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心语(68)伤心日

南山无言 (2025-08-13 18:52:30) 评论 (1)
医路心语,一位美国华人心脏科医生的行医笔记

前言

说来很有意思,从小到大一直没有想过自己最终会做医生这一个职业。在进入大学之前,我都没有去过一次医院,都不知道医院的门朝哪儿开的。

我小时候的理想(小学时经常会为此写的作文),有两个,一个是教师,耳闻目染,看到身边很多的好老师,谆谆教导,诲人不倦,自然而然希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做一名人类灵魂的园丁。另一个理想是科学家,接触了自然,物理,化学和生物科目的启迪,时常憧憬自己有朝一日做一个探索未知,追寻真理的人,创造新知识,发明新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1989年的高考会试,自己表现极差,差一点就没能上大学。那年大学录取又是减招,需要第二次填志愿,老师和父母都说,你的这些分数就只能去医学院了。

是不是金子总会发光?或许是我的开窍来的比较晚。没想到,错进错出的我意外地发现在医学院的学习生活中如鱼得水,自己被医学浩瀚的知识海洋所深深吸引,而且意识到医生这个职业竟然是自己理想的教师和科学家的完美结合。每天面对不同病人的诊治和宣教,不正是需要谆谆教导的爱心和诲人不倦的耐心;每天面对疑难杂症的考验,不正是需要一个探索未知,追寻真理的科学精神。

在过去的十多年的美国行医过程中,我写下了200多篇医学科普小文和一些行医感受。总想找一个机会,把这些内容总结起来编辑成册,可以是作为对大众的科普宣传,也是对自己人生道路的一种回顾。

时间挤挤总是有的,请读者们慢慢看来…

68. 伤心日

昨晚值夜班,接到急诊室的电话(2022年5月的事)。

急诊科医生很兴奋地告诉我,他有个非ST抬高的心梗病人。我们急诊室基本上是病人一有心肌酶谱增高就会叫心脏科会诊,很多时候这些心肌酶谱的变化和心脏没有多大关系,不是所有的心肌酶谱增高都是心梗。这次急诊科医生很自信的说,这个病人有胸痛,心肌酶谱持续升高,一定是心梗。

早上一到医院就去急诊室看病人。45岁的西裔男子,情绪很低落,一则来急诊室本就不会是高高兴兴的事情,二则被告知心梗就更郁闷了。病人告诉我,他平时体健,这两天得知得克萨斯州的小学枪击事件后,一直很担心,他自己也有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昨天早上起床后还哭了一场,之后上班时感觉持续性胸闷,下午下班后被老婆送到急诊室。看过以前我写的科普文章,朋友们一定想到了“碎心综合症“(医路心语第14篇)。

床边心超检查看到心尖部球囊样运动减弱,之后做冠脉造影排除了冠心病,确诊“碎心综合症”,由于对枪击案的过度忧虑引起。

下午和我查房的护理医生(nurse practitioner)告诉我一则新闻,在德州枪击案中离世的一名女教师的先生因为过度悲伤而发生猝死。

有朋友说,美国什么都好,就是痛恨枪击事件,什么时候是个头?

美国人把拥枪写入了宪法,绝对禁枪是不可能的,除非修改宪法。但是,大家同心协力一起做控枪完全是可以,可行的。

美国人拥枪不外乎三种理由,一看家护院;二娱乐打猎;三收藏观赏。所以真正做到控枪,需要从目的入手。我的建议是,第一,重塑法律和次序,加大警察执法部门投入和培训,有了良好的社区安全,自然不需要拥枪护院。第二,提高合法拥枪年龄到21岁,买枪比买一瓶酒和买一包香烟还简单,自然容易枪支泛滥,而且最近的几起枪击案都是18岁的年轻人,说明年轻人心智还不成熟,不能合法拥枪。第三,拥枪需要考核和领取使用证,开车还需要考驾照,而在大多数州买枪付钱即可,太随便,很多人对枪的知识贫乏,枪放在家里本就是个安全隐患。第四,严格审查和背景调查,有犯罪记录,精神疾患,嗑药酗酒等等,必须列入黑名单,而且这个审查和第三条的枪证需要每几年复查。第五,禁止大规模杀伤武器,自动步枪在民间本来就是禁的,赞同一些州已经开始执行的禁大弹夹措施,控制在10发子弹,娱乐打猎不需要大弹夹。

最后指出,近年枪击案的不断增加是美国两党政治恶化走向更为极端的社会表现,这种不健康的政党互斗游戏需要被约束。

极右害人,极左祸国。

愿伤心日不再出现。

(更多医学科普知识关注微信公众号:第二诊疗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