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杨振宁写信批评CUSPEA为“丧权辱国”

林向田 (2025-10-20 10:48:43) 评论 (10)

以下为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原副主任柳怀祖先生于2016年为《赛先生》撰写的文章,柳先生当年负责协助李政道教授处理国内事务,亲历了这段不平凡的历史。

CUSPEA实施的十年不过是中国物理学发展历史中一个小小的插曲,但它确实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起到了它应有的历史作用。

1977年春天,政道教授第三次回国访问,他再次对国内的教育情况做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返美后不久,他得知小平同志再次复出,主管科教,很快就要恢复高考。由于“文革”十年动乱,教育停顿,祖国整整一代年轻人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因此政道教授在美国时做了很多准备。1979年春回国访问期间,他应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的邀请开了两门课:“统计物理”和“场论与粒子物理”。

在讲课期间,政道教授发现有些研究生素质非常好,同时深感要加快祖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只在国内办讲座补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为祖国的一批年轻人创造系统学习和发展的机会,特别是让他们能到美国世界一流的研究院和大学去系统学习,这才是培养人才的长远之计。

但当时中国改革开放才刚刚萌芽,国家基本还处在封闭的状态,出国留学尚无渠道。国家财政十分困难,不可能拿出大量外汇支持出国学习。加上“文革”刚结束,国内“左”的思潮还远没肃清,出国学习的阻力很大。

同时,美国的规矩是申请入美国大学和研究院必须经过GRE考试,非美国的外国学生还需考TOEFL。此外还要填写很复杂的申请表格,并将教授的推荐信、成绩单和申请费(美元)等一并寄给欲去的研究院、大学的招生办公室。申请材料经初审合格后,才转到各系,再由教授择优录取。整个过程十分繁琐。

而当时中国根本没有GRE和TOEFL考试,中国学生也根本不知道美国研究院和大学招生的手续和规矩。在这种情况下,普通中国人想要出国留学堪比登天,其难度是现今的年轻人所不能想象的。针对这种情形,政道教授花了很多时间,专门创造设计了一种独特的、暂时的、公正有效的留学渠道——CUSPEA项目。

1979年5月17日,政道教授在受到华国锋主席接见时提出了关于创设CUSPEA的建议:组织美国著名大学在常规的研究生招收计划之外,在中国联合招考研究生,由美国大学出全额奖学金,学生学成后回国。领导人都十分赞成这个建议。

政道教授就立即与他任教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的教授们联系,请他们出一份能达到哥大物理系博士资格考试标准的试题,寄到北京。在时任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严济慈、副院长吴塘的协助下,举行了第一次PRE-CUSPEA试点考试,从中选出了五位学生:陶荣甲(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陈成钧(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裘照明(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吴真(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陈天杰(北京大学)。

我们俗称这五位是CUSPEA的“负一期”。那时候他们年纪都很大了,最大的陈成钧已经42岁了,最小的吴真也31岁了。可见“文革”中人才的断档有多严重!政道教授请哥大物理系开会决定这五位同学能否成为哥大研究生,如果能入,物理系能否承担他们的全部经费,直到博士毕业;并请物理系替这五位同学向哥大招生办公室补办全部入学手续。由于这五位同学成绩优良,最后都得到了哥大物理系的同意并入学。当然也因为政道教授在哥大是大家都很尊敬和信任的教授,所以这五位的入学是很顺利的。

有了这次试点的实践,政道教授就向严济慈和北大校长周培源建议,于1979年年底举行了第二次PRE-CUSPEA试点考试。这次考试用的还是哥大的博士资格考试题,只是参与招收的学校增加了纽约市立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等六校。但是这些学校负责审查学生入学资格的招生办公室一开始都反对,为此政道教授很费力地向各大学招生办公室的负责人一个一个地解释中国的特殊状况,最终说服了他们。

此外,加上这六所大学物理系教授的支持,各校物理系也都同意负担被选上学生的全部教育和生活费用,直到获得博士学位。最终,这些学校录取了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任海沧、中山大学的李大西等13位学生。我们俗称这是CUSPEA的“第零期”。

