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烟一缕入大漠(六十七)哥大纽大-栖身之地:;

Miken (2025-07-17 10:41:07) 评论 (1)
哥大纽大-栖身之地: (67)

五人三家一间半,陋室虽小尚能安。

栖身全靠朋友们,围着哥大在打转。

安居才能乐业,这是中国人的一句老话。对来到异国他乡的留学生来说倒不一定合适。但总得有一个避风挡雨的栖身之地吧!

三十四年前的今天,当内子孤身一人从肯尼迪机场航站大楼出来时,寻找栖身之地就开始了。那年在国人心中,美丽国是处处美好。上飞机前她弟妹给了一封信,是写给纽约总领事汤兴伯的。并给了一个纽约华人的电话号码。至于下飞机当晚在哪里落脚没有安排,也无法安排。

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据内子回忆,当晚纽约下着大雨,飞机晚点已是半夜。其他人都有人接机,可她没有。走出航站大楼,突然看见中国领事馆的大巴在接人就想上去。 说是没有预约不让上车。情急之下,内子说给总领事带了东西。这才侥幸上了车,花了二十五美元在领馆住了一晚。

一晚上就把身上的钱用了一大半。这不是办法。第二天,内子借领事馆的电话给周先生打了个电话。周先生开车到领事馆把她接到皇后区牙买加庄园 (也就是川普总统出生的地区)的姑姑家里。正好有一间小阁楼出租。内子身上没钱付房租,就给芝加哥的大姐通话,并让大姐给房东说马上寄出支票这才有了第一个落脚之处。

秋天的纽约不久就转凉了。而且那一年特别冷。阁楼很小是尖顶的,经常不能站直。阁楼离暖气炉最远,晚上很冷。内子又特别怕冷,没法忍受。一个月后,通过我的小学同学,也是她认识的重庆老乡,在哥大附近找到一个分租的半间房。

何为半间房呢? 一房一厅的哥大宿舍在124街克莱门次大道上,哥大国际学生中心旁边。来自上海的中国留学生从学校租下。两口子住在睡房里,客厅租给一个访问学者。再把客厅用书架隔成两半,内子住里面,刘先生住外面。共用厨房厕所。好在房屋结构不算太差。进睡房不需要通过客厅。这就是半间房。

房租当然便宜,客厅还没门,什么声音都能够听到。这就是当年中国留学生的住宿状况,都没钱只能分租。条件虽然不好,但总是可以栖身的。比内子晚两个月到纽约就住在半间房里,两对夫妇加一个单身男人。

一住就是半年。随着我的到来,两个人打工,收入当然好了很多。五个人三家当然极其不方便。关键是租约好像也要到了。不搬都不行。运气不错,小舅子中央音乐学院同学,陈怡周龙夫妇在哥大分到一房一厅。他们住七十多街,所以可以让给我们住。完全是朋友帮忙,说让就是让,没有任何费用的。

可是房子要等开学后才能住进去。中间有一个月的时间没地方住。怎么办呢? 总不能睡大街吧! 天无绝人之路。在成都领事馆签证时认识了长雄夫妇的母亲。知道此事后就让我们在他们皇后区家住了一个月。虽说只是一个月,但又搬了一次家。好在东西不多,一共四口箱子。

87年秋搬回到哥大大门(116街)一街口的河边大道(431 Riverside Drive)。一住就是两年。我们住小睡房,客厅分租给一个单身的中国留学生。后来陈怡夫妇自己需要住。又从十楼搬到二楼与一对重庆夫妇分租一房一厅。

当时的留学生都很忙,又没钱。天天不是做功课就是打工,很少呆在家里。回家只是吃饭睡觉。虽然地方小,但相互的接触不多,所以矛盾并不是太大。

一年后,这对夫妇毕业了。又得重新找房子了。此刻在哥大附近已经混了几年了,学会了看出租启事。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学校附近的居民都喜欢租房子给学生。哥大主校园朝北是教师学院,再过是神学院。过了神学院有几栋红红的高高的居民楼,里面有房子出租给学生。房东吴老头早年留美,买了两房一厅。分租了一睡房给我们。

房间面对地面上的一号地铁,非常地吵,特别是晚上。跟房东住在一起麻烦太多,心情不是太好。就一直想搬回哥大宿舍。不久,跳舞认识的吕同学分到两房一厅,而且运气爆棚,就他一个人住。那还有什么犹豫,就搬去跟吕同学住。三个人住两房一厅。还挺舒服的。到哥大最先住124 街,后搬到河边116街,接着又搬回到124街,后又搬回119街,搬来搬去都在哥大周围转圈。

一段时间后,儿子要从国内来了。三口人和吕同学住就不合适了。需要单独的房子。无巧不成书,牌友唐华等到了一个统仓大房在112街。他一个人在哥大,周末还要经常去上州看太太,可以让我们一家三口住。他与其他人分租,这样也可以节约点钱。

一年多以后,唐华毕业了。房子就要还给哥大。这时,李正道先生的关门弟子-韩济宁同学分到了114街正对哥大边门一房一厅的房子可以给我住。又一次搬了家。

其实在89年已经在教师学院读书了,教师学院也可以分房子,但要求是全职学生。虽然已经在公立学校教书,要付这么多学费还是有困难。所以一直没有申请房子。

在114街住了一段时间后,被哥大发现要求收回。没有办法,就申请了教师学院的房子。好在经济条件不是太差了。接着又搬到了121街,一直到自己买房。

分租房子是当年留学生的一种普遍的生活形态。房子主是吃饭睡觉,也不需要这么大。通常情况两房一厅住三个人,大家即有栖身之地,又可以省钱。钱还是最重要的。

当时的留学生中,基本上没有把分租作为赚钱的工具。在112街和114住的时候是没有多付房租的。哥大收多少我付多少。当然大家也是好朋友。

94年博士学位毕业,不能在哥大住了。曾经有机会在111街买房子,留在哥大附近,可惜一不小心错过了。最后房子买到了森林小丘。这一住就是几十年。当然也有了自己的栖身之地。不用再搬来搬去了。

孩子大了自己出去住去了。两千多尺四个睡房就两个人住。与半间房相比,那就是天上地下。又怎么样呢? 总不能天天换房间睡觉吧!

2020年10月4日写于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