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美国参议院财政委员会对一批私人美术馆的 非营利税收身份(501(c)(3)) 发起审查,其中包括由亿万富翁 Mitchell Rales 与妻子 Emily Wei Rales 创办的 Glenstone。起因是《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提出质疑:这些私人机构虽然在法律上是非营利组织,却对公众开放有限,却享受着巨额税收优惠。这引发了一个敏感的问题:它们到底是文化公益的载体,还是某种“合法的避税工具”?
一、家族背景与慈善传统
Mitchell Rales 出生于宾夕法尼亚的一个犹太家庭,是 Norman 和 Ruth Rales 的四个儿子之一。他的父亲 Norman 曾在孤儿院长大,后来创业成功,并设立基金会支持教育和医疗慈善。这样的背景,使“公益与责任”成为家族传承的重要部分,也深刻影响了 Mitchell 的价值观。
在这种传统下,Mitchell 与妻子 Emily 延续了慈善路径,不仅签署了“捐赠誓言(Giving Pledge)”,还投入巨资建设和运营 Glenstone,把私人收藏转化为一个对外开放的当代艺术机构。
二、Glenstone 的价值与质疑
Glenstone 以当代艺术与自然相结合的理念著称,并且对公众免费开放。但在早期,参观人数非常有限,因此有人质疑:它的“公共性”是否充足,是否真正符合非营利组织的精神?
质疑并非空穴来风。2021 年,Mitchell Rales 将约 19 亿美元的股票捐赠给 Glenstone 基金会,使其总资产接近 40 亿美元,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水平相当。而巧合的是,Rales 个人净资产同样约 40 亿美元。换句话说,他把大部分财富“转移”进了自己掌控的非营利基金会。
表面上看,这是一种高尚的公益行为;但从制度角度看,它也可能成为一种 合法的财富避税与传承方式。
三、美国富豪的避税套路
像 Rales 这样的案例,并不是个例,而是美国富豪惯用的“慈善式避税”。常见方式包括:
1. 把财富捐进基金会
捐赠给 501(c)(3) 基金会可以获得巨额税收减免。
如果基金会是自己创办的,就能在享受优惠的同时继续保持控制权。
2. 避免资本利得税
如果直接出售股票,需要缴纳高额资本利得税。
如果把股票捐给基金会,则可以完全免税。
3. 财富“公益化”,实则“家族化”
基金会不能返还财富,但可以通过管理费、人员安排、艺术投入等方式继续服务于家族利益。
例如 Glenstone 的艺术馆既满足了公共展览,也实现了家族的文化声望积累。
换句话说,美国富豪的避税并不是“把钱藏起来”,而是把财富 转化为公益符号:既合法、又能避税,还能留下声誉。
四、制度困境与未来启示
非营利基金会享受税收豁免,本意是鼓励社会资源回馈大众。然而,当基金会规模庞大、资产与世界顶级博物馆相当时,如果开放不足、透明度不够,就容易引发“避税”的怀疑。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舆论和政策监督,Glenstone 逐渐扩大了对公众的开放力度,逐步发展为美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机构。这说明 合理的监督与规范,可以让私人财富更好地转化为公共文化资源。
Glenstone 的故事,既是 Mitchell Rales 延续犹太家族慈善传统的体现,也是对美国非营利制度的一次现实考验。他的个人净资产约 40 亿美元,Glenstone 基金会的资产同样接近 40 亿美元——看似“捐成了穷人”,实则建立起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文化帝国。
看看美国富翁高大上的避税工具
BrightLine (2025-08-31 14:15:36) 评论 (0)2015 年,美国参议院财政委员会对一批私人美术馆的 非营利税收身份(501(c)(3)) 发起审查,其中包括由亿万富翁 Mitchell Rales 与妻子 Emily Wei Rales 创办的 Glenstone。起因是《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提出质疑:这些私人机构虽然在法律上是非营利组织,却对公众开放有限,却享受着巨额税收优惠。这引发了一个敏感的问题:它们到底是文化公益的载体,还是某种“合法的避税工具”?
一、家族背景与慈善传统
Mitchell Rales 出生于宾夕法尼亚的一个犹太家庭,是 Norman 和 Ruth Rales 的四个儿子之一。他的父亲 Norman 曾在孤儿院长大,后来创业成功,并设立基金会支持教育和医疗慈善。这样的背景,使“公益与责任”成为家族传承的重要部分,也深刻影响了 Mitchell 的价值观。
在这种传统下,Mitchell 与妻子 Emily 延续了慈善路径,不仅签署了“捐赠誓言(Giving Pledge)”,还投入巨资建设和运营 Glenstone,把私人收藏转化为一个对外开放的当代艺术机构。
二、Glenstone 的价值与质疑
Glenstone 以当代艺术与自然相结合的理念著称,并且对公众免费开放。但在早期,参观人数非常有限,因此有人质疑:它的“公共性”是否充足,是否真正符合非营利组织的精神?
质疑并非空穴来风。2021 年,Mitchell Rales 将约 19 亿美元的股票捐赠给 Glenstone 基金会,使其总资产接近 40 亿美元,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水平相当。而巧合的是,Rales 个人净资产同样约 40 亿美元。换句话说,他把大部分财富“转移”进了自己掌控的非营利基金会。
表面上看,这是一种高尚的公益行为;但从制度角度看,它也可能成为一种 合法的财富避税与传承方式。
三、美国富豪的避税套路
像 Rales 这样的案例,并不是个例,而是美国富豪惯用的“慈善式避税”。常见方式包括:
1. 把财富捐进基金会
捐赠给 501(c)(3) 基金会可以获得巨额税收减免。
如果基金会是自己创办的,就能在享受优惠的同时继续保持控制权。
2. 避免资本利得税
如果直接出售股票,需要缴纳高额资本利得税。
如果把股票捐给基金会,则可以完全免税。
3. 财富“公益化”,实则“家族化”
基金会不能返还财富,但可以通过管理费、人员安排、艺术投入等方式继续服务于家族利益。
例如 Glenstone 的艺术馆既满足了公共展览,也实现了家族的文化声望积累。
换句话说,美国富豪的避税并不是“把钱藏起来”,而是把财富 转化为公益符号:既合法、又能避税,还能留下声誉。
四、制度困境与未来启示
非营利基金会享受税收豁免,本意是鼓励社会资源回馈大众。然而,当基金会规模庞大、资产与世界顶级博物馆相当时,如果开放不足、透明度不够,就容易引发“避税”的怀疑。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舆论和政策监督,Glenstone 逐渐扩大了对公众的开放力度,逐步发展为美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机构。这说明 合理的监督与规范,可以让私人财富更好地转化为公共文化资源。
Glenstone 的故事,既是 Mitchell Rales 延续犹太家族慈善传统的体现,也是对美国非营利制度的一次现实考验。他的个人净资产约 40 亿美元,Glenstone 基金会的资产同样接近 40 亿美元——看似“捐成了穷人”,实则建立起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文化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