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随意吹

海风随意吹 名博

人生百味(9)回不去的家

海风随意吹 (2025-09-30 05:42:16) 评论 (19)
来美国留学后不久,听到了这句话:You can't go home again,深为震撼。那时尚不适应美国生活,孤独不安,心心念念梦想到上海,我温暖的家,回到驾轻就熟、令我自信满满的环境回到志同道合、无话不谈的朋友之中 

回不了家了?犹如冷水浇头,伤心,失落,怎么就回不去了呢? 

迎面而来的美国人对我微笑,“嗨”,擦身而过,走向相反的方向同学老师很友好,我们会在一起聊文化聊时政聊学业,但是我不会跟他们聊私事,尤其那些埋在心灵深处的痛楚。渐渐地,我像周围的美国人一样,昂首阔步在大街上孤独地行走看似勇敢坚定有自信,其实内心充满疑惑比如这句话:You can’t go home again 

如果仅仅是在物质层面,应该可以回家。16岁那年,跟同学去了冰天雪地的黑龙江插队。我们在加格达奇下了火车,30女生被安排一个大帐篷里。帐篷里有个木头通铺,光秃秃的,没有被子。那天夜里,室外气温摄氏零下40度,大帐篷的中间个废油桶改造的煤炉,帐篷的“取暖系统”。我们穿着棉袄棉裤棉大衣,戴着棉帽围巾棉手套,蜷缩在通铺上太累了,闭上眼睛就睡着了,但是不久就被冻醒了。 

炉子旁边的人越来越多,里三层外三层,还是冷得受不了,大家开始在帐篷的泥地上跺脚蹦跳取暖。这时候,一个女生哭了起来:妈妈,我要回家,我要回上海。像是得了传染病,不少人开始哭,哭声越来越大从到达黑龙江的第一天不少人开始盼星星盼月亮梦想回上海 

回家的路程漫长曲折,耗尽了不少人的青春年华属于最幸运的,四年后回到上海不少人用了七八年,甚至十年、二十年。一个发小,为了回上海,几次转点,从黑龙江到山西,从山西到安徽,一步一步向上海逼近。由于进了安徽工厂,1979年知青返城不包括工人。为了回上海,他坚持不婚,终于在离开上海二十年后,了好消息,进了工矿的未婚上海知青也可以返沪了,那时候他都快40了。 

大学毕业后,落在大学的户口终于可以转回家了,我迫不及待带着转户口的介绍信,去了派出所。看到民警在户口本盖上了“迁入”的红印高兴得难以用言语表达。把户口本塞进抽屉时心想这辈子我再也不离开上海的家了。 

可过了几年,还是走了为了留学,为了我的“诗和远方”。 

出国年之后,1987年,护照快到期了,不得不冒险回次家。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命运往往不在自己的掌控之申请护照,单位会批准吗?申请签证,美领馆会拒签吗?想到这些,有一种无力感,但那时别无选择,护照过期的话,美国大学不会给我续签学生签证的。 

再说,年没回去了,我太想念妈妈、家人和朋友了。 

回中国的机舱很空,一排三个位子只有我一人,躺下睡觉。醒来后,看看窗外一片漆黑,在黑暗中前思后想,前景莫测,心里七上八下。然而,毕竟在美国打拼五年了,有了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给自己打气,车到山前必有路。地面突然出现了灯光,飞近了,看到那片土地灯火通明。看看表,已经飞了多个小时,估计是在日本上空吧。在最后两小时的飞行中我忍不住再三俯视地面,下一片灯火辉煌的地方就是上海了。 

可是,没有看到我想象中的灯火灿烂。昏暗中,飞机降落在虹桥机场。拖着两个沉重的大箱子出了航站楼出乎意料,偌大的上海机场,竟然没有出租车,也没有公交车想回转去打听一下,一名男士主动上前问我要不要搭车。他是某单位的司机,送领导来机场,一样开空车回去,可以带我顺便赚点儿外快喜出望外,问他要多少钱,他说随便给一点就好。 

五年前,我走的那年——1982年,上海只有两家出租车公司,强生和友谊。友谊是为外宾和海外华侨服务的,个人难以订到车出发的那天,由于不少亲友打算送我去机场,便特地去位于陕西南路的强生公司询问如何订车,却被告知早就订满了。最后多亏我工作的学校派了面包车来,才解决了亲友去机场的交通问题。五年过去了,上海变了,眼下有干私活的司机了 

车里,我贪婪地着窗外的夜景,路灯怎么那么昏暗?行人步伐怎么那么缓慢?车子驶过延安西路,出国前上下班的必经之路记忆中的建筑仍然立在路边怎么么破旧了? 

