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下小雨

旧金山下小雨

红卫兵

旧金山下小雨 (2025-09-18 09:29:59) 评论 (0)

那些年,我从老一辈口中听到的红卫兵

——来源于老一辈的口述回忆

北京南口的街头花园

五、六辆解放牌军用大卡车蒙着积满灰尘的绿帆布,在石子环山路上摇摇晃晃地爬行。天空晴朗,飘着数朵轻轻的白云。我坐在副驾驶座上,感觉云彩就在身边滑过。远山层层叠叠,却不需仰视,大得令人惊奇。汽车爬了一整上午,仍在吭哧吭哧地往上拱,似乎永远望不到顶。

“这山怎么这样高这样大?”我转头问一路沉默的小战士司机。

“早呢。”他含糊地咕噜一声,仍专心盯着前方。

汽车一个转弯,视野突然开阔,蓝天下满眼梯田。黑色田埂像墨色线条随意宛转交错,纵横起伏,沿山脊飞舞,将整座大山画成条条美丽曲线。秧田水光粼粼,宛如天上的梯田,展示川南人呕心沥血的生存智慧。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的坚韧智慧,在这里交织成最美的画卷。

劳改基地的初印象

车子继续爬上荒凉的高地,天色渐阴,树木消失,仅剩贴地野草。远处散落灰白圆形物,我以为是绵羊,近看才发现是滚圆的山石。奇景令人赞叹——一个上午的爬山竟有两次艳遇,川南大山,美得震撼而神奇。

到达目的地,是一座深山老林里的硫磺提炼厂。空气湿漉漉,霉味弥漫,办公室里生着的炭火盆才给人一丝安慰。老刘递上北京专案组介绍信,基地负责人匆忙招待。

我们的任务是寻找潘觉新——1935年国民党苏州看守所的小头头。潘觉新住单间,屋里潮湿发粘,床铺破旧难辨棉絮与被罩。皱巴巴的脸庞让人难辨年龄,却曾养尊处优,叱咤风云。

桥头堡的武斗

老一辈讲述定西县的故事:六十年代初中苏交恶,三线建设兴起,一座无人小城市突然热闹。文化大革命吹到这里,居民分成两派,一派原居民,一派军工厂职工。军工厂派仗自产枪炮拒不臣服,原居民派欲铲除之。小城市仅一座桥相连,易守难攻。

怒目相对,火花一碰,桥头堡的争夺战打响。一方喊“誓死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一方喊“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枪声再次回荡江面,血飞迸,魂断桥头。最终孤立的军工厂派倒下,桥被攻破,原居民派涌入。

历史是如此荒唐与血腥,胜利的坟堆密密麻麻,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滑稽与悲剧。

红卫兵烈士陵园

山顶耸立红卫兵塑像,右手捧红宝书,左手高举火炬,背后是漫卷红旗。脚下,是整齐排列的坟头——胜利一方的“烈士陵园”。而旁边,低矮简陋的是解放战争烈士纪念碑。巍峨与寒酸并存,历史在嘲笑谁?

汽车离开山顶,我最后望一眼红卫兵塑像,她依旧雄伟正义,昂首俯视脚下城市与纪念碑。历史的沉重与人性的荒谬交织,岁月悄然留下无法抹去的印记。

结语

文化大革命正式拉开帷幕五十周年,我以此文纪念,同时记录老人讲述的那些往事,让后人了解:那是怎样的生活,怎样的思想,以及那段岁月的荒诞与残酷。

—— 2016/9/18 于旧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