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城黑鹰

风城黑鹰 名博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布朗教授在北美华人医师联盟十年庆典年会上演讲

风城黑鹰 (2025-10-20 16:18:41) 评论 (0)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布朗教授在北美华人医师联盟成立十周年庆典年会上演讲

10月18日,在北美华人医师联盟(ANACP)第十届年会暨成立十周年庆典会上,我们有幸在德州Charles W. Eisemann Center 聆听了198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迈可布朗(Michael S. Brown)教授的主题专题(keynote speaker)演讲,他演讲主题聚焦于胆固醇代谢调控机制、LDL(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发现及其对开发他汀类(statins)药物盟的深远影响。

邀请到诺奖得主前来本身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华医联盟年会的学术水平,而且也是对华医联盟这个组织十年来工作的肯定。为了请到布朗教授,校友学兄何宇光医生起到了关键作用, 何师兄是U Texas 西南医学中心眼科主任。布朗教授本人是何师兄的病人,反过来看,说明何师兄本人医学水平也是扛扛的,否则诺奖得主如何会找他看病?下图中前排左三是师兄何医生获联盟奖照。



我们与何师兄一起合影(下图前右三):



自然地,这场演讲由何师兄主持介绍布朗教授。而没想到的是,开场白中,布朗教授说要把这场演讲奉献给何师兄,在晚餐与何师兄聊起时,何师兄也未预料到这一点,他说布朗教授让他受宠若惊。



这场演讲中,布朗教授不仅回顾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心血管疾病研究的里程碑式进展,更以生动而严谨的科学叙事,揭示了从基础机制到临床应用的转化过程,让参会者深刻感受到科学发现如何悄然改变亿万人的健康命运。

作为医生,我被Brown教授那份对未知的好奇心和严谨的实验精神深深打动,他深入简出地给听众们讲述,仿佛让医生听众们亲历了上世纪70年代实验室里的那些“ Eureka ”时刻。



演讲中,他用简洁的图表和一位患有家族高胆固醇血症儿童患者案例,层层剖析LDL受体如何像细胞的“门卫”一样调控胆固醇进出,最终奠定了他汀类药物——如今全球心血管治疗的基石——的理论基础。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启发:生命|科学不是孤立的公式,而是与人类健康的紧密交织。听完后,我们也不由得反思,在当下麦当劳肯特鸡快餐高脂饮食盛行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更注重预防性健康管理,而布朗教授的发现,正是这种预防的科学灯塔。



布朗(Michael S. Brown)教授本人无疑是一位杰出的美国遗传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生于1941年4月13日,在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个普通犹太家庭长大。他的父亲Harvey Brown是一名纺织品推销员,母亲Evelyn则是一位全职主妇。童年时期,B布朗就展现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11岁时全家迁至费城郊区,他在那里的Cheltenham高中接受教育,并以优异成绩于1962年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主修化学和物理学。1964年获得学士学位后,他继续攻读医学博士,并于1966年毕业,同时入选了Alpha Omega Alpha荣誉学会。毕业后,Brown先在马萨诸塞总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完成实习和住院医师培训,随后进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国家心脏、肺和血液研究所(NHLBI),在那里他开始接触脂质代谢研究。

1971年,他受邀加入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担任内科学助理教授,并与Joseph L. Goldstein教授结为科研搭档。这对搭档的合作堪称科学史上的传奇,持续超过50年,直至今日。

Brown现任该校的Paul J. Thomas分子遗传学教授,并领导Jonsson分子遗传学中心。他与妻子Alice Lapin Brown育有两个女儿:Elizabeth(1973年生)和Sara(1977年生)。除了1985年诺贝尔奖,Brown还获得多项殊荣,包括1974年Heinrich Wieland脂质代谢研究奖、1985年Albert Lasker基础医学研究奖,以及1988年美国国家科学奖章。他的学术生涯以严谨的实验设计和跨学科视野著称,常在演讲中强调“从患者出发”的研究哲学,这也让他成为当代生物医学领域的导师典范。

Brown教授获颁诺贝尔奖的原因,显然源于他与Goldstein合作对胆固醇代谢调控机制的开创性发现。1973年,他们首次鉴定出LDL受体——一种位于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复合物,能特异性识别并摄取血液中的LDL颗粒,将胆固醇运入细胞用于合成细胞膜、激素等必需物质。这一发现源于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FH)患者的观察:这些患者由于LDL受体基因突变,导致受体功能缺陷,血液中LDL无法有效清除,造成极高胆固醇水平和早发性冠心病,甚至儿童期即发生心梗。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实验,他们证明LDL受体数量受细胞内胆固醇反馈调控:当细胞胆固醇充足时,受体表达下调;反之则上调,从而维持稳态。这一“受体介导的内吞途径”(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机制,不仅阐明了高胆固醇血症的分子病理,还为后续研究铺平道路。

他们的工作直接启发了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即他汀类药物)的开发:他汀通过阻断细胞内胆固醇合成,间接激活LDL受体表达,从而降低血清LDL水平,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风险。如今,他汀已成为全球最广泛使用的降脂药,年惠及数亿患者,挽救无数生命。诺贝尔委员会在1985年10月14日的颁奖词中赞誉:“Brown和Goldstein的发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对胆固醇代谢调控的认识,并为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相关疾病提供了革命性基础。”这一奖项是两人共同获得,他们的合作不仅是科学上的,更是人生上的——从NIH的初识,到实验室的日夜并肩,再到诺贝尔颁奖晚宴上共同演讲的“破例”时刻,都体现了互补与坚持的完美典范。

这场演讲让我对Brown教授的敬佩不止于他的成就,更在于他那份谦逊与前瞻性。回想他描述的早期实验困境——从FH患者血液样本中分离LDL,到用电子显微镜追踪受体内吞的曲折——谁都能意识到,伟大发现往往源于对平凡问题的执着追问。在当下AI与大数据迅猛发展的时代,他的故事提醒我们,基础科学仍是创新的根基。希望未来有更多年轻人能从中汲取灵感,继续探索人类健康的未知领域。

从为人谈吐方面,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经常有共同的特点,就是为人非常谦逊,谈吐非常儒雅,对人态度极具亲和力,我为我们北美华人医师联盟能够邀请到这位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布朗教授前来演讲而感到由衷的高兴,这无疑是献给联盟十年庆典的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