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天我们原打算去日本游玩,已经订好了机票。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完全打乱了计划,只好退票闭关,一下竟然推迟了五年。今年樱花盛开的季节,终于启程云游西日本奈良(Nara)、京都(Koyto)、博多(Hakata-ku)、熊本(Kumamoto)、大阪(Osaka)一带,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近年网间盛传 “看唐朝要去京都奈良”,本人对这两个古都十分向往。百闻不如一见,去日本看古建后的感觉是与中国古建不太一样,特别是那个巨大的屋顶,而且日本古建看上去很新。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日本完整保存下来很多文化珍宝,并且多次从中国借鉴建筑元素。然而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日本的寺院建筑融合了唐构建筑和本土样式,早已形成独特风格,在细节上与中国古建有很多不同。所谓 “看唐朝”不过是以讹传讹的噱头,当然外行只是看热闹。

奈良南边的飞鸟是日本最早的都城,公元538-710年间的飞鸟时代,日本大和王权效法中国唐朝体制成立中央集权国家,国家名称从 “倭国”变为 “日本”,在从中国传入的佛教影响下得到长足发展。法隆学门寺建筑群始建于七世纪,是日本现存年代最为久远的寺院, 1993年成为日本最早的UNESCO世界文化遗产。法隆寺又称斑鸠寺,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群以及独特的伽蓝布局,中门和主殿金堂均为重檐歇山顶,日语称为 “入母屋造”,金堂中供奉的释迦、药师、阿弥陀三尊如来像于623年开光,是日本最古老的佛像。金堂旁是日本佛塔造型的鼻祖,其中心柱础石里供奉着佛舍利壶,与中国的寺庙不同,日本的佛塔不能登顶。大讲堂供奉药师如来坐、日光和月光菩萨坐三尊像。图片依次为西院伽蓝的中门、金堂和五重塔、大讲堂,以及钟亭。

法隆寺是由圣德皇太子创建,他21岁起辅佐其姑母——日本史上第一位女性天皇推古天皇摄行朝政。圣德太子笃信佛教,辅政后大力进行“推古改革”、推行新政,并于600-614年间派出五批遣隋使。法隆寺深受中国魏晋南北朝建筑风格的影响,是最原汁原味的简约版中国古建,但也不是完全模仿,以其为代表的日本建筑称为“飞鸟样式”。左上图是祭祀圣德太子的圣灵院,建于镰仓时代。右上图是法隆寺东院伽蓝的八角圆堂梦殿,建造在圣德太子居住过的斑鸠宫遗址上,堂内安置与圣德太子等身的救世观音像。右下图是东院附近的中宫寺前院,是圣德太子生母——穴穗部间人皇后居所改建而成,奈良最古老的尼寺之一,供奉如意轮观世音菩萨“半跏思惟”像。在千年古刹群行走,不由令人想起杜牧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公元710年日本迁都奈良,开启85年的奈良时代。奈良古称“平城京”,深受中国唐代古都长安和洛阳的影响,被誉为“社寺之都”。平城京遗址虽已埋于地下,但许多寺庙和神社依旧健在,1998年“古奈良的历史遗迹”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始建于公元八世纪的东大寺本名“大华严寺”,是“六宗兼学”的日本国家级寺院。据说由于光明皇后崇拜武则天,力劝其夫君圣武天皇模仿武氏的 “天堂”,建造了这座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木造建筑,并“耗尽天下之铜”铸造了一尊世界上最大的鎏金铜佛像——高15米的卢舍那大佛。743年圣武天皇颁布大佛造立之诏,749年完成大佛铸造,752年举办开光仪式,758年外造大佛殿竣工。图片依次为东大寺的正门南大门,和式中门及奈良遗构鎏金八角铜灯,重檐庑殿顶的大佛殿、回廊和七重塔相轮。

东大寺在其1200多的历史上历经磨难,平安时代末期毁于战火,大佛上半身全被烧毁。13世纪初镰仓时代重建时,南大门采用了中国南宋时代南方以“插拱偷心”为特征的穿斗式建筑样式。这座重层大门建的筑规模居日本之首,被后世称为“大佛样”。1567年的战国时代,包括大佛殿在内的大量伽蓝又一次毁于战火,直到1709年的江户时代重建,但已缩小了尺寸。那次在大佛殿正面还装了一个巨大的唐破风,这里的“唐”并非大唐的意思,而是江户时代日本建筑风格的明显标志,重建后的大佛殿保留了奈良时代的金色鸱尾和镰仓时代的“插拱偷心”特征。上方二图是大佛殿檐下的斗拱和横向插杠,唐破风下的观相窗在元旦和盂兰盆节才打开,供信众眺望大佛面容;下图分别为大佛殿奈良时代最初(包括两座七重塔)及镰仓时代重建的(部分)复原模型。

佛教中佛有三身,分别为法身佛大日如来、报身佛卢舍那、应身佛释迦牟尼,,梵语“卢舍那佛”意为智慧广大、光明普照。现在看到的奈良卢舍那大佛(左上图),头部和上半身分别于江户、战国和镰仓时代修复,只有腹部以下至部分底座是建造之初的原物。大佛右手手掌朝前——赋予人们力量,左手手掌朝上——满足人们愿望。左下图的大佛台座周围莲花瓣上刻着“莲华藏世界”图案,表达《华严经》中描述的“觉悟的世界”,大佛左右两侧为18世纪打造的木制虚空藏菩萨和如意轮观音。日本的佛寺和神社里大都严禁拍照,东大寺大佛殿却是一个例外,大概由于这尊大佛已不是原物。右下图大佛殿外廊宾头卢尊者坐像是江户时代的木雕,据称宾头卢尊者是释迦牟尼座下十六阿罗汉弟子之一,由于他喜欢显露神通,佛陀不准其进入涅槃,因此只能坐在殿外。

