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5)

蒋闻铭 (2025-07-17 19:39:38) 评论 (0)
儿时的记忆(5)

蒋闻铭

袁磊一家七口人,从下到上,最下面,是袁磊袁铭两兄弟,上面是爸妈,再上面是爷爷奶奶和姑奶奶。爷爷对家人,永远是和蔼可亲的样子。不过他在袁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袁磊对爷爷,记忆有些模糊。总的印象,第一是他瘦小体弱,有哮喘病,总是咳嗽,第二是他在靠近中十字的鞭炮社上班,抽烟喝茶,不太顾家。他挣钱不多,工资大多花在了自己身上。爷爷不时地,会给自己搞特殊弄点好吃的,不跟其他人分享。小袁磊放了暑假,一个任务是从东十字走到中十字给他送中午饭。那时候鸡蛋是稀罕物,爷爷的饭里,隔三岔五,会有蒸鸡蛋。这个蒸鸡蛋没有袁磊的份。

不过对爷爷搞特殊这个事,一家人好像都没意见。袁磊后来的理解,是奶奶这一辈的妇女,都不挣钱,要靠男人养着,把自己的男人当家主。所以即使后来,爷爷这样挣钱不养家的家主,搞点特殊,也理所当然。抽烟喝茶,是正常嗜好。只要不喝酒,就是过得去的好男人。和爷爷相关的事,袁磊印象最深的,是给他送中午饭。大太阳底下走到一半,会想到广播里说万恶的旧社会暗无天日。他会不由自主,问自己旧社会和美国,有没有太阳。

袁磊是奶奶带大的。那个时候带小孩子,比现在繁难很多,单就换尿布洗尿布,洗完了夏天晾干,冬天烘干,就不容易。不过奶奶是如何一把屎一把尿把自己带大的,袁磊不知道。知道的,是奶奶小时候裹脚,把脚裹坏了,走路极其不方便。奶奶很少出门走动,偶尔走长些的路,都是为袁磊。小学一年级报名,他生日小报不上。爸妈说那就再等一年。奶奶不干,一手拉着他,一手拿着一堆字片卡,去质问老师说我孙子认这么多字,凭什么不能上学。跟老师吵,居然被她吵赢了。 这个早上一年学,对袁磊未来的命运,至关重要。如果晚一年,他考大学不是七八级,而是七九级,后来就不好说了。袁磊机缘凑巧摇身一变考大学的故事,蛮有趣。要有这个机缘凑巧的摇身一变,早一年上学是必须的。不过这个事不在这一篇的范围内,我们就不讲了。

再就是小时候的袁磊,最不爱做家庭作业。结果就是他交作业,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交不上作业,要挨老师批评。不交作业次数多了,先挨一顿训,然后老师说你回家,让你们家大人送你回学校。老师让家长送孩子回学校,是让家长责罚孩子。不过这一招,在袁磊奶奶那里不好使。奶奶自然每次都是一拐一拐把他送回学校。可是不但对他批评责罚的话一句没有,还帮他瞒着不告诉袁磊的爸妈。到后来老师也明白了,特别规定,袁磊犯错误,必须他爸妈送来,奶奶送回来老师不接受。

袁磊是奶奶带大的,比他小两岁的弟弟袁铭,是姑奶奶带大的。那年头大家都穷,过的都是苦日子,但是日子苦不等于命苦。袁磊爷爷辈三对夫妇加姑奶奶,别人只是日子苦,只有姑奶奶,是日子苦加命苦。袁磊小的时候,耳边旁听到的大人七七八八的事不少,但是约定俗成,大人们只讲平辈之间的事,不八卦上一辈。所以袁磊对姑奶奶的过去,知道得极少。隐隐约约的,好像是她年轻时,是一家有钱势的什么人的小老婆。共产党一来,这人完蛋了,她无依无靠,就回了袁家。

大哥二弟三弟,她之所以依附在二弟家,不全是因为二弟夫妇心善。袁磊的理解,应该有袁磊奶奶腿脚不方便这个因素。那个年代的家庭主妇,虽然不挣钱,但是日常生活中必须的劳作,负担沉重。奶奶腿脚不便力不胜任,有了姑奶奶,就没了问题。在袁磊的记忆里,小时候一直是奶奶当家,家务是奶奶姑奶奶一起做。袁磊一家,没人把姑奶奶当外人。特别是袁磊的爸妈,对她丝毫没有缺了对长辈的礼数。但是一个家庭里,人与人之间,肯定有小孩子不能体会到的微妙之处,姑奶奶怎么说,也算是寄人篱下。对这个事袁磊袁铭也是大了以后,才慢慢地有了些体会。

现代文明和近代中国 (全书目录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