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城堡(上)—现实的卡尔卡松

马蹄的印记 (2025-07-25 22:40:14) 评论 (1)


欧洲的城堡大多雄据山顶,远离人群,自带一种神秘感,对于我这样好奇心不老的旅行一族,有着无穷的吸引力。

十几年前第一次去欧洲,德国的新天鹅堡,布拉格郊外的卡尔斯坦城堡,在我眼里,都是童话一般的存在:塔尖上闪烁的星光,是仙女调皮的眼睛。墙垛上的黄褐褶痕,是骑士交错的身影。城堡里的主人,那曳地长裙的女王和英武潇洒的王子,和我们从来不属于同一个平行世界。

这次要去的法国,是欧洲城堡的正宗产地。可怎样从浩如烟海的城堡中选出目标,似乎是一个难题。浩如烟海不是我造的词,卢瓦尔河谷城堡游那个花白头发的法国导游告诉我们,法国总共有四万座城堡,浩如烟海一点都不夸张。

南法火车上随拍



卡尔卡松城堡首先从烟海里跳了出来,这个似乎自带故事的名字一下就抓住了我。它是中世纪城堡,有两千多年五百年的历史。规模大,内有街道与商铺,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还有更重要的,是保存完好。

不方便的是地理位置,城堡坐落在法国西南的奥德省,偏据一偶,离其他著名的景点都相隔甚远,必须要专程拜访。对着交通地图勘探了很久,最终选择了在一个叫尼姆的小城落脚两晚,拿出其中的一整天乘火车拜访。

本来只想利用尼姆的交通枢纽功能,没想到歪打正着,一脚踏进了一个有着罗马文化历史的旅游城市,它曾被《米其林旅游杂志》评为最高级别的“三星级推荐”。 其实,法国的小城大多不会令人失望。

预定的旅馆在中心广场边上,步行能看到主要的景点。五分钟走到尼姆斗牛场(也叫竞技场),十五分钟走到方形神庙。乘公共汽车一个小时去郊外,还能看到世界文化遗产加尔桥,遗憾那座世界最高的罗马渡槽桥,因为我查的交通信息出错没去成。

尼姆竞技场Arènes de Nîmes



它大约建成于公元70年,1863年改建为斗牛场。也用于其他公共活动。建筑为椭圆形,长133米,宽101米。设有34排座位,能容纳24000名观众。(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这座竞技场只比意大利罗马的竞技场晚了二十年,规模也要小很多。没预留白天的时间进入参观,我只在外面转了一圈。从外墙上看,它完全没有破损,比罗马那个大竞技场保存的好太多了

方形神殿(Maison Carrée)



它建于西元前十六年,长二十六米,宽十三米,位于一个方形的封闭广场中。由三十根科林斯式柱形成的柱廊包围着内部神殿。四世纪后,这里成为基督教的教堂。二零二三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法语里,“尼姆”是泉水精灵‘Nemausus’的名字),这个小城到处可见造型别致的喷泉流水。



尼姆火车站



从尼姆坐火车到卡拉卡松两个小时。

卡拉卡松火车站,有点像尼斯的车站。



火车站在卡拉卡松的下城,是建在城堡之下的居民区。面积有六十五平方公里,人口有四万六千多人,也就是一小镇的规模。

下城的街区大都是两三层的楼房,墙壁是各种土黄的色彩,淡雅大气。橱窗里的的摆设讲究精致,低调中透着不俗的品味。





下图里这座漂亮建筑,当时以为是个市政厅之类的,回来把照片放到网上一搜才发现,这是一座女子学校。不由感慨了一下:第三世界的摩洛哥老城菲斯,房子都破旧,最美的建筑是一所中专学校。发达国家的法国,这般漂亮的建筑也是学校。那么,“再穷不能穷教育”是说谁呢?



出了下城,就能看到奥德河,河上架着一座14世纪的石桥,古意十足。

看过卡尔卡松的位置介绍,从伊比利亚通往欧洲大陆那条狭长的道路上,比利牛斯山是一道天然的屏障。而山脉中仍有许多直捣欧陆的通道,卡尔卡松坐落其中,扼守着欧洲的咽喉,自带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从桥上往上望,越过一片陡峭的山坡,层叠的城墙,城垛,圆形的塔楼和尖锥形屋顶一一展现在眼前。城堡的造型和砖石材料,看起来是固若金汤,坚不可摧。并且高高在上,有着虎踞龙盘的威风。让人们在仰视时感受到了它的震慑力量。这种气魄,让我想起了形容人物的一个词,叫”不怒自威”。





