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篇新闻,说中国刚从阿根廷订购了十船大豆,每船重达六万五千吨。这么大的单子,主要是因为上周二阿根廷宣布暂时取消粮食出口关税,把原本的26%出口关税降为零。中国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于是闪电下单,顺势满足了十一月份的采购计划。
远在南美的邻居生意兴隆,而在美国肯塔基州,大豆协会的一位会长只能望洋兴叹。他说,看到中国从别的国家一船船地买大豆,就等于看到美国农民的出口机会在一点点地消失。
的确,自从关税战开打以来,中国一粒美国大豆都没订购。中国的策略很明显:就是要让特朗普的铁杆红州农民尝点苦头,让他们对总统产生怨气,从而逼他在关税上松口。不过到目前为止,这种压力还没大到能撼动特朗普。农民虽然损失惨重,但他们的呼声并没有迫使白宫采取额外措施。
其实在特朗普的第一任期,中国也曾因关税战暂停购买美国大豆。当时政府不得不拿出280亿美元补贴农民。但问题是,补贴的钱出自全国纳税人,却主要流向特朗普选票的友好州,自然引发了其他州的不满。这一轮,特朗普却还没启动类似的补贴措施。中美关税谈判已经谈了好几个月,延期几次,但还没见到什么结果。上周五,特朗普与习近平通了电话,双方都说谈得“很顺利”,可聊的重点还是TikTok和稀土,至于大豆,一个字都没提。
对中国来说,既然南美货源充足,何必急着进口美国大豆?往年这个时候,中国通常已经从美国购买了1200万吨,今年的订单却是零。难怪美国农民焦虑不安。毕竟大豆丰收在即,它既不好长期存放,也缺乏足够仓储空间。如果出口受阻,结果可能是大豆烂仓,农民血本无归。没有出口收入,他们连购买农机、化肥、农药的钱都成问题,后几年的生计都将陷入危机。
中国如今是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这大概与中国人喝豆浆、吃豆腐的悠久传统密不可分。几千年来,大豆既是中国农业的重要作物,也是主要的蛋白质来源。豆腐、豆腐脑、豆浆早已成了家常饮食。我每次回国,都要特意吃几顿油条豆浆,重温儿时的豆香。豆浆的味道早已渗进中国人的骨髓。在美国,许多华人都买豆浆机自己打豆浆。虽然味道比不上母国的原汁原味,至少还有点熟悉的醇香,也算慰藉。
相比之下,中国的奶制品就稀罕得多。1949年后的几十年里,畜牧业主要集中在边疆地区,而内地的牛多半是耕牛,法律保护,谁也不敢随便宰。改革开放后的前十几年,牛奶仍属紧俏商品。当然现在中国的牛奶和奶制品就丰富多了。我记得大女儿八六年在中国出生时,母乳不足,我们托关系才定到每天两瓶牛奶。有一次拿到的奶特别稀,瓶盖像被动过。我去质问送奶的老太太,她立刻板起脸说:我也不知道,这是直接从厂里来的货。牛奶喂孩子太难了。半夜里孩子哭,我马上得起来热牛奶,还要等到牛奶达到一定温度,此时孩子可能早已经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了。我当时想,没有母乳绝不能生孩子!可谁知道呢?有一天,教研室主任见了我大惊失色,说,你怎么瘦成这样了?是不是刚生了一场大病或者刚生了孩子?我苦笑着回答:刚生了孩子。回家后我照镜子,发现的确我自己都快不认识自己了!
