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安的时光书

莉莉安的时光书

《红楼梦长》宝黛爱情的真正结局

莉莉安的时光书 (2025-07-13 22:57:06) 评论 (0)


《红楼梦》传世至今最大冤案,恐怕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结局——“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

在这一点上,我们读的程高本续书、看的电视剧都是假的。1987王扶林版和2020李少红版执迷于这一幕的戏剧性而大做文章,赚足了十亿国人的眼泪,助长了这个情节的传播,以至于这个对原作的严重误读与原则性偏离流传太久、影响太甚,曹公之灵恐怕要怪我们当今读书人无能——红学曹学千千万万有志有才的学者们前赴后继,却至今未能让天下人明白他的原意。

一、“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是续书对原著的篡改

程高本续书之假,确凿无疑。上个世纪以来众多细心、耐心的红学家们基于文本的推理、引史具典的考证,再加上一批近现代学者们另辟蹊径、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语言计量研究得出的“曹高异笔”的结果(殷企平、刘绪源、Andrew Schonebaum等等;因为与本人工作专业有关,将来写个小文总结一下这方面的成果),续书之假已是定论。

因为续书之假如此铁证如山,“打假”便成了红学家、爱好者们乐此不疲、孜孜以求的话题。我也不能免俗。今天来打的假正是续书中这段完全违背曹雪芹原意的、篡改过的宝黛爱情结局。

程高本对这个结局的篡改是有重要原因的。究竟他们是遵循了自己所搜集到的手抄本,还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是为了销量而炮制出廉价卖点,涉及到考证学,将来另写一篇。此处按下不表,仅讨论宝黛爱情真正的结局是什么。

二、曹雪芹对宝玉婚姻的设定

曹雪芹是个天才小说家,仅叙事逻辑这一项,他对每个主要人物都有一套独特而完整的立意、铺排、分层皴染、立体构建,无论这个人物身上发生怎样的矛盾、曲折、甚至当时看似荒唐的情节,其实都是从他的整体构思出发而进行的演绎。

这也是为什么我常常觉得,第五回“警幻仙曲演紅樓夢”就像他在湖面扔下的一颗石子儿,之后的百余回就是那石子儿一圈儿一圈儿荡出去的波纹,从细处看,每一层波纹动荡不定、因势而生,从远处看,则脉络清晰、互为呼应。

因此,曹雪芹对宝、黛、钗的婚姻有个一以贯之的脉络,也曾投下一颗石子儿。只是这颗石子儿藏在一篇浩瀚巨著里,难以寻觅,以至于我们将书本读了几多遍、从它旁边经过无数次,也未识它的真面目。直至某天,我终于停下脚步,拾起了这颗石子儿,细细地、用心打量、与它对话、而后解了它的真意时,那份心情,也只能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形容了。

这颗石子儿,就是第三十六回,宝玉在梦中喊出的那句话”和尚道士的話如何信得?什麽是金玉姻緣,我偏說是木石姻緣。“

宝玉这句梦话,是他潜意识中对第二十八回开始出现的金玉之说进行的回应。在那一回,“薛寶釵因往日母親對王夫人等曾提過「金鎖是個和尚給的,等日後有玉的方可結為婚姻」等語,所以總遠著寶玉”。这所谓来自和尚的金玉之说,其实源自薛姨妈,听众最初是王夫人、宝钗、和薛蟠,后来黛玉、宝玉、乃至阖府皆知。

宝玉这句梦话我不知读过多少遍,每次都不曾停留,总觉得只是一句梦话而已,宝玉的这个意思也没什么新奇。直到读多了,读到某天,我终于能自然而然地把书名这个“梦”字捻成一股线,把书中所有的梦都串成了一串儿——甄士隐和贾宝玉的太虚幻境之梦,秦氏家计长策之梦,甄、贾宝玉初次相见之梦——才发现这些梦,都是书中之大立意、大关键。

梦,在曹雪芹手中已化作生花妙笔,上演的都是比现实更真的真。

宝玉的这句梦话,有好几层真意在里头,我原来一直在粗心错过。

第一层意思,和尚道士指的是谁?和尚道士是小说中的”上帝视角“,在开篇第一回,和尚把无才补天的弃石变成美玉形状,以方便携带它去和贾宝玉一起投胎。整部书,只有这和尚道士知道,贾宝玉夹带来世间的这个不是玉,只是一块石头而已。贾,假也。

第二层意思,和尚道士的话到底信不信得?“上帝视角”的和尚道士不打诳语,绝不会明知贾宝玉这块是石头还去哄骗人家宝姑娘的金。这么一来,两相矛盾,如何开解?

