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烟一缕入大漠(六十四)哥大纽大-舞伴北上广

哥大纽大-舞伴北上广

翩若惊鸿步流畅,三步四步北上广。

不是情侣是舞伴,心韵交融终难忘。

哥大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骂人坏时常说这人五毒俱全。在哥大时,有三大爱好: 足球,桥牌和交际舞。哥大同学中,有人只是球友,有人只是球友加牌友或球友加舞友。像我这样 三毒俱全 的,在留学生中恐怕是独一无二。也算是一道风景线吧。

为什么说是三毒呢? 当时的留学生非常忙又没钱。对我来说,即读博,又全职工作,还有小儿。所以能够又踢球又玩桥牌又跳舞,真是有点儿奢侈。但又次次必到舍不得放弃。难道不是毒又是什么?

重庆七中出来的个个喜爱足球。况且还在校队挂过单。桥牌自是家传。十二三岁就会玩。跳舞也是出自环境的影响。六十年代文革前,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教工之家星期六晚上都有嘣查查。听到 马兰花开 一曲时就知道舞会结束了。

在药剂学校教药93干部班时被一群女生教会了跳舞。在哥大开始跳舞时,已到美国两三年,并在公立学校全职教书。经济压力比刚到时小多了,何况哥大留学生的交谊舞会也是次数不多,也算是一种奢侈。

说的跳舞就离不开室友-吕同学,此人来自山东,不爱孔子文章,却酷爱扭动屁股。还专门到曼哈顿中城舞蹈教室自费提高。在留学生中也算是奇葩。吕同学在哥大舞会中算是鹤立鸡群。又是单身,还有点娘娘腔。不少女同学都喜欢他,都想与之共舞。可惜粥多憎少,舞伴往往过剩,所以得分流。

第一个舞伴是吕同学前女友。来自天子脚下,在统计系。徐同学体态轻盈,不算漂亮,但也算清秀,很淑静。有一次吕同学要分流,一看原来是她。却是早就认识,因为她与我的另外两个朋友分租在一个公寓。有了初一,就有十五,多跳几次就熟了。每次来都找我跳。一方面她比较腼腆,另一方面我也没有固定的舞伴。这样倒成了她的固定舞伴。

徐同学体态算是轻盈,但腰有点硬。节奏感我比她强,大概是玩过两种乐器的原因。不过这不要紧,关键是能跟随我的暗示。舞场上女伴一定要顺从,不能有主见的,否则,就没法跳成一对了。当时哥大跳舞一般都是不约的,大家也没手机。反正喜欢跳的就是那些人。大家都很忙,有空自然会来。

一次哥大教师学院有舞会,打电话叫我先去她房间。让我帮她抬了一下柜子,穿上新毛衣让我帮她照了一张相,说是要寄给家里。是不是有点儿误把舞伴当男友了。

跳了一会后,发现旁边房间有一架钢琴,一时高兴就多弹一会儿。结果她找了过来,说找了好半天。一下子就明白过来。那时,风气比较闭塞。很多人都只跟自己的舞伴或熟悉的人跳。真是不该冷了她半天。毕竟跳舞对她也是一种奢侈呀。毕业的时候徐同学还是单身。不过,从没问过她的感情生活。

第二个舞伴来自十里洋场,也是吕同学的女朋友之一。刚开始和她跳时他们好像还没开始。吴同学在经济系,典型的江南姑娘。身材修长轻盈,大方得体,见过大场面,但似乎又有一堵墙包住自己。给人的感觉是气质胜于容貌。用上海话讲,也许还有点做。反正不是她男友,也无所谓。

跳过几次后,就主要跟我跳了。不知是我俩舞步相合呢?还是和我跳比较没有压力。此刻,吕同学舞技已经提高了不少,舞会大多只是来看看,不太愿意下场。吴同学乐感好过徐同学,只是腰还是较硬。和她跳舞更多是感受气质而不是舞步。有好几次,和她一起去跳舞,舞曲响了半天,可没有一对敢下场跳。我说上吧! 她说好。就这样一下场就把气氛带起来了。到不用一直陪她。她大方,气质又好,总会有人来请。当然也是很愿意跟她共舞。舞伴舞伴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伴侣。

直到我毕业,她好像没有男友。不知是她眼光太高还是没有合适的。她和吕同学一起时,觉得她比吕同学强。当然不包括舞技。若干年后,问起她,一同学告诉我。在中城见过她,老多了。好像未成家。不知吕同学是不是有毒。做过他女朋友兼舞伴的怎么就找不到合适的呢!