位于奈良西郊的唐招提寺是中国佛教律宗寺院,被尊为日本律宗总本山。“招提”意为在佛身边修行的道场,公元759年由唐朝高僧鉴真大师创立。鉴真作为朝廷的“传戒大师”,12年里六次东渡历尽艰辛,65岁那年成功到达日本时已经双目失明。他初抵日本时唐招提寺尚未动工,因此先在东大寺大佛殿前的戒坛向为圣武孝谦两天皇及众多高僧授戒,并在大佛殿西侧的戒坛院传授戒律。唐招提寺主殿金堂中供奉的主尊卢舍那大佛,以及千手观音和药师如来,三座佛像均为木心乾漆造,金堂后的藏经室内藏有鉴真从中国带去的经卷。寺院建筑和佛像都是鉴真以及随他东渡的弟子们设计建造,成为日本佛教建筑艺术的典范。图片依次为寺院南大门、金堂、钟楼和鼓楼,钟楼上挂着平安时代的梵钟,镰仓时代建造的楼阁式鼓楼是寺内唯一的多层建筑。

唐招提寺和法隆寺远离尘世、偏安一隅,因此在历史上受破坏程度相对较小。尽管如此,唐招提寺在13-19世纪间至少经过五次大修。在17世纪末的元禄大修中,由于唐建工艺已经失传,使用日本原始建筑中的小屋组样式,使金堂的屋顶加高了2.5米,这座日本最唐朝的建筑也失去了原味。左上图是奈良时代的 “经藏”和 “宝藏”之一,是日本最古老的 “掘立柱”样式的校仓。右上图的开山御影堂中供奉着弟子们为鉴真大师制作的乾漆夹造坐像,表现他圆寂时的姿态,但每年只有六月初开山忌前后才开放三天供人瞻仰。左下图是寺院林中安葬鉴真大师法身舍利的陵墓 “开山御庙”,旁边是碧绿的苔庭。17世纪的日本诗人松尾芭蕉在这里留下了俳句: “若葉して 御目の雫拭はばや”。想不到这里在樱花季也十分幽静,古寺清音,别有洞天。

日本的原生宗教神道教基于自然崇拜的泛灵多神信仰,“万物有灵”的思想深入人心。隐藏于春日山密林中的春日神社,是右大臣藤原永手等为祈求平城京的庇佑和民生繁荣昌于768年创建,神社本殿由四个社殿组成,分别供奉四位“春日神”,也是贵族藤原氏家族的氏神:建御雷命、经津主神、天儿屋命及其妻比卖神。后来改名为“春日大社”,成为日本各地上千个春日神社的总本社,每年3月13日的 “春日祭”是天皇三大祭祀之一。春日信仰在贵族、武士和平民中拥有大量信众,春日大社如今已成为日本拥有纳奉灯笼最多的神社,并以紫藤树闻名。本殿的朱红色回廊、春日山麓的绿色丛林,以及三千多个石灯笼和吊灯笼交相辉映。神社的“式年造替”是指每隔若干年翻新或重建神社建筑,春日神社的周期为20年,迄今已经进行了60次式年造替。

佛教初传入日本时,菩萨也被认为是一种外来的神灵,奈良时代开始“神佛习合”。藤原氏因寺庙及氏神的关系,与附近的兴福寺结下了深厚渊源,兴福寺供奉的不动明王菩萨被认为是春日大社一殿供奉的建御雷命本尊,其余三位神明分别对应药师如来、地藏菩萨和十一面观音。社寺逐渐合二为一,称为“春日兴福寺”。在宫崎骏的著名卡通片《千与千寻》中,春日神是神界温泉澡堂“油屋”的VIP贵宾。1868年明治天皇颁布《神佛分离令》,在全日本范围废佛毁寺,春日大社因此与兴福寺彻底分离。位于若草山麓的奈良公园是日本现代公园的先驱之一,于1880年开园,兴福寺、冰室神社、东大寺、春日大社等世遗及国宝景观依次坐落其间。

传说当年春日大社的主祭祀神建御雷命骑着一只白鹿来到此地,因此奈良公园中随处可见的野生梅花鹿被认为神的使者,是国家指定天然纪念物。编纂于七至八世纪的日本和歌总集《万叶集》中,收录了有关奈良鹿的诗歌。奈良时代的诗人佐伯赤麻吕写过一首短歌:“吕春日野尓,粟种有世伐。待鹿尓,継而行益乎,社师怨焉。”作为春日大社的神域,从九世纪起禁止在东侧的春日山狩猎和伐采,形成一片世界上为数不多邻近市区的原始森林,古木参天、石灯苔布,成为奈良鹿的安居之所。两年前,日本的研究团队通过DNA分析,发现大约从1400年前开始定居奈良的这些神鹿,一直保留着独特的“公园种群”基因型。在佛寺和神社间随意行走的小鹿们身上自带仙气,可惜春天里尚未长出美丽的鹿角。(未完待续)