很多人猜想薛姨妈撒谎、借金玉之说为宝贝女儿嫁入豪门而打下理论基础。可这猜想不但高估了薛姨妈的智商和胆量,而且不通之处在于,薛姨妈完全可以撒一个更令人信服的谎,例如去烧香拜佛抽签抽到的、荣国公给张道士托梦说的(《围观贾母为宝玉纳妾》一文中已提过,张道士是王夫人一党)等等,何必拿一个众人眼中不知从哪里流浪来的、没有背景和信誉的和尚来做幌子?所以我觉得薛姨妈说的多半是真。“上帝视角”的一僧一道中,和尚是专门来度化女性人物的,这一点也对得上。

更合理的推断是,金玉姻缘说,确实来自那“上帝视角”的和尚,只是和尚口中的玉,并不是“假”宝玉。

那么和尚口中的“真“玉在哪儿呢?答案只有一个。熟读脂批的人都知道,后30回中有“甄宝玉送玉”的情节,和尚口中的玉,是指甄宝玉的玉。甄,真也。

那么甄宝玉何时来送玉?贾宝玉的石头背后刻着三行字,“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续书对此完全忽略,简直是把曹公关于宝玉最最重要的故事大纲扔到一边,自起炉灶另开张,难怪把张爱玲气得连叹“可恨”;将来另写一篇讨伐这个假)。

“一除邪祟”在第二十五回已经写过了,那么“二疗冤疾”便是甄宝玉送玉的时候,而这个把贾宝玉打到生死弥留之际的“冤疾”也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贾家被抄、自己入狱(脂批言后文有“獄神廟慰寶玉”一回)、狱中病倒(清代抄家的程序是,官兵忽至,清空全宅上下老小,男女隔离关押,彻搜房屋、甚至挖地三尺,搜查往往历时多日,搜完后交皇上审查后才视罪证轻重发落)。

和尚道士的话是要信的,但正如曹雪芹和脂批一再提醒我们的,风月鉴不要照正面,读红楼不要只读表面,这和尚道士口中的玉,根本不是贾、薛两府众人所理解的玉。

第三层意思,“什麽是金玉姻緣,我偏說是木石姻緣”,指的是贾宝玉这块石头只有木石姻缘的份定,甄宝玉送玉之后才有了金玉姻缘,但那金玉姻缘跟我们的石兄实际上没有什么关系。这也是贾宝玉“三知祸福”、彻悟之后撒手而去的根源。很多人为宝钗无端被弃、守“活寡”而责备宝玉无情,实际上是没有读到这一层意思。

三、若黛玉未逝,木石姻缘仍在

黛玉病逝应该是在贾家被抄、拘禁审查时发生的,地点较大可能性是大观园——贾母是荣国公之妻,且已年迈,牢狱恐致灭顶之灾,因此官府应该不至于将她拘走,而是将她和黛玉姐妹们一起看守在大观园。当然因为没有证据,这也只是推论,不是定论。曹公若是“狠心”一点,也不是不可能写成黛玉被官府羁押,不久便病逝(情形之惨状可与晴雯被撵回家后对照读)。

作者其实早在第三十七回,已借探春之口为我们描画了大祸忽至、二玉分离之后,黛玉的煎熬,也暗示了她日日以泪洗面、最终泪尽而亡的结局:“如今他住的是瀟湘館,他又愛哭,將來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變成斑竹的。以後都叫他作瀟湘妃子就完了。”

黛玉之逝,一如潇湘妃子。

她是为爱而来,也是为爱而去。她是还泪而来,终究泪尽而去。《红楼梦》原本的最后一回,警幻仙姑的情榜上,“黛玉情情”(第十九回脂批)四字,道尽她的一生,爱得是那么至纯、至真、至情、至美,天上无二,世间难寻。

她若未逝,木石姻缘怎么可能会被任何东西取代。

再看标题,想起亿万人脑海中那个被强行植入的“焚稿断痴情”、直着嗓子喊“你好”的“假”黛玉,我心真的是苦涩不堪、感愤难平。

曾读过《红楼梦》全本的、曹雪芹的生前好友富查明义,曾有《题红楼梦》诗二十首,其中一首是:

傷心一首葬花詞,似讖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縷,起卿沉痼續紅絲?”

