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拆解一下这些数字,分清“单个芯片性能”和“集群总算力”之间的区别,理解“领先”的真正含义。否则,很容易被表象带偏,把规模扩张当成了核心技术突破。所谓算力(Computing Power),其实就是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就像汽车的马力,或者工厂的产能。人工智能的大模型训练,需要进行天文数字般的浮点运算(FLOPs),算力越强,模型训练速度就越快,处理数据的能力也就越强。
算力的计量方式,通常是浮点运算次数每秒(FLOPS)。比如:1 TFLOPS = 一秒钟完成一万亿次浮点运算;1 PFLOPS** = 一秒钟完成一千万亿次浮点运算;1 EFLOPS = 一秒钟完成一百亿亿次浮点运算。
所以,算力听上去很炫,其实就是电脑“计算有多快”的量化指标。大模型动辄需要万亿亿次运算,如果没有足够的算力支撑,就好比用算盘来算宇宙航天数据——根本跑不动。
徐直军公布的那串数据,本质上是一个“大拼盘”式的对比:
规模大56.8倍:指Atlas 950 SuperPoD集群里塞进的AI芯片数量,远远多于英伟达NVL144。
总算力高6.7倍:因为芯片数量庞大,所以整体的计算能力总和,自然就比英伟达的单个系统更大。
内存容量高15倍:同理,多芯片叠加,内存容量自然水涨船高。
互联带宽高62倍:华为的CMA互联技术,带宽做得更宽,从而让这么多芯片之间的数据传输更顺畅。

这些数字单拎出来,确实显得“吊打”英伟达。但问题是:华为对比的,其实不是同一个维度。英伟达NVL144: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计算单元,类似“一辆超级跑车”,强调单体性能强、生态完备;华为Atlas 950 SuperPoD:是一个超大规模的计算集群,类似“几百辆重型卡车组成的运输车队”,靠规模叠加把总算力做大。
这就像一个人说:“我的冰库储量比你的冰箱多几十倍”,听起来没毛病,但冰库和冰箱,本来就不是同一个东西,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这里有一个容易被混淆的点:“多”不等于“强”。英伟达的GPU在单芯片性能、能效比、工艺制程上依然全球领先。华为没有公布昇腾单芯片的算力对比,而是直接用“堆集群”的方式来比总量,这说明在单个核心指标上,华为还无法超越英伟达。
英伟达的CUDA生态用了十几年打磨,全世界成千上万的开发者依赖它开发AI应用。即便华为堆出了更大的算力,如果软件生态不兼容、不完善,很多开发者用起来依然困难。换句话说,“有车队”不代表“有人会开、有人敢开、有人喜欢开、有人开得好”。
超大规模集群,意味着更高的电力消耗、更复杂的散热系统和更庞大的运维成本。相比之下,英伟达更注重单机性能优化,用更少的芯片完成同样的任务。效率和经济性,恰恰是大规模堆砌难以绕开的短板。
那么,为什么华为要强调“总算力”?
如果单个芯片性能暂时落后,那么唯一能在新闻上打动人的办法,就是强调“集群规模”。这是一种典型的“以多取胜”的策略。在国内宣传层面:数字越大越容易让公众兴奋,能制造“超越英伟达”的印象;在市场层面:大规模集群能够满足政府、科研机构对超算中心的需求,吸引订单;在战略层面:在无法快速补齐工艺差距的情况下,华为只能通过系统集成和互联技术,尽可能缩小与英伟达的差距。
换句话说,华为的“遥遥领先”,更多是一种“话语优势”——通过改变对比口径,把“拼跑车”变成“拼车队”,从而营造出领先的氛围。
别忘了,英伟达的真正杀手锏,不是“单芯片有多强”,而是它构建的整个AI生态体系。世界上大多数AI研究和工业应用,底层都用英伟达的CUDA工具链。就算你手里有其他芯片,开发者也得先考虑兼容CUDA。这就是典型的“锁定效应”。
英伟达不仅卖芯片,还卖整套开发平台、AI框架、云服务,把芯片和生态打包在一起,形成闭环。买了GPU,就等于买了“生产力工具包”。从A100到H100,再到最新的B200,英伟达不断在工艺制程、能效比、存储优化上领跑全球。这种稳步提升,才是真正的技术突破。
所以,就算华为通过堆规模在某些数字上超过了英伟达,真正要赢得全球AI开发者和企业的青睐,还需要补齐生态和单芯片性能的差距。
我们也不能一味贬低华为。要在短短几年内,能把集群规模做到全球顶级,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华为在互联带宽、系统集成、散热供电上的努力,确实体现了工程能力的积累。对中国而言,这是一种“绕道追赶”的战略选择。
但这和“真正超越世界科技”不是一回事。正如一支篮球队,把替补席塞满40个人,不代表场上五个人能赢得冠军。量的叠加,不能取代质的突破。
华为的Atlas 950 SuperPoD,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成就,也在全球范围内展示了中国企业在超大规模计算集群上的能力。但所谓的“遥遥领先”,更多是一种“换算口径”的宣传话术,而非真正的技术代际超越。
如果只看新闻标题,容易误以为华为已经全面超越英伟达;如果深入理解,就会发现它更多依赖于规模堆叠,而非单芯片性能的突破;如果看长远,则需要关注软件生态、能效比和开发者生态,才是决定谁能笑到最后的关键。
所以,面对华为的这波数字轰炸,我们既要为中国企业敢于挑战感到骄傲,也要保持冷静,分清“宣传领先”和“技术领先”的区别。毕竟,真正的科技突破,不是把芯片数量翻几十倍,而是做到用更少的芯片,完成更多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