时的我不懂事,我真干了,结果人家最后还是成了夫妻。呵呵!)F同学因为父母做主,给她找了一个北大毕业的老大学生(那时对文革前毕业的大学生的叫法)早谈了恋爱已经定了成婚的日子了,她巴不得我跟她一样谈婚论嫁呢。她听说后,一连声说好,说要去的话,她可以陪我一起去的。
谈过恋爱的人就是不一样,F同学责怪我怎么不问人家要涨照片呢?老练地说,看照片就能看出人的好坏,甚至性格的大概,说她也可以让她的父母帮我看看好不好?F同学的父母的确很喜欢我,好几次说了也要给我找个清华北大的老大学生呢。
过了没几天,邓师傅又来找我,约我去她家与那华侨见面,我又说了一遍自己出身不好,还严肃地说我有严重的海外关系,会影响他的高就的,邓师傅说,“哦!我告诉他了,他说重在表现。”什么?“谈恋爱也要重在表现?在家也要重在表现?”什么人哪?我心里嘀咕,打定了主意,这人我肯定不要的。
记得出于礼貌,出于不想得罪名人邓师傅,因为有老同学陪伴壮胆,我们还是去了邓师傅家,我坚持同样的理由回绝了邓师傅的好心。
说实话我其实都不知道那人是不是60年的印尼归侨?甚至都没记住他姓甚名谁,多大?但我知道归国后的华侨,经历过文革的腥风血雨的洗礼,他们也革命了,也官运亨达了,而且还有过之无不及地发明了“可以教育好的妻子”。 (待续)
新马缤纷游外一篇-南洋归侨二三事(续一)
canhe (2025-10-11 14:37:19) 评论 (9)
新马缤纷游外一篇-南洋归侨二三事(续一)
六十年代初,国门尚未打开,人们对突然出现的大批印尼归侨刮目相看;他们穿着与众不同的光鲜亮丽的奇装异服,容光焕发,身上还散发出国人少有的香味,说着人们听不太明白的国语,一副兜里不缺钱的富人模样,况且他们还涉过洋见过世面,的确让许多年轻人好奇,纵然看华侨有许多不顺眼,但仍想低就高攀与他们结为连理,年轻人择偶找华侨成了当时的热门,不作为怪。
我的花季年华是在“阶级斗争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的文花大革命中度过的。文革中的婚恋,男女双方是不看感情,只看出身成分和政治面貌的;我听说过好几个女孩爱上了不该爱的“门不当户不对”的男孩的悲剧,令人唏嘘,望而却步。
我的豆蔻年华在女子学校度过,对男女情爱之事后知后觉,并无什么感情烦恼,我“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身份促使我暗下决心“独身主义”。可我还是被人瞄上了,而且也是个归国华侨。
1965年夏,我没有等来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却收到了进工厂当学徒工的通知书。
学徒期满后我被分配到车间齿轮加工组,操作铇齿机,加工伞形齿轮。那时的高中毕业生在工厂车间工人中算是学历高的了,应届的更没有几个。铇齿机的操作设置有角度的计算,算是有技术含量的机器了,相对的体力活轻一点,我干得得心应手。
一天,一位女同志到车间来找我,她自报家门介绍了自己;其实我知道她,她姓邓,热处理车间的技术员,厂篮球队的队长,球打得很好,是厂里的名人。我正思忖着她找我干嘛时,邓师傅开门见山地说,“昨天局里来的参观团,你看见了吧?!”我笑笑摇了摇头说“没注意。”
铇齿机在那时算是个稀罕货,车间但凡有人来参观,车间领导是一定会带来人参观的,全厂仅此一台,在市机械厂行业内也不多见,因为我常常加工到外厂甚至外地的加工单子。
“参观团中有人看中你啦!"邓师傅一副中了大奖似的得意模样,凑近我说。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时,邓师傅又接着问”你还没有男朋友吧?“好家伙,看来她已经从哪里打听过我了,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尴尬地摇摇头看着她。“ 我还没说什么,邓师傅就说,“下了班等我,现在你先忙你的吧。”不等我说yes or no,她转身就离开了。
下班了,当我走出车间时,邓师傅已经在路边按着自行车铃在招呼我了。我们一起骑车出厂门。
邓师傅说,看中我的人是她技校高级班的同学。(无锡技工学校是一所市政府为厂家培养技术人才的学校,学校与厂家挂钩,毕业生大都被安排在本市工厂;设有普通和高级班两种,具体忘了是几年制了,只知道高级班比普通班多上一年,毕业后的起始工资也比普通班高一档次。工作岗位根据具体厂家的需要可以是技术工人,也可以是办公室技术员。)柴油机厂的技术员,说这位同学能力很强,局里(我们厂的上级单位)点名要抽调他到局里工作;印尼归国华侨,对了,还说了她同学也是打篮球的,市队的,。。。我礼貌地洗耳恭听,被动地回答她的提问。听到那人是华侨时,我心里咯噔了一下,鑲金牙,苍蝇站不住脚的抹油大包头,还有小林描述过的女中侨生的趣闻轶事种种立马涌出脑海,我连忙说,“邓师傅,我出身不好的,。。。我不行的。”我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来打消她动我脑筋的念头。邓师傅果真停顿了一下说,“好的,我来跟他说。”不过到分手时,她还是说“先见个面认识认识,谈不谈朋友没关系的。”说完把一张早就准备好的她家的地址塞给了我。
邓师傅不亏是个能人,她随便地闲聊就把我的家住在哪,母亲做什么的,弟兄姐妹几个都套出来了;说,“离你家不远,我们约个时间过来见个面,好吗?