身边没人民币,下车塞给司机20美元作为车费,他再三道谢,留下了电话号,要用车找他。 

抬头看看公寓大楼,每个窗户里都亮着灯,跟我的记忆中一样,非常温暖。小时候一样,我仰头大声叫妹妹的名字,我家的窗户打开了,妹妹探出头来,开心地大叫:我马上下来。 

听到我的呼喊声,开电梯的小袁阿姨也从门厅里走出来,她看着我长大。小袁阿姨笑嘻嘻的:哎哟,你回来啦?你妈妈昨天刚从无锡疗养院回来,母女俩一脚一脚,事先约好的?会儿,兴奋的家人到了楼下,七手八脚把沉重的箱子搬进了电梯。 

第二天,我迫不及待走出家门,去看看熟悉的街区公寓的门厅里,墙壁油漆斑驳地上的马赛克有的破损自行车停得横七竖八,墙角有纸屑灰尘。不由得有点儿不舒服这跟我记忆中高大上的公寓不一样,是我的记忆错了,还是公寓变了或许两者都有吧。美国的五年潜移默化,改变了我的标准、视角和审美。 

这次回家,花了两个星期才重新适应了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上海的拥挤、浮躁、老旧、嘈杂、灰尘终于不那么触目惊心了。 

在上海住了三个月,为博士论文收集数据,申请护照和签证余下的时间是没完没了地探亲访友。 

早上睁开眼睛发现躺在自己的床上,望熟悉的高高的天花板,格外安心。不像在美国,被闹钟闹醒后,赶紧起床,上学打工,天天打仗,边打仗边计划人生的下一步,学费、生活费、工作、住所、身份,一切的一切像是天边的浮云飘忽不定,我尽力希望抓住点什么,时而成功,时而失败而在上海,不用担心,学校敞开大门,随时欢迎我回去工作;家里的大事妈妈扛着,我的任务无非是跑跑腿之类的小事住房相对宽敞,只要我愿意,天天能在熟悉的床上入睡一旦需要,身边亲人、朋友、熟人,可以依靠的关系网。 

无法否认,虽然回到了上海,我的故乡不是我离开时的模样了。时光流逝,人事已非,往日不再,我自己的心境、态度、理念都变了——这些内心的变化才是回不了家的真正原因 

那三个月,我见了许多朋友,80年代初跟他们分别时,一半以上未婚意气风发,谈吐中洋溢着梦想和热情。这会儿绝大多数按部就班,结婚生子。我们聚在一起,时而变得没有话说。我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完成博士论文跟多数人的生活毫无关系。而他们,普遍的低工资、狭小的住房、复杂的人事关系(单位和家庭皆之)、油盐酱醋奶瓶尿布,也得不到我的情感共鸣。真想念往日亲密无间的好时光啊! 

个别朋友跟我一样,也陷入了怀旧和失落交织的网。一位曾经酷爱古典音乐和西洋美术,衣装整齐,举止儒雅的男生,如今一头乱发精神不振,我身边,手指夹着烟,吸完一支马上点燃另一支,啤酒一瓶连一瓶,不断摇头感叹:没劲,没劲啊!那时,他已为人夫,也为人父。 

另一位朋友请我去参加晚宴当着众人的面朋友呵斥我:你怎么还在单干?早点加入互助组吧。一位陌生大汉站起来,要全桌人为我早日脱单干一杯。大家一饮而尽,还说是感情深,一口闷。我也只能借酒发疯:领情,领情,一定早日走上社会主义集体化的康庄大道! 

说完后,我突然非常想念美国因为已经习惯了单干和周围人的漠不关心,他们“冷漠”的表面其实是为他人留下空间,是对他人生活状态的包容和尊重那一刻,我看清楚了,回不了家说明我成长了,认知和情感有了改变。 

岁月匆匆,时间不可逆转,过去美好,美好无法复制因此,我们回不了记忆中的家了无论对过去有多少不舍,生活是向前回不去可以促使我们全心全意勇往直前。那年,且不论大环境的差异,正是这些点点滴滴,方方面面的落差,以及美丽记忆的褪色让我下决心离开老家,自由的远方建起我新的家园 



 原创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