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不仅是古希腊艺术的殿堂,更是一本立体的史书。从史前时代的锡拉壁画,到迈锡尼的黄金宝藏;从朴拙的几何陶器,到灵动的希腊化雕塑;再到那台神秘的安提基特拉机械,每一件展品都像是一个章节,串联起了古希腊文明从萌芽到繁盛的完整脉络。

古锡拉(Thera)文明,出土于圣托里尼岛南边阿科罗蒂里(Akrotiri)古城遗迹,最早的锡拉文明是公元前3000年从克里特岛传到圣托里尼岛,因为一次火山喷发,锡拉文明灰飞烟灭。直到1967年挖出遗迹,证明古代这里曾有高度发达的城市存在。锡拉阿克罗蒂里壁画(Frescoes from Akrotiri)就是从被火山覆盖的的阿克罗蒂里建筑废墟中发掘岀来的,属于米诺斯文化(Minoan)。
《春》The Spring Fresco,约创作于公元前1550 年。这幅壁画在西方艺术史上被称为第一幅风景画,主要由燕子、百合花与崎岖的岩石构成,让人回到那个水草茂盛、万物生长的创作时代。

克里特风格的壁画,《拳击儿童》(Boxing Children Fresco)和《羚羊》(Antelope Fresco),创作于公元前16世纪,画面生动真实,线条流畅,颜色鲜艳,破损部分是想象出来的。


迈锡尼(Mycenaean )展厅仍旧是展品最多最漂亮的,不愧是在荷马诗史里被形容为遍地黄金的迈锡尼,展厅金光闪闪、贵气十足。

不过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人们眼中的迈锡尼一直是一个只存在于神话中的虚构国度。 在古希腊 的文献中,对迈锡尼文明的记载几乎为零。 这个遍地黄金的国度存在的依据,只有《荷马史诗》里的零星记载,并没有人真正找到过迈锡尼文明真实存在过的依据。

直到1874年,一位沉迷于《荷马史诗》德国业余考古学家谢里曼,不顾其他人的嘲笑和轻视,一意孤行发掘出了迈锡尼遗址与充斥着黄金的墓葬。直到那之后人们才相信,那个荷马誉为“黄金国度”的迈锡尼文明是真的存在过。


当越来越多的黄金饰品和工艺品被发掘出土, 人们的眼中终于有了迈锡尼文明真实的模样。 这些巧夺天工的黄金工艺品,让人们了解到了那个距今3000多年的时代的生活片段。精致的黄金面具、锋利的黄金匕首、还有举世闻名的“华菲奥金杯”等。

华菲奥金杯(Vaphio Cups)是从拉科尼亚的瓦菲奥圆顶墓中所出土的一对金杯,当然是迈锡尼展厅的镇馆之宝。这座公元前1500 年左右的墓葬曾经被盗,但考古学家们在被洗劫一空的墓室地下发现了一个幸免于难的陪葬坑,从中获得了这对金杯和其他文物。古希腊人用精美的浮雕在2个金杯上展现了人类捕获并且降服野牛的过程。

除了这对著名的金杯之外 ,考古博物馆还收藏了许多形状的金杯。

阿伽门农面具(Mask of Agamemnon)无疑是迈锡尼展区乃至整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件颇具传奇色彩的文物,被放置在了一进入展厅最显眼的位置。

它是一件用薄薄的黄金打造的立体面具,这样的黄金饰品被广泛用于迈锡尼的贵族墓葬,而眼前的这一件面具,更因为被宣称属于神话当中的国王阿伽门农而广为人知。新的考古证据显示,这个面具应早于阿伽门农所处的的时代300年。

精美的黃金牛头酒壶。酒从牛脖子上的一个孔倒入,从鼻孔中倒出来,是个相当特别的奠酒器皿。同样的牛头酒壶在克诺索斯宫殿中也发现过一个。


青铜制作的兵器,黄金装饰在青铜剑柄上。

迈锡尼文明时期的壁画。

古希腊陶瓷从实用性粗糙的储罐演变为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博物馆收藏了从青铜时代到希腊化时期的陶器,包括几何风格双耳陶瓶、黑彩克瑞特和红彩细颈瓶。

迪普利翁瓶(Dipylon Amphora),公元前 750年,在Dipylon 附近的墓园所发掘的大型陶器,这个双耳陶瓶除了繁复的几何图案,描绘当时葬礼的情景。

几何风格和螺旋风格陶罐(Geometric Amphora),公元前9世纪。

黑彩陶克瑞特(Black-Figure Krater),公元前6世纪,描绘特洛伊战争。

红彩陶器,胜利女神陶瓶(Amphora with Nike),公元前5世纪,胜利女神尼克手持棕榈叶或花环的形象,陶身有黑红相间的条纹和几何图案。

接着进入考古博物馆的精华—雕塑展厅,展场的动线依照希腊雕塑史发展的进程,分为几何风格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時期和希腊化时期,一趟走下来可以深刻体会希腊雕塑史的演进,众多精品更是让人不虛此行!
首先是几何风格时期(公元前900年–公元前700年),希腊文明从黑暗时代复苏,雕塑形式简单,高度抽象,强调几何形状,如三角形躯干和圆形头部。