老二在美国出生时,我还幻想等母乳。医生说可以再等几天,结果孩子饿得嗷嗷大哭。我实在不忍心,急忙跑去超市买奶粉,立刻救了全家。老二靠奶粉长大,好在美国奶粉品质高,营养齐全,据说甚至比母乳还好。
或许正因为中国人几千年来习惯了豆浆,很多人对牛奶都水土不服。医学上叫“乳糖不耐受” (lactose intolerance)。我刚到美国时还能喝牛奶,觉得便宜又有营养,每天早晨都要热上一大杯。但不知怎地,到了五十岁左右,肠胃就再也受不了。只要早餐喝了牛奶,车还没开到办公室,半路上肚子就开始翻江倒海。到了办公室第一件事也是一头扎进厕所。医生解释说,牛奶里的乳糖是亚洲人普遍难消化的。我一位同事也遇到过类似尴尬:某天上班,他在公交车上突然肚子痛得脸都发青,只好恳求司机紧急停车。那时商店都还没开门,他最后怎么解决的,我也没敢问。
此后我改喝无乳糖牛奶,味道微甜。医生说那并不是加了糖,而是处理乳糖时结构发生变化。后来我又试了杏仁奶,味道也行,但网上有人说营养不足。两年前,我干脆开始自己做酸奶。写了一篇文章分享经验后,有网友留言推荐我尝试 kefir(开菲尔)。这玩意儿比酸奶更简单,营养更丰富。于是我在亚马逊买了菌种,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开菲尔菌种会不断繁殖,我把多余的分给朋友,如今大概已有十来户人家跟着我一起上瘾了。有人甚至继续传给同事、朋友,形成了开菲尔的燎原之势。好处是,菌种在发酵过程中会把乳糖吃掉,转化为对肠道健康有益的菌群。一年多来,我喝得身心愉快,验血指标都改善不少。更妙的是,它无需任何添加,随时可以喝。
话题扯远了,再说回豆浆。关税战中,很多国家不得不对特朗普点头哈腰,用特朗普粗野的话说“They all kiss my ass”。只有中国硬杠,甚至逼得他在某些谈判中让步。中国的杀手锏好像有两个:一是稀土,二是大豆。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消化美国如此庞大的大豆产量。如果美国大豆卖不进中国,靠国内或其他国家消化,农民必然惨亏。
本来国际贸易就是互通有无,但特朗普偏偏要打关税战,用加税来吓唬世界各国。他甚至自吹,自己逼停了的七场地区冲突,都是靠关税威胁解决的:谁要不停战,我就给谁加关税。可惜两场最惨烈的战争:俄乌冲突和以色列–加沙战争,他却难以用关税大棒收场。
虽然他近来还在极力劝欧洲给购买俄罗斯石油的中国和印度加征百分之百的关税,但欧洲各国自己也都是他关税战的受害者,谁愿意再替这位性情不定颠三倒四的人买单?
无论如何,中国人喝豆浆、吃豆腐的习惯不会改变。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的大豆目前也都能替代美国货。当然,美国大豆品质依旧出色。希望中美关税战早日收场,让美国大豆重新登上驶往中国的货船。
2025.9.24 于美国
从豆浆到关税效应
远远的雾 (2025-09-24 18:56:53) 评论 (2)昨天看到一篇新闻,说中国刚从阿根廷订购了十船大豆,每船重达六万五千吨。这么大的单子,主要是因为上周二阿根廷宣布暂时取消粮食出口关税,把原本的26%出口关税降为零。中国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于是闪电下单,顺势满足了十一月份的采购计划。
远在南美的邻居生意兴隆,而在美国肯塔基州,大豆协会的一位会长只能望洋兴叹。他说,看到中国从别的国家一船船地买大豆,就等于看到美国农民的出口机会在一点点地消失。
的确,自从关税战开打以来,中国一粒美国大豆都没订购。中国的策略很明显:就是要让特朗普的铁杆红州农民尝点苦头,让他们对总统产生怨气,从而逼他在关税上松口。不过到目前为止,这种压力还没大到能撼动特朗普。农民虽然损失惨重,但他们的呼声并没有迫使白宫采取额外措施。
其实在特朗普的第一任期,中国也曾因关税战暂停购买美国大豆。当时政府不得不拿出280亿美元补贴农民。但问题是,补贴的钱出自全国纳税人,却主要流向特朗普选票的友好州,自然引发了其他州的不满。这一轮,特朗普却还没启动类似的补贴措施。中美关税谈判已经谈了好几个月,延期几次,但还没见到什么结果。上周五,特朗普与习近平通了电话,双方都说谈得“很顺利”,可聊的重点还是TikTok和稀土,至于大豆,一个字都没提。
对中国来说,既然南美货源充足,何必急着进口美国大豆?往年这个时候,中国通常已经从美国购买了1200万吨,今年的订单却是零。难怪美国农民焦虑不安。毕竟大豆丰收在即,它既不好长期存放,也缺乏足够仓储空间。如果出口受阻,结果可能是大豆烂仓,农民血本无归。没有出口收入,他们连购买农机、化肥、农药的钱都成问题,后几年的生计都将陷入危机。
中国如今是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这大概与中国人喝豆浆、吃豆腐的悠久传统密不可分。几千年来,大豆既是中国农业的重要作物,也是主要的蛋白质来源。豆腐、豆腐脑、豆浆早已成了家常饮食。我每次回国,都要特意吃几顿油条豆浆,重温儿时的豆香。豆浆的味道早已渗进中国人的骨髓。在美国,许多华人都买豆浆机自己打豆浆。虽然味道比不上母国的原汁原味,至少还有点熟悉的醇香,也算慰藉。
相比之下,中国的奶制品就稀罕得多。1949年后的几十年里,畜牧业主要集中在边疆地区,而内地的牛多半是耕牛,法律保护,谁也不敢随便宰。改革开放后的前十几年,牛奶仍属紧俏商品。当然现在中国的牛奶和奶制品就丰富多了。我记得大女儿八六年在中国出生时,母乳不足,我们托关系才定到每天两瓶牛奶。有一次拿到的奶特别稀,瓶盖像被动过。我去质问送奶的老太太,她立刻板起脸说:我也不知道,这是直接从厂里来的货。牛奶喂孩子太难了。半夜里孩子哭,我马上得起来热牛奶,还要等到牛奶达到一定温度,此时孩子可能早已经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了。我当时想,没有母乳绝不能生孩子!可谁知道呢?有一天,教研室主任见了我大惊失色,说,你怎么瘦成这样了?是不是刚生了一场大病或者刚生了孩子?我苦笑着回答:刚生了孩子。回家后我照镜子,发现的确我自己都快不认识自己了!