城堡尖锥形的屋顶是中世纪古堡的标志,被人们称为胡椒罐。这些“胡椒罐”多是黑色的,但东门城堡上的胡椒罐有几个砖红色,形状和尺寸有别于其它,游人参观城堡多会从这个门进入。



进入城内,就等于踏进了中世纪世界。石块路高低起伏,蜿蜒曲折,仅有四五米宽。石头房屋沿街而筑,风格古色古香。整座城堡的街道、房屋,都挂着它原始面貌的图片或照片,展示它们的变化和发展,让游人在对比中了解到了它们的前生今世。







城内的伯爵堡Château Comtal是一座“堡中堡”,围绕着城堡有一条护城河,和五座塔楼。这原是特伦卡韦尔伯爵们的府邸,几经变迁易手,伯爵堡被加固成了一个防御严实的内堡。

伯爵堡旁边有一小块空地,摆着几张让游客休息的桌椅。街旁的小吃店里,居然有卖现炸的西班牙油条。西班牙油条有点类似中国油条,是我们在海外怀念家乡味道的替代品。过了一把瘾后,我溜达着又回到了城墙附近。

下二图:伯爵城堡





回来整理相片时才发现,城内街巷虽然规模不小,还有圣纳泽尔教堂,但自己并没拍几张照片。那双重的城墙和塔楼像是巨大的磁铁,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给吸引了过去。

拥有内外两层城墙,是卡拉卡松独特的亮点。从公元前二世纪开始,罗马人吞并了此地的部落后,历经罗马人,西哥特人,阿拉伯人, 十字军等的反复攻占,直到法国国王路易九世下令修建第二座城墙,就把卡拉卡松城的防御功能做到了极致。两个城墙之间,宽的地方能跑马车,行人在上,视野相当开阔。城墙的周长足足三公里,在城堡内墙步行,也能走上一阵子。





城墙上俯瞰下城





两层的城墙上共有52个塔楼。均匀的分布在城墙的各个方位。按照设计,城垛上通常驻扎着一千多名弓箭手,不留任何盲点。即便入侵者攻入了第一道城墙,内墙上的弓箭手仍然可以成功的抵抗并消灭来犯者,不过这个设计并没有真正用在实战中。

前边提到卡拉卡松城堡曾几易其主,期间也发生了不少的杀伐争战。最具传奇色彩的,要数法王查理曼大帝和卡尔卡夫人之间的对弈。在阿拉伯人占领古城堡时期,卡尔卡夫人的丈夫战败身死。为了守护卡尔卡松,她故布疑阵,把仅剩的半袋小麦拿去喂了一头猪,然后把猪从塔楼上摔到城外地上,查理曼的士兵发现猪满肚子都是小麦,便以为城堡里粮草充足,再加久攻不下没了士气,便撤了兵。

卡尔卡夫人率领民众欢庆守城胜利,吹响了号角。在法语里,吹号的动作叫Sonne,卡尔卡的名字加上这个后缀,就成了城堡的名字衍传到至今。





一六五九年签署的比利牛斯条约,以西班牙割地赔偿结束了标志着十年法国和西班牙战争。鲁西永省并入法国境内,卡尔卡松城堡失去了保卫边疆的桥头堡功能,从而軍事作用大大降低。

十九世纪中期,已经衰败的卡拉卡松城堡在以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梅里美为首的几人呼吁和推动下,免除了被拆掉的命运。政府委派著名建筑师维欧勒.杜克负责修复城堡。维欧勒去世后,他的学生和另一位建筑师接手,直到十九世纪末,修复工作才全面完成。一九九七年,它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梅里美曾在卡拉卡松住了一个月,写了一篇《法国的南方之旅》。在书中,他这样形容卡拉卡松;堡垒,塔楼,城垛,成片的葡萄园,舒缓的河流和荫翳的小径,让人无比的惊叹。



昔日的沙场成了葡萄园



这段描述被后人广泛的流传和转述,容易让人把这座城堡想象成浪漫的世外桃源。事实上,卡拉卡松城堡是为保卫疆土而生,它的建筑艺术和军事功能紧密联系,它的风格是厚重威严,实用大于浪漫。它的主人,不是娇生惯养的豌豆公主,而是像卡拉卡夫人那样集智慧和勇敢为一身的巾帼英雄。



站在两道城墙之间登高望远,容易让人发思古之幽情;贴近城墙上方的城垛,耳边会响起当年的“弓如霹雳弦惊”。遥看墙外无际的田野,滚滚的黑云压下,“马作的卢飞快”。“沙场秋点兵”的豪迈仍在,那些英勇鏖战的骑士们却早已远去。唯愿他们忠诚勇敢,谦卑怜悯,捍卫荣誉的骑士精神如日月星辰,永远的照耀在这座雄伟城堡的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