古风时期(Archaic Period,公元前700年–公元前480年)。希腊城邦兴起,与埃及和近东的文化交流促进了雕塑发展,此時期雕刻深受埃及影响。
阿纳维索斯青年男子雕像/库罗斯(Anavyssos Kouros),公元前 530 ,高195cm。姿态僵硬,前倾步伐(左脚略前),模仿埃及雕塑的正面性法则。面部带有“古风微笑”,表情程式化,象征生命力而非真实情感。

公元前480年希腊在波希战爭中取得胜利,文化发了展进入了黃金時期,雕刻艺术也摆脱埃及的影响,开始走向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史称古典時期(公元前480年~前330年)。这时期的人物塑像不若先前生硬呆板,艺术家专注于表現人物身体的結构、动作,崇尚自然、稳定、均衡,随着公元前6世纪青铜制造的进步,此时期也开始出現现大件的青铜作品。
阿尔忒弥斯海角宙斯或波塞冬雕像(Artemision Bronze, Zeus or Poseidon)是又一尊镇馆之宝,作于公元前460年,高达2米的青铜塑像,浑身肌肉发达,双臂平展,眼神犀利,强健威武。由于右手的物件已经遺失,如果握着雷电就是宙斯,如果握著三叉戟就是海神波塞冬,但无论如何都是难得一見的旷世奇作!


又是一尊巨大的青铜作品「骑马少年」( Horse and Jockey of Artemision), 雕塑表现快马奔腾与孩子骑乘间的默契神韵,刻画的惟妙惟肖!而这样大件青铜雕塑,在工艺上则要比石雕难上许多倍!不过这件作品完成于公元前140年,是希腊化時期的作品。


这是希腊神话中诱惑海伦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公元前4年世纪的作品,也是相当精彩的杰作。

贏得胜利的运动员,公元前4世纪的作品。

随着亚历山大大帝建立橫跨欧亚非的大帝國,希腊的文化也随着著軍队传播,史称希腊化時期(公元前330年~前30年)。这時期的雕塑更加的生动活泼、題材也更生活化,艺术风格更加多样化,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复杂性。希腊的艺术家开始將眼光从天神、英雄转向往凡人。
阿芙洛狄忒的大理石雕塑,公元前4世纪,皮肤丰润,线条柔美,姣好的身材和容貌。这个尊阿芙洛狄忒比卢浮宫的《米洛的维纳斯》还早200多年,而且保存的如此完整。

这《阿芙洛狄忒、丘比特与潘》雕塑也是镇馆之宝,表现半人半兽的潘神在阿芙洛狄忒沐浴之际趁机纠缠,维纳斯此时是面带妩媚微笑,手举起凉鞋准备击打潘,丘比特在空中则奋力将他推开。公元前100年的作品。

罗马時代的作品,虽然希腊在公元前168年被罗马共和国所征服,但希腊文化却反过来征服罗马人的生活,因此这个段可以视为希腊化時期的延续。因为古罗马对希腊艺术的痴迷,在公元1-2世纪留下了大量古罗马复制古希腊艺术的作品,尤其是神祇和英雄形象。
众神的使者赫尔墨斯(Hermes)雕像,复制公元前4世纪的作品。

酒神、潘和小酒神雕塑群,复制公元前4世纪的作品。

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Asclepius),复制公元前3世纪的作品。

战神阿瑞斯(Ares),复制公元前1世纪的作品。

女神,复制公元前4世纪的作品。

奥古斯都(Augustus)皇帝青铜像,作于公元前12年,腰里别着一把宝剑,右手做出一个代表官方的欢迎姿势。

这尊头像雕塑是罗马帝国第三位皇帝哈德良(Hadrian)。这雕像头上原有金橡树叶编成的金冠,但现早已丢了。其艺术之精湛而被博物馆作为印刷宣传品的头图呈现给观众。

哈德良皇帝的情人安提诺斯(Antinous)。

这里的近百位是古罗马和古希腊各时期和地域的先贤和执政官,他们的姓名与面容都被凝固在这些艺术雕像上。


博物馆还有些难以置信的“科幻”物件,比如这个神奇的东西,也算是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它便是大大有名的安提基特拉机械(Antikythera Mechanism)。1901年在希腊安提基特拉岛附近海底沉船里发现,具有复杂精密的工艺技术,大体认为是测算天文和日历,要知道这可是两千多年前,因此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模拟计算机。

机械的制造年代约在公元前205年至100年之间,两侧的圆形青铜部件可能是齿轮或支撑结构,顶部的人物雕像可能象征天文或神话主题。其复杂齿轮系统和精确天文计算功能揭示了古代希腊人对宇宙的深刻理解。

我们就这样走走停停地在博物馆呆了近3小时。博物馆这些沉睡了千年的文物,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对美、智慧与永恒的不懈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