邓师傅大概是受人之托,想交差吧?我这样猜度,不知为什么我没说不。
那时家里的姐姐们都成家了,我不想跟母亲讲这没头没脑的事。我想起了我的好朋友,老同学F,现在的说法就是闺蜜吧。
我与F同学是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她曾经求我帮她赶跑她不想见的父母做主的男朋友(那时的我不懂事,我真干了,结果人家最后还是成了夫妻。呵呵!)F同学因为父母做主,给她找了一个北大毕业的老大学生(那时对文革前毕业的大学生的叫法)早谈了恋爱已经定了成婚的日子了,她巴不得我跟她一样谈婚论嫁呢。她听说后,一连声说好,说要去的话,她可以陪我一起去的。
谈过恋爱的人就是不一样,F同学责怪我怎么不问人家要涨照片呢?老练地说,看照片就能看出人的好坏,甚至性格的大概,说她也可以让她的父母帮我看看好不好?F同学的父母的确很喜欢我,好几次说了也要给我找个清华北大的老大学生呢。
过了没几天,邓师傅又来找我,约我去她家与那华侨见面,我又说了一遍自己出身不好,还严肃地说我有严重的海外关系,会影响他的高就的,邓师傅说,“哦!我告诉他了,他说重在表现。”什么?“谈恋爱也要重在表现?在家也要重在表现?”什么人哪?我心里嘀咕,打定了主意,这人我肯定不要的。
记得出于礼貌,出于不想得罪名人邓师傅,因为有老同学陪伴壮胆,我们还是去了邓师傅家,我坚持同样的理由回绝了邓师傅的好心。
说实话我其实都不知道那人是不是60年的印尼归侨?甚至都没记住他姓甚名谁,多大?但我知道归国后的华侨,经历过文革的腥风血雨的洗礼,他们也革命了,也官运亨达了,而且还有过之无不及地发明了“可以教育好的妻子”。 (待续)
六十年代初,国门尚未打开,人们对突然出现的大批印尼归侨刮目相看;他们穿着与众不同的光鲜亮丽的奇装异服,容光焕发,身上还散发出国人少有的香味,说着人们听不太明白的国语,一副兜里不缺钱的富人模样,况且他们还涉过洋见过世面,的确让许多年轻人好奇,纵然看华侨有许多不顺眼,但仍想低就高攀与他们结为连理,年轻人择偶找华侨成了当时的热门,不作为怪。
我的花季年华是在“阶级斗争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的文花大革命中度过的。文革中的婚恋,男女双方是不看感情,只看出身成分和政治面貌的;我听说过好几个女孩爱上了不该爱的“门不当户不对”的男孩的悲剧,令人唏嘘,望而却步。
我的豆蔻年华在女子学校度过,对男女情爱之事后知后觉,并无什么感情烦恼,我“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身份促使我暗下决心“独身主义”。可我还是被人瞄上了,而且也是个归国华侨。
1965年夏,我没有等来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却收到了进工厂当学徒工的通知书。
学徒期满后我被分配到车间齿轮加工组,操作铇齿机,加工伞形齿轮。那时的高中毕业生在工厂车间工人中算是学历高的了,应届的更没有几个。铇齿机的操作设置有角度的计算,算是有技术含量的机器了,相对的体力活轻一点,我干得得心应手。
一天,一位女同志到车间来找我,她自报家门介绍了自己;其实我知道她,她姓邓,热处理车间的技术员,厂篮球队的队长,球打得很好,是厂里的名人。我正思忖着她找我干嘛时,邓师傅开门见山地说,“昨天局里来的参观团,你看见了吧?!”我笑笑摇了摇头说“没注意。”
铇齿机在那时算是个稀罕货,车间但凡有人来参观,车间领导是一定会带来人参观的,全厂仅此一台,在市机械厂行业内也不多见,因为我常常加工到外厂甚至外地的加工单子。