有了这两次试点的成功实践,CUSPEA项目于1980年2月正式开始实施。政道教授加紧和美国高水平大学的物理系主任、教授们联系,以他个人名义发出了200多封内容相同的信,探讨对方招收中国留学研究生的可能性。

他告诉我说,第一次他尝试发信给47所大学,46所回信表示赞同,只有一个学校不赞成,觉得太违反美国的研究生招生制度。那时候国内没有TOEFL也没有GRE,跟美国的考试制度完全不相同,而CUSPEA项目的规模也不大,所以如果有学校不赞成,也有他们的道理。

正当李政道教授忙于安排落实1980年CUSPEA研究生招收工作的时候,海外几位很有影响力的华裔科学家对CUSPEA提出了非议。他们写信给国内有关领导,用“文革”时“扣帽子”的方式,指责CUSPEA是“丧权辱国”,“比19世纪末20世纪初半殖民地都不如”。

他们说,20世纪初的中国还处在半殖民地,虽然当时清华留美奖学金是用“庚子赔款”设定的,但至少考试还是中美合办的。可如今在新中国领土上进行的CUSPEA,考试题却完全是由美国人出的,这岂不比“半殖民地”的地位更低。

这封信在国内就像一颗炸弹,引起了一场风波。国内很多人,包括一些领导人都认为“信”很有道理。这下国内的压力就很大了,毕竟“文革”刚过去不久,“左”的影响还很深。那个时候,“丧权辱国”的“帽子”是十分严重的,谁也不敢沾啊!

一开始,政道教授并不知道这事儿,后来他发现CUSPEA项目在国内推动得很慢,而且托辞很多,有的部门干脆停了相关工作。当知道缘由以后,他专门飞到北京来向有关部门解释,说明以前清华留美考试是奖学金的考试,得了奖学金并不等于入美国大学,入美国大学时还必须通过该大学承认的入学考试,而CUSPEA只是将几十个美国大学和研究院组织起来,进行一次集中的“入学考试”,这与“丧权辱国”之类的“帽子”毫不相干。

况且通过政道教授的努力,学生的全部教育和生活费用都将由美国各大学负担,因此由美国学校出考试题无可厚非。此事一直闹到小平同志那儿才算解决了,最终CUSPEA计划得以在国内照常实施,后来就顺畅起来了。

---------下面是传闻----------

杨振宁给中国领导写信批评CUSPEA为“丧权辱国”?源于一些流传的传闻或传记描述,特别是李政道传记中提到的内容。根据相关报道,1980年代初,CUSPEA项目启动后,在中国国内和海外华裔科学家中曾遭遇部分保守势力反对。这些反对声音认为该项目让中国学生“免费”接受美国培养,可能导致人才外流或“依附”西方,极端的表述甚至用“丧权辱国”或“比19世纪末20世纪初半殖民地都不如”等文革式话语来攻击。具体传闻指向:一位“极有名的美籍华人物理学家”(隐指杨振宁)带头写信给中国政府,抗议CUSPEA计划,导致项目一度中途停顿。这封信据称使用了上述激烈词汇,并被描述为迫使项目暂停的直接原因。这一说法出现在2010年出版的《李政道传》等书籍中,以及一些媒体报道中。杨振宁本人已多次公开否认这一传闻,并郑重澄清他从未写过此类信件,也从未以任何形式反对CUSPEA项目。2010年,杨振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我要在此郑重澄清:我从来没有在任何场合说过这样的话,写过这样的信,也没有以任何方式反对过CUSPEA。事实上,CUSPEA是李政道于1980年代初发起并主持的计划,安排中国学生到美国许多大学做物理系研究生,我对此计划始终是赞许的。我所在的石溪大学没有参加此计划,并不是因为我不赞成它,而是因为:(一)石溪已经有多种渠道引进中国物理研究生,所以不必参加CUSPEA;(二)我知道我不能和李政道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