诗中第一句,指明葬花词其实是黛玉之谶,是其病夭的诗意化写照。这句诗或可以帮我们重新解读葬花词:“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是李白“白发三千丈”版的夸张修辞,刻画的是贾家上下被审讯时官兵们的狰狞面目。“質本潔來還潔去,不教汙淖陷渠溝”,指的是黛玉终究还是落得了一个“洁去”,而未被官兵欺凌亵渎或像巧姐、妙玉般被卖身为奴。“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暗示黛玉也许被草草收埋,并无亲近家人妥帖收殓。而“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樑空巢已傾?”便是潇湘馆萧瑟败落、无人居住的景象。

诗中第二句,这所谓红丝,便是指薛姨妈口中那条月下老人的红线。这一句也是宝玉的哀哭悲泣之问:我要从哪里去找一缕返魂香,唤起沉病的你,与你携手、再续我们的木石前盟?

四、曹雪芹原作的真正结局

《红楼梦》完结版曾经存在过,而且是108回。这是包括周汝昌、刘心武、胡文彬等很多红学家的共识,证据累累。例如,残稿校订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共78回(缺64、67回),而脂批又曾(傲娇地)说你们没见到后30回中“薛寶釵藉詞含諷諫 王熙鳳知命強英雄”的一回,哪里体会得到第21回“賢襲人嬌嗔箴寶玉 俏平兒軟語救賈璉”空谷传声的秒中之妙!原文如下:

“第二十一回 賢襲人嬌嗔箴寶玉 俏平兒軟語救賈璉【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見後三十回猶不見此之妙。此回「嬌嗔箴寶玉」、「軟語救賈 璉」,後文「薛寶釵藉詞含諷諫,王熙鳳知命強英雄」】”

抛开我们对脂砚斋读完全本的“羡慕嫉妒恨”,只做数学题,78+30=108,确实是没什么可争论的了(至于为何后30回与前80回中的两回一起”佚失“,将来另写一篇细说)。

那么这108回的原作中,结局到底如何?

脂砚斋似乎早已深知后30回已无处可寻,而第五回中的判词又太抽象,于是为我们留下了一个迷你的、完结版《红楼梦》。如果没有这段脂批,IQ200也不可能猜得出这些谜底。

在第十八回,元妃省亲点戏一段,脂批认认真真地写下了:

“第一出《豪宴》;【庚辰雙行夾批:《一捧雪》中伏賈家之敗。】

第二出《乞巧》;【庚辰雙行夾批:《長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第三出《仙緣》;【庚辰雙行夾批:《邯鄲夢》中伏甄寶玉送玉。】

第四出《離魂》。【庚辰雙行夾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點之戲劇伏四事,乃通部書之大過節、 大關鍵。】”

全书结局在这个排列好的顺序里呼之欲出。

第一出 贾家之败;贾家之败在前80回已经铺垫备至。宁荣二公的爵位是逐代递减,到了宝玉已是一介白衣,全家上下入不敷出,全靠贾母的梯己在支撑,一如现实中曹家被抄后暴露出来的穷苦之状:抄出来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几千两银子的当票。

第二出 元妃之死;前80回后不久元妃逝。而后或因失去靠山、或因元妃的连累,贾家被抄。

第三出 甄宝玉送玉;宝玉含冤入狱,在狱中大病、奄奄一息,甄宝玉来送玉,得以度过人生中第二次生死劫。

第四出 黛玉死;抄家之难尘埃落定后,宝玉无罪开释。回到大观园时,伊人已逝,花魂已去。

明白了这个结局,也就明白了为何在第七十八回,也就是曹雪芹传世残稿的倒数第二回,宝玉脱口而出念了一句“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而黛玉倏然变色、似闻谶语。

那句话,原来是二人诀别之语。

也就明白了为何脂批一再提醒我们认真读“芙蓉女儿诔”,说名为晴雯,实祭黛玉也。

那篇诔文,原来是神瑛侍者和他的石头的封笔之作。

>>>>>>> 更多内容,前往我的《红楼梦长》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