“参观团中有人看中你啦!"邓师傅一副中了大奖似的得意模样,凑近我说。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时,邓师傅又接着问”你还没有男朋友吧?“好家伙,看来她已经从哪里打听过我了,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尴尬地摇摇头看着她。“ 我还没说什么,邓师傅就说,“下了班等我,现在你先忙你的吧。”不等我说yes or no,她转身就离开了。
下班了,当我走出车间时,邓师傅已经在路边按着自行车铃在招呼我了。我们一起骑车出厂门。
邓师傅说,看中我的人是她技校高级班的同学。(无锡技工学校是一所市政府为厂家培养技术人才的学校,学校与厂家挂钩,毕业生大都被安排在本市工厂;设有普通和高级班两种,具体忘了是几年制了,只知道高级班比普通班多上一年,毕业后的起始工资也比普通班高一档次。工作岗位根据具体厂家的需要可以是技术工人,也可以是办公室技术员。)柴油机厂的技术员,说这位同学能力很强,局里(我们厂的上级单位)点名要抽调他到局里工作;印尼归国华侨,对了,还说了她同学也是打篮球的,市队的,。。。我礼貌地洗耳恭听,被动地回答她的提问。听到那人是华侨时,我心里咯噔了一下,鑲金牙,苍蝇站不住脚的抹油大包头,还有小林描述过的女中侨生的趣闻轶事种种立马涌出脑海,我连忙说,“邓师傅,我出身不好的,。。。我不行的。”我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来打消她动我脑筋的念头。邓师傅果真停顿了一下说,“好的,我来跟他说。”不过到分手时,她还是说“先见个面认识认识,谈不谈朋友没关系的。”说完把一张早就准备好的她家的地址塞给了我。
邓师傅不亏是个能人,她随便地闲聊就把我的家住在哪,母亲做什么的,弟兄姐妹几个都套出来了;说,“离你家不远,我们约个时间过来见个面,好吗?
邓师傅大概是受人之托,想交差吧?我这样猜度,不知为什么我没说不。
那时家里的姐姐们都成家了,我不想跟母亲讲这没头没脑的事。我想起了我的好朋友,老同学F,现在的说法就是闺蜜吧。
我与F同学是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她曾经求我帮她赶跑她不想见的父母做主的男朋友(那时的我不懂事,我真干了,结果人家最后还是成了夫妻。呵呵!)F同学因为父母做主,给她找了一个北大毕业的老大学生(那时对文革前毕业的大学生的叫法)早谈了恋爱已经定了成婚的日子了,她巴不得我跟她一样谈婚论嫁呢。她听说后,一连声说好,说要去的话,她可以陪我一起去的。
谈过恋爱的人就是不一样,F同学责怪我怎么不问人家要涨照片呢?老练地说,看照片就能看出人的好坏,甚至性格的大概,说她也可以让她的父母帮我看看好不好?F同学的父母的确很喜欢我,好几次说了也要给我找个清华北大的老大学生呢。
过了没几天,邓师傅又来找我,约我去她家与那华侨见面,我又说了一遍自己出身不好,还严肃地说我有严重的海外关系,会影响他的高就的,邓师傅说,“哦!我告诉他了,他说重在表现。”什么?“谈恋爱也要重在表现?在家也要重在表现?”什么人哪?我心里嘀咕,打定了主意,这人我肯定不要的。
记得出于礼貌,出于不想得罪名人邓师傅,因为有老同学陪伴壮胆,我们还是去了邓师傅家,我坚持同样的理由回绝了邓师傅的好心。
说实话我其实都不知道那人是不是60年的印尼归侨?甚至都没记住他姓甚名谁,多大?但我知道归国后的华侨,经历过文革的腥风血雨的洗礼,他们也革命了,也官运亨达了,而且还有过之无不及地发明了“可以教育好的妻子”。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