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后,我又提笔了

枫琳枫语 (2025-07-17 19:16:55) 评论 (0)


十四年后,我又提笔了

张琳 | 枫琳笑语 · 渥太华

那年我封笔,是因为写字让我失眠。

不是写不出来,而是写得太真、太满。

深夜码字,白天上班,女儿嗷嗷待哺,锅里汤没收干,脑子里还在琢磨一个比喻。

写一句笑一句,写一句哭一场。到后来,我怕自己太投入,反而过不好眼前的日子。

于是我对自己说:“先好好活着,再写也不迟。”

十四年过去了。

后来我从上海搬到了渥太华。女儿17岁了,秋天就12年级。她有自己的小世界,我也终于能回到自己。

生活没有变慢,只是重心轻了。

去年,我在夏天的阳光下,拿起球拍,拉起渥太华第一个户外匹克球群。

从最初几个人到现在200多人,4个公园球场轮着约:Atrium、Mancini Park、North Gower、Half Moon Bay。

有人球技好,有人来交朋友,有人只是想出出汗,不在家刷手机。

我看着大家边打边笑,心里有点热。

原来,有人因为一条群公告、一个“今晚打球吗”的接龙,过上了更有活力的一天。

也许这就是“写字”之外,我回应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但写字的种子,一直没死。

上周,我随手在群里发了一篇十四年前的旧作。原本只是存档式怀旧,没想到评论一串串:

“快更新!”

“太有画面感了!”

“这不比鸡汤强?”

还有一些人私信我:“你为什么不继续写?我们看得可舍不得你封笔。”

我一愣。那一刻,心里像被小石子轻轻敲了一下,不疼,但泛起涟漪。

也许,是时候了。

我曾住在上海。

那个城市快、讲究、精致、有点作,却值得被深深爱过。

我特别爱买菜。哪怕穿着高跟鞋,也要蹲下来挑韭菜根。

菜场大妈一口“小姑娘”,我买30块的菜,故意转50块,她追着送我香菜和两个白萝卜。

我也爱吃。

只认崇明岛的走地鸡,阳澄湖的大闸蟹。早餐要油条配甜豆浆,晚饭得来一锅腌笃鲜,咸肉香得冒泡。

我爱热闹。

去外滩吹江风,看张学友、黎明、林忆莲的演唱会,轮番打卡。朋友说我是“文化娱乐圈边缘打工人”。

我也写字。

写西瓜、蘑菇、楼下电梯里的心动,写亲爱的西红柿,也写挥着翅膀的蚊子。

写邻居的唠叨,一个不知名雨天的小烦恼,或者午夜那句听不清的歌。

后来,我来了加拿大。

最早的感觉不是“自由”,而是“空”。

没有早市、没有搓背、没有豆腐脑。

没有我熟悉的菜市场味道,连大妈都没有,更别说:“您上次喜欢的蒜苗,我给您留着了。”

虾是冷冻的,鸡没香味。去超市得开三十分钟的车,冰箱囤满是一周。

我想念南翔小笼、七宝羊肉汤,也想念下楼拎空篮子,回来装一把春天的日子。

你问加拿大不好吗?不是。

这里只有自然风,没有黄浦江的风;

这里只有超市灯,没有菜市场的烟火;

这里只有宁静的夜,没有城市的灯火人间。

但慢慢地,我变了。

每天打球、种花、读书,偶尔爬山,看天变蓝,看草坪一茬茬割平又长高。

邻居送我后院的番茄苗,我回赠自腌的榨菜罐头。边煮面边跟群友聊天,一聊就进了夜。

渥太华这地方,乍一看没什么,却也像极了我小时候被寄养的乡下

午后有蝉叫,街上没人,谁都不认识我,也没人管我。

活了几十年,竟然兜兜转转,回到了童年那种简单的日子。

十四年前,我为了生活封笔;

十四年后,我为了生活提笔。

不是为了当作家,也不是追热闹掌声,

只是想给那个心里一直没说话的自己,一块属于她的土地——

慢慢种下记忆、心事,哪怕是失眠的夜。

有人说喜欢我写的字,那我就继续写下去。

如果你也有故事,欢迎告诉我,我帮你加工,让它变成一篇“活着的记录”。

因为我们每个人,

都值得把自己,过成一篇好文章。

文末Tips:

欢迎关注我在文学城的新博客《枫琳笑语》

接下来会持续更新:生活趣事、打球日常、写作灵感、女儿的碎碎念、厨房小愿望……

如果你喜欢真实、温暖、有趣、不装的文字,欢迎做我读者~

也欢迎加入我们渥太华的匹克球群,一起晒太阳、流汗、过日子。

或留言告诉我:

你为什么“封笔”?

你又为什么想“提笔”?

——我在这儿,等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