第三个舞伴是刚到美国时在唐老板餐馆送外卖时认识的。有一次天气不好,我们俩还假扮情侣在窗边吃饭,吸引顾客。小罗来自羊城。据她自己说是民航的。是不是空姐不敢肯定。身材倒是可以,但气质不太像。

不是哥大的学生。所以不叫她罗同学。哥大舞会有两种人:一类就是我这种有家的纯粹去玩玩。另一类是来找男女朋友,校内校外都有,甚至还有少许社会人士。小罗就是第二类。

小罗身材不矮,比前两位还丰满一些。相貌也不差,只是脸上略有几颗白色小点。如果不是内子告诉我,根本没注意到。大概是水土不一样,小罗即没有徐同学的淑静也没有吴同学的高雅。社会味多于学生味,甚至还有那么一点儿港味。

虽然腰也有点硬 ,但基本上还是能够带得动。她也能够配合。乐感一般,有时候会出现踩脚的情况。属于比较活跃开放的一类女孩,见人就熟。不用老跟她跳,何况她也需要有机会与他人交往。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如愿跳到楼上,进了球友的公寓里。不过,没有最终走到一起。学历上差得太远。

整整二十五年过去了。三位舞伴渺无音讯。她们都还好吗? 三位舞伴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和广州,与她们共舞时感受完全不同。有时在想是不是与她们来自不同的城市有关。

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不同城市的姑娘不是也应该有不同的味道吗。不敢说三位舞伴能够代表这三个不同的城市,因为还有家庭和个人因素。但是从她们身上起码可以看到北上广的影子。徐同学虽然腼腆,但也还大气。吴同学就是典型的上海姑娘,见过大世面,上得场面,与人相处极为得体。从小罗身上或多或少可以看到广州商业文化的气息。

除了这三位外,当然还与不少女孩跳过,有留学生的家属,也有外校的留学生和社会人士。交际舞的规矩就是要和不同的舞伴共舞。毕竟百花齐放才是最美的。其中一位仅仅跳过一次的舞伴却是终生难忘。

来自麻州东北大学,没想到男友是我的牌友。哥哥也算在哥大呆过(不甘寂寞,飞到北京搜狐最上一层楼的办公室里去了)。她就是张静同学-唯一一个共舞整晚的舞伴。

应该是93年圣诞节期间的的一个夜晚,地点是哥大工学院。说来也巧,不知道为什么三个舞伴一个都没来。看起来顺眼,一进舞场自然而然地与她来了一曲。没想到的是我俩的配合一下子就到了白玉无瑕,天衣无缝境界。似乎心灵相通,不需任何暗示。无论多快,都毫无差错。腰部柔软灵活。是唯一个可以用单手带着跳华尔兹的。与她跳舞真是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美好享受。不夸张地说,早就忘掉了舞步,应该说是,忘掉了一切。如花丛中的彩蝶翩翩起舞,轻盈飘逸,行云流水。心韵交融百分之百地沉浸在优雅的韵律之中!

不久就离开哥大了。跳舞二字逐渐从脑海里淡漠了。大概,这一辈子不会有机会跳舞了吧! 人算不如天算,今年(2019)九月乘皇家公主号游轮阿拉斯加一游,没想到船上天天有舞会。

多年未跳,外加内子不跳,没有舞伴。就在旁边看看听听音乐。感受一下气氛。船到温哥华的前一夜,九点钟船上广播说,带上你的舞鞋。可惜大家都不带舞鞋,十分冷场。两个漂亮的白人小姑娘又唱又跳,横竖无人下场跳舞。小姑娘只好下场拉人。

其中一个缓缓走来。瞬时,仿佛时空穿越回哥大舞场,那三位舞伴加上张同学徐徐地出现了。与这位热情奔放漂亮的她共舞了半曲,接着与另一位优雅贤淑的她也共舞半曲。突然间,舞曲嘎然尔止,曲终人散了。可这一曲激起的涟漪在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leo-不再沉默 发表评论于
美好时光,永远的回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