老二在美国出生时,我还幻想等母乳。医生说可以再等几天,结果孩子饿得嗷嗷大哭。我实在不忍心,急忙跑去超市买奶粉,立刻救了全家。老二靠奶粉长大,好在美国奶粉品质高,营养齐全,据说甚至比母乳还好。
或许正因为中国人几千年来习惯了豆浆,很多人对牛奶都水土不服。医学上叫“乳糖不耐受” (lactose intolerance)。我刚到美国时还能喝牛奶,觉得便宜又有营养,每天早晨都要热上一大杯。但不知怎地,到了五十岁左右,肠胃就再也受不了。只要早餐喝了牛奶,车还没开到办公室,半路上肚子就开始翻江倒海。到了办公室第一件事也是一头扎进厕所。医生解释说,牛奶里的乳糖是亚洲人普遍难消化的。我一位同事也遇到过类似尴尬:某天上班,他在公交车上突然肚子痛得脸都发青,只好恳求司机紧急停车。那时商店都还没开门,他最后怎么解决的,我也没敢问。
此后我改喝无乳糖牛奶,味道微甜。医生说那并不是加了糖,而是处理乳糖时结构发生变化。后来我又试了杏仁奶,味道也行,但网上有人说营养不足。两年前,我干脆开始自己做酸奶。写了一篇文章分享经验后,有网友留言推荐我尝试 kefir(开菲尔)。这玩意儿比酸奶更简单,营养更丰富。于是我在亚马逊买了菌种,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开菲尔菌种会不断繁殖,我把多余的分给朋友,如今大概已有十来户人家跟着我一起上瘾了。有人甚至继续传给同事、朋友,形成了开菲尔的燎原之势。好处是,菌种在发酵过程中会把乳糖吃掉,转化为对肠道健康有益的菌群。一年多来,我喝得身心愉快,验血指标都改善不少。更妙的是,它无需任何添加,随时可以喝。
话题扯远了,再说回豆浆。关税战中,很多国家不得不对特朗普点头哈腰,用特朗普粗野的话说“They all kiss my ass”。只有中国硬杠,甚至逼得他在某些谈判中让步。中国的杀手锏好像有两个:一是稀土,二是大豆。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消化美国如此庞大的大豆产量。如果美国大豆卖不进中国,靠国内或其他国家消化,农民必然惨亏。
本来国际贸易就是互通有无,但特朗普偏偏要打关税战,用加税来吓唬世界各国。他甚至自吹,自己逼停了的七场地区冲突,都是靠关税威胁解决的:谁要不停战,我就给谁加关税。可惜两场最惨烈的战争:俄乌冲突和以色列–加沙战争,他却难以用关税大棒收场。
虽然他近来还在极力劝欧洲给购买俄罗斯石油的中国和印度加征百分之百的关税,但欧洲各国自己也都是他关税战的受害者,谁愿意再替这位性情不定颠三倒四的人买单?
无论如何,中国人喝豆浆、吃豆腐的习惯不会改变。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的大豆目前也都能替代美国货。当然,美国大豆品质依旧出色。希望中美关税战早日收场,让美国大豆重新登上驶往中国的货船。
2025.